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战略作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指引,指导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引导城镇科学、合理、健康发展。研究以西安空间发展模式的转变为例,通过对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城乡空间组织模式的分析,围绕"城乡一体""产城一体"对空间布局的影响,探讨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大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2.
大都市边缘区乡村多处于“亦城亦乡”的半城镇化阶段,无差别政策供给导致的路径偏差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提出再造乡村多维价值,重塑主体关系,实现多层级赋能提升的乡村就地城镇化路径。构建了精准划分村庄类型、引导乡村收缩发展,厘清可用资源、创新利用方式,空间设计、产业发展、社区营造三位一体,差异化政策供给、全过程建设管理的落实就地城镇化目标的乡村规划思路;并以西安高新区八村为例,通过村庄类型细分及就地城镇化驱动要素识别、村民全面发展的“为村产业”培育,“村—地—校—企”的合作型村庄建设、公共资源精准投放下的长效机制建立等内容,为大都市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规划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中后期,大都市区出现城市拥挤和蔓延现象,且随着城市人口收入水平的上升,人们更向往自然的乡村美景,产生了对休闲、生态环境的诉求。乡村空间资源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等多价值逐渐显现。在饱受环境问题困扰的当下,提出大都市区乡村空间保护的一种新的范式——乡村公园,通过对自然生态和乡村景观的保护协调城乡的空间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思路。这与德国区域公园战略背景相似。可见,乡村公园作为防止大都市区蔓延、提供城市休闲和保护乡村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广东省东莞市沙田疍家水乡乡村公园的规划实践,总结乡村公园的深刻内涵,探索大都市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文章解读了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及动向,提出了西安小城镇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口提高就业、土地集约创新、生态保护为先、文化传承文脉、产业产城融合、交通畅通优化、设施共享均等的发展模式,总结了都市田园、工业物流、旅游服务、农业生产、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秦岭风情等七种发展模式,并以文化旅游古镇陕西省西安市秦渡镇为例,从人口、土地、生态、文化、产业、交通和设施等七个方面予以说明,探索西安新型城镇化的特色路径。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部平原地区的城镇发展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河南省唐河县城空间发展在面临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时,通过对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面临的动力不足,以及周边大城市的拉动作用的研究,在城市空间上进行优化,提升发展的内在质量,做到城市空间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管理手段,进而应对新时期城镇化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在当今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进行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对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和山东省地域传统建筑的发展现状作了相关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未来快速城镇化中如何继承与发展我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问题,旨在营造出符合当地文化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新型城镇,拟建立起系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7)
<正>平舆县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与安徽交界处,总人口达95万,辖五个镇十二个乡和两个街道办事处,占地面积1282平方公里,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国东西合作示范县。随着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县域基础设施覆盖面和服务能力较低;农民子女教育问题;各城镇之间发展差距大且存在二元结构;城镇扩建与农作物用地的矛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间联系和流通之间支撑不足等。为了解决推动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基于当前对我国城镇化的高度关注,首先,从城镇化的初步认识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充分论证了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城镇化的战略选择.其次,从现状城镇发展概况、新型城镇化下的城镇地位提升(承上的“分水渠”和启下的“蓄水池”)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城镇”主体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对新型城镇化下的城镇发展思路进行初步探讨,在城市圈(群)的各层级主体重点衔接的基础上,对城镇自身发展进行重点引导.最后,以常州市区小城镇发展作为具体案例,结合其现状概况、区域分析和自身特征,对新型城镇化下的常州市区城镇发展的具体实践进行深化探讨,包括生态文明导向下的区域城市(镇)发展差别化“两种模式”、城镇自身发展主要引导.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24)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对于公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首先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并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交通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公路交通方面的要求;然后结合相应的发展要求,提出了公路交通在新时期的发展理念,并以南京市干线公路穿越城市结点为例,分析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路网发展的实际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势在必行,装配式建筑符合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各项政策,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但其快速发展中的技术、成本、监管等瓶颈问题仍亟待解决。在新形势下,装配式建筑应尽快解决发展瓶颈,积极促进建筑产业变革,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经历了城镇化启动、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三大阶段,目前仍面临土地粗放利用和生态破坏、半城镇化地区发展滞后、分配与民生服务供给失衡等问题;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编制背景、规划内容、空间结构演变等分析了珠三角历次区域规划;针对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呈现双核心空间结构、内外圈层和东中西部差异大、中心区和新城区的新型城镇水平较高等特点,提出对珠三角城镇群的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13.
国际化视角下的西安大都市发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旨在以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相关政策。《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以国际化的视角,以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为主题,在延续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等方面做了探索,提出了山水同构,建设生态大西安;文化复兴,建设人文大西安;组团发展,建设活力大西安;幸福宜居,建设和谐大西安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4.
城镇空间结构是一个省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地域空间表现,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成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安徽城镇化一个重要任务。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四次转型,梳理了不同时期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战略思路,以及在城镇化发展战略导向下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表现。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指出安徽城镇空间结构存在的城镇化发展差距拉大、城镇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分布、中心城市辐射力较弱、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提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下优化安徽城镇空间结构的战略,要从广域、局域和县域3个层次空间上提升城镇群空间内部整合力、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和增强县城与大镇的人口承载力。  相似文献   

15.
正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市化和城市扩张促使我国的城市乡村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转型过程,而城边村和城中村代表了两种典型的城乡社区转型模式~(1,2)。城市乡村社区往往因为在城市边缘地带,形成了城市居民的非正式居所和农民依赖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的双重局面。同时,由于缺乏规划约束,传统的乡村社会经济特征也面临严峻挑战。城市整体规划与乡村  相似文献   

16.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从国内现阶段实际出发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举措。城镇化建设应当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促进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如何发挥农村具有地域性的特色经济.建设具有乡镇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小城镇的快速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产业园区建设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以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食品加工专业园区总体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富有乡镇特色的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17.
杨卓  杨红 《城市建筑》2014,(20):58-58
建设乡镇特色产业园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有着重要作用。乡镇产业园区的建设,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明显的定位。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有乡镇特色的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18.
建设乡镇特色产业园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有着重要作用。乡镇产业园区的建设,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明显的定位。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有乡镇特色的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显得十分迫切。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镇化发展的缩影,狮山是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典型样本,代表了传统的大城市连绵区外围城镇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通过积极参与地域分工与城市区域重构,实现了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本文通过对狮山样本的研究,解读大镇发展路径及产城融合实践经验,探索高度城镇化地区优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聚合与效率成了城市综合体的主要特征,城市的整合集聚与提高效率发展为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挑战。城市综合体项目的逐渐增多,使得商业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鉴于此,创新发展成了城市综合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