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渝中半岛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传统街巷系统,但是随着近年来旧城更新改造和机动车的不断增长,传统的街巷空间以及步行出行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通过重庆渝中半岛步行系统及示范段设计项目这个案例,探讨在山地城市中的步道及街巷公共空间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剖析步道空间中人们的行为特征和规律,在调查、设计和实施三个阶段中应用"邀请"的行为学研究成果,实现城市步道空间公共生活的回归和步行优先的绿色出行导向目标。  相似文献   

2.
传统街巷具有展示城市个性和特色、延续城市风貌的重要作用,同时城市中的街巷起到连接城市中的各个角落的作用,因此对城市街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一座城市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建筑类型学的视角,选取苏州传统街巷和巴塞罗那兰布拉斯大道进行类型提取归纳,揭示东西方传统街巷在空间特征(尺度、肌理、建筑风格等)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道路不断被拓宽,在疏解交通压力与提高交通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空间割裂、街巷活力缺失、城市肌理断裂、城市景观和风貌破碎等问题。苏州市干将路老城区段城市设计将"城市空间的缝合与复兴"作为核心目标,以立体步行系统的建构作为缝合基础,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出问题的改善策略,以此探讨被快速交通干道割裂的老城空间的缝合与复兴途径。  相似文献   

4.
研究公园开放的内涵区别于管理开放的研究视角,依据城市空间密度变化和市民步行需求变化,从城市步行空间视角,反思通过管理手段开放的收费公园在空间状态上并未真正开放的现实问题,问题的出现在于收费管理模式引致的空间模式滞后。以公园城市为理念指导、开放街区化为技术路径,鉴别城市中心公园在城市步行网络中现有状态与应承角色之间的差异。多尺度比较传统公园模式与"开放街区"尺度的不协调性,理清传统公园空间模式向开放公园空间模式的转变途径,提出以外部城市空间步行肌理重塑内部公园交通,构建公园空间开放度评价体系(PSOA法)量化开放程度,以期定量描述空间的开放状态,改善并解决空间的开放问题,更好地应对城市中心地区的空间变化需求,服务城市步行体系,实现以人为本的公园空间和管理的双重开放。  相似文献   

5.
步行是旧时城市移动的主要交通方式,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张,步行已离城市人们生活越来越远,这主要是"归功"于快速移动的汽车构成的威胁,使人们不愿意在道路步行停留;现代道路空间只体现对汽车的服务性以及虽存在但却枯燥单调的道路人行空间。可步行性城市空间环境的建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该文将试图通过对城市道路空间中的路网、车道宽度和人行道等步行友好品质的塑造,进行可步行性城市道路空间的初步探索,最终为致力于实现真正步行性城市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克服种种障碍不断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街区建筑和空间环境不断恶化,城市肌理和历史文脉遭到破坏,亟需更新改造。本文结合杭州梦想小镇核心区仓前老街更新改造项目,以"嵌入式城市设计"和"织补城市"理论作为城市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探讨老街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城市中街巷随处可见,街巷的纵横交错使城市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传统街巷空间对于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城市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城市现有风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空间研究领域,空间句法能够模拟人在空间中的移动,所以应用广泛。传统街巷往往是交错的、曲折的,当人在传统街巷中移动时,其视觉路径和传统街巷一样,也是曲折的。由此可见,空间句法能够很好地适用于传统街巷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冯正功  高霖  吕彬  陈婷 《建筑技艺》2021,27(3):58-63
在苏州第二工人文化宫的空间实践中,设计并未一味追求大体量的"地标"属性,而是将大型文化类综合建筑消解并重构为苏州传统民居街巷聚落,从直接的空间体验再现和重释苏州地域建筑特征,修补建筑与城市文脉的关系、重拾城市的集体记忆.创造中倡导的"延续"不是目的,而是一个不懈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旧城更新的指导思想是,延续其原有社会网络以保持场所归属感。对经济落后时期城市居民自建形成的老街区进行改造是旧城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街区是社区的一种形式;社区内的社会活动是现代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并且对维持社会网络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社会活动的"行为容器"。该文基于社会网络角度,结合住区规划理论与空间句法相关理论,针对西安市八仙宫老街区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从而指导老街区公共空间治理,促使其自我更新。  相似文献   

