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单井和多井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分析,结合储层岩石学、成岩作用和储层质量研究成果,建立百口泉油田百21井区百口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阐明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内部的沉积特征差异,进而探讨造成储层质量差异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百口泉组发育多级次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整体为长期基准面旋回,内部可细分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及9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分别对应3个砂组和9个小层。长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研究区百口泉组冲积扇整体呈退积样式展布,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百口泉组内部的砂体分布。由B3砂组扇根亚相块状砂砾岩逐渐演化为B2砂组块状砂砾岩与厚层细砾岩间互沉积,最终演变为B1砂组孤立状辫流水道微相。研究区百口泉组以岩屑砂砾岩为主,成分及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塑性矿物含量较高,压实作用是导致其储层质量变差的主要控制因素,中、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中部水动力较强且趋于稳定,多以辫流水道微相发育为主,杂基含量较低,抗压实能力强,为较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2.
3.
利用最小二乘法将复合正弦基准面波分解为若干列简单的正弦波,从而为定量分析影响基准面的各个因素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三角洲前缘短期基准面旋回分为对称型和非对称型两大类。其中非对称型旋回包含向上变深和向上变浅2种类型,对称型旋回包含上升半旋回厚度大于下降半旋回厚度、上升半旋回厚度小于下降半旋回厚度和上升半旋回厚度近似等于下降半旋回厚度3种类型。长8油层组储集砂体按成因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复合式坝和远砂坝砂体四大类.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包含削截式和完整式2种类型.河口坝砂体包含孤立式和叠加式2种类型。复合式坝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直接叠加在河口坝砂体之上形成.它们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引起的可容纳空间(A)和沉积物补给量(S)之间变化关系的影响。在基准面上升过程中,主要形成削截式和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前者A/S〈1,后者4/S〉1;在基准面下降过程中,主要形成孤立式、叠加式河口坝和远砂坝砂体.前者4/S〈l,后两者A/S〉1;在一个完整的基准面升降旋回中,如果既保留了短期基准面上升期的沉积,又保留了下降期的沉积,则形成复合式坝砂体。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属岩性油藏,搞清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预测水下分流河道、叠加式坝和河口坝等砂体将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6.
7.
通过测井、岩心和地化分析等资料将华池油田华152井区长3油组划分为16个短期旋回、7个中期旋回以及2个长期旋回.在此基础上,根据三角洲储集砂体在单井和连井上的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变化,分析了基准面旋回格架内的砂体发育特征.长期基准面下降末期和上升初期可容纳空间高,沉积物供给量大,为厚层连片砂体发育的有利位置,其物性相对较好;长期基准面上升阶段偶见砂体发育,沉积物供给相对不足而可容纳空间极高,沉积砂体物性相对较差,连通性差,且泥质含量偏高. 相似文献
8.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根据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标志将坪北油田长4+5、长6油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旋回(A)、向上变浅的非对称旋回(B)、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旋回(C)等三种基本结构类型。论述了每个基本类型的沉积背景、叠加样式、岩性组成和沉积动力学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变化规律和分布模式,并指出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11.
埕岛地区前寒武系强烈变形基底变质岩类,经多期构造运动及风化改造,成为良好的油气储层。基岩溶蚀孔洞及裂缝普遍发育,油藏具有众多独立潜山构造整体含油的局面。埕岛潜山构造演化经历了印支期潜山雏形的形成,燕山期拉张断陷复杂化,喜山期潜山定型3个阶段。形成了3组大的断裂,将基底潜山分割成带,形成了不同的断块、残丘、褶皱潜山储集体。基岩为前寒武系太古宇泰山群块状混合岩类变质岩。储层岩性变化大,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复杂。原生储集空间不发育,裂缝和溶蚀孔洞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储集空间发育程度及分布主要与岩石岩性、断裂和构造应力以及成岩后生作用有关。潜山构造演化及储层特征研究较好地指导了区域找油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14.
对丘陵油田油层比采油指数的计算方法了分析和研究,在理论基础上利用现场资料,建立了该参数的计算模型;同时结合油井多相垂直管流规律和嘴流规律的研究对丘陵油田井投交方案进行了单吉预测。预测结果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胜坨油田储层精细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渤海湾盆地胜坨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认识难度大、措施效果逐渐变差等突出问题,根据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取心井及测井曲线,采用岩性和岩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韵律层细分、沉积微相研究,搞清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为韵律层物性变化,明确了韵律层间夹层分布状况。在精细描述韵律层以及夹层的基础上实施了韵律层的井网重组,取得了很好的调整效果。 相似文献
16.
陕北下寺湾油田岩性油气藏评价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测井、钻井取心、试油及相关地质资料,经过综舍分析,建立低渗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的四性关系,进而计算出其储层参数,建立起了一种判别低渗储层油、气、水层的有效方法,以及该方法在下寺湾油田成功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7.
储集层沉积微相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以双河油田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双河油田“九五”期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了储集层沉积微相的规模,平面分布和物性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认为,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体,重力流砂体,水下溢岸砂体等微相砂体,它们具有不同的几何规模,物性和平面分布特片,这些特征控制了油层的吸水和产液能力,平面油水运动,进而控制了剩余油分布特征,指在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主要富集在规模小,物性相对较差的微相砂体中,从而形成了小型透镜型和镶边搭桥型两种剩余油富集形成。 相似文献
18.
台北凹陷神泉油田断块油气藏特征与控油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台北凹陷神泉油田侏罗系油藏储量占全油田的70%,是神泉油田的主力油藏,油藏类型为复杂断块油藏。平面上受北东走向断层和东西走向两组断层夹持形成了“墙角式”的16个含油断块,各断块之间无统一油水界面;纵向上发育44个油藏,单个油藏规模小,以低丰度油藏为主。继承性发育的古构造背景控制了油藏的形成与演化,正向构造的周全程度影响了油气的富集程度,断层封闭的相对性和易变性导致油气分布贫富差异更趋明显、油水关系更加复杂化,对这一典型油藏进行分析,明确控油因素,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该区滚动勘探的方向,开拓新的找油领域。 相似文献
19.
20.
渤海稠油油田开发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海域累计探明原油地质储量33.6×108m3,然而在探明原油地质储量中超过60%为稠油。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重大需求,必须加大开发渤海稠油的力度。渤海稠油油田规模小而且分散,油稠开发难度大,出砂严重以及巨大的开发成本使得开发渤海稠油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在分析面临的挑战同时介绍了目前开发渤海稠油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