10.
保护与复兴是历史城区城市设计的首要前提,而城市环境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应具有鲜明的历史延续性。多进穿堂式的平面布局形成的小空间格局、传统的街巷脉络是南京古城城市空间的精髓所在,是古城风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尺度关系、清晰的街巷肌理和空间围合,在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复兴中需要着力传承。对于传统的建筑的保护,南京城南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复兴实践有许多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龚芮 《四川建材》2019,(7):39-4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小区式居住模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邻里居住模式,导致传统的街巷活力渐失。且对于传统街巷的保护模式过于单一,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传统的街巷空间被打造成各种商业步行街,城市街巷也因此而千篇一律。因此,如何延续传统街巷空间的特色以创造宜人的街巷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环境行为学为理论指导,以重庆市特色街巷空间磁器口为例,分析现存的街巷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2.
太原府城承载着太原2500年建城史积淀的璀璨历史文化,是太原城内最能体现城市发展脉络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中最具步行游赏气质的区域之一。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府城内的文化资源逐渐衰败、街巷空间肌理被蚕食。本次规划通过分析府城街巷的步行适宜性和街巷吸引度,建立街巷综合游赏度评估模型模型,形成街巷综合游赏潜力底图。在此底图基础上,运用ArcGIS平台OD成本矩阵分析方法,以府城内分级文旅资源点为节点,形成OD成本矩阵运算包络线及其对应的点对路径,构建太原府城宜行宜游的"核心路径+延伸路径"的递级路径系统,并通过与相关保护规划的对比,进一步校核优化滨河文化游赏路径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以平遥为例对晋中地区传统市楼进行研究,结合场所精神理论,从城市格局、街巷空间、商业活动等角度分析市楼对其所处城市空间的影响,探讨特定环境中建筑模式与生活模式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乡镇建设持续发展,"千城一面"现象也日渐突显。现今乡镇街巷重构与建筑表层更新活动愈发受到重视,而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表层与街巷空间对塑造乡镇形象和传承地方文脉有重大作用。文章以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滨河空间及核心街区更新项目为例,在街巷重构与建筑表层更新层面,研究材质、色彩等建筑符号手法运用对于闽西客家传统建筑文化的重塑,探讨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建筑立面的改造设计手法,为闽西客家更新与改造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文脉空间受到了破坏,一些老街区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氛围.文章结合"韧性城市"的理念,旨在提升传统文脉空间的韧性.以平江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其闲置文脉空间的再开发进行研究.文章主要以GIS为研究平台,对文脉空间的选取以及开发策略进行研究.具体通过梳理文脉空间、制定评价体系、打分结果GIS可视化、针对性设计四个部分进行,并由此总结出四点策略与四点不足,希望对以后的文脉空间开发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的理论和方法[1]。应用depthmap软件分析明月湾街巷空间的整合度,再通过观察明月湾游客与村民之间在街巷空间中的行为差异,记录不同节点游客与村民的逗留量,结合depthmap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街巷空间整合度值进行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行为差异,并找出内因,试图为古村落街巷空间在整治方面提供改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人性的回归──城市步行空间的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人的城市生活需求与行为特征入手,分析了创造城市步行空间对城市生活诸方面的意义。由步行空间中人的行为特征出发,探讨了现代城市步行空间的特征以及城市步行空间的空间组织手段,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8.
基于使用者在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中活动的连续性原则,提出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耦合关系.以空间公共性和步行行为为切入点,明确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在分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现状和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实现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耦合的相关策略,以期为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同时提供一种获得城市公共空间动态增长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写进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儿童视角创新社会治理,盘活存量、赋能旧城更新已经成为当下城市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该文从儿童行为特征出发,以贵阳市旧城电台街为研究地,采用GIS场景量化分析法解析儿童在旧城街巷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儿童行为特征的旧城街巷空间评价指标体系,从安全性、可达性、趣味性、环境特性四个维度展开评价,针对耦合关系下街巷空间存在的弱势指标,分别从点、线、立体三种空间类型展开在地性的空间更新研究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旧城街巷空间微更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新建筑》2017,(3)
历史文脉,既是空间环境形成所涉及的社会、历史、文化、时间上的连续性背景,又是指导、影响建筑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联性依据。在宁波老外滩北段的更新实践过程中,在梳理地段历史发展脉络与文化类型的基础上,运用"原型—类型"的形态研究方法,识别街巷、组团、建筑三个层次的空间肌理,通过延续街巷肌理、修复单元肌理、重构立面肌理,实现历史地段的有机更新,避免文脉的错接与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