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陈丽君  刘海臣 《城市住宅》2021,28(3):128-129
吸收雨水是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因此要对雨水利用进行研究,以建立起一个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利用潜力的评价体系,并且依据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利用的情况,包括雨水利用效率、现状、经济可行性、区域生态环境以及雨水的综合需求等因素,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及层次分析法评价雨水利用的潜力,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建设.  相似文献   

2.
随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的提出,出现了很多的"海绵"研究与解读。各个城市也在加紧制定与"海绵"相关的措施、文件、技术导则等等。武汉作为试点申报成功的城市也在积极地思考如何圆满完成答卷。绿地,作为海绵城市源头控制的重要环节,如何结合武汉的城市特色,在园林绿地中建设海绵城市,满足绿地的综合功能及"海绵"的示范性值得我们思考。该文针对城市道路绿地与公园绿地的可行措施进行了相关的阐述,着重阐述了透水铺装与低势绿地建设的中存在的问题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Z1):46-48
研究目的:对南京市2006年至2011年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变化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根据协调发展模型对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协调发展程度由中等协调转向良好协调,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从各指标因素分析不难发现依然存在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客观因素。研究结论:总结出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型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措施和方法,促进南京市生态城市的建设,保障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段志超 《四川建材》2019,(3):132-134
以海绵城市建设为背景,针对河南省三门峡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应用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基于园林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建设新型海绵城市等理论,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海绵城市建设,详细讲述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内在建设、影响因素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园林》2015,(7)
<正>海绵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园林人在其中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毫无疑问,首先是要确保绿地的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绿地率。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基于足够的绿地率、也即绿地海绵本底的基础上,本文重点从绿量与层次、地形与水体、生态铺装和屋顶绿化几个方面来阐述。绿量与层次有了足够的绿地以后,我们不能忽略绿地的质量——单位绿地面积上的绿量。绿量的多寡是绿地质量的标志之一。一般而言,绿量越多,留蓄雨水的量越大,海绵体就越有效。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动态测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与地球空间信息认知理论,利用西安市1988、2000、2007年三期遥感影像,分析西安市1988-2007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利用PSR模型构建了西安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HP法确定权重,采用遥感影像确定模型中的自然组分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生态安全动态进行了尝试性评价;将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做叠置分析,得到了生态安全状态与土地利用格局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北京是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城市之一,而雨季降水集中,排水不畅又会造成城市内涝。如何充分利用雨季降水,增加城市的蓄水量,有效避免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对于缺水的北京非常重要。本文就雨洪资源的利用与建设海绵城市进行了探讨分析,为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若干意见》,这是指导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对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单位、社区和居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人口逐步增多,城市的发展压力也越来越大,早起建设城市时的规划设计不足越来越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给水、用水、排水问题已经成为了众多城市的发展顽疾,武汉市便是这样的城市的典型代表。面对众多的水问题,致力于解决城乡水问题的海绵城市的理论应运而生。本文将从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发展概念入手,结合武汉市面临的显著的内涝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指出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合理的建设意见和建议,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0.
根据政策与技术标准,秉持理念化、系统化、全域推进的指导方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解读,并提供本底资料收集、排水分区划分、下垫面分析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评估、天然水域分析与效果评估的可行性方法,以此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进行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1.
海绵城市建设是当前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领域的重要战略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海绵试点城市建设分批展开,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在建设中也面临一些问题。论文从项目策划、实施及运行3个角度,对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中遇到的项目规划、目标确定、勘测调研、工程实施和运行维护5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以问题为导向,密切联系群众,合理制定工期,加强管养、明确权责划分的对策,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园林》2017,(9)
<正>引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很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市建设中兴起了一股海绵城市热,这股热潮背后映射的是中国当前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中国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过于注重追求GDP增长,而牺牲了环境保护,产生的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食品污染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中国经济转型只有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海绵城市的提出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13.
"海绵城市"是对传统水资源管理理念的颠覆,是更为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治水理念的问题及城市发展需求,然后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在定性指标定量化时有效减少因评价者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个人偏好等导致的偏差,使量化指标的赋权达到主观与客观统一。在此基础上,建立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模型,分析水生态及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3大因素对海绵城市建设影响。经实证研究,验证该方法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5.
海绵城市建设在落地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困难,涉及技术层面和管理体系等诸多问题。论文通过分析无锡市在海绵城市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现有的管理体系,提出科学合理的推进机制,为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之洞与武汉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地处中国内陆腹地、长江中游、两湖平原,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武汉是华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城区由汉口、武昌和汉阳三镇组成。最早的武汉城市雏形可以追溯到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盘龙城。在几千年的武汉城市发展演变史上,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都为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著名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及提出背景,从设计理念与技术措施等方面研究了中国海绵城市试点应用现状,提出建议并展望其新兴发展趋势,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不断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水安全与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在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的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逢大雨必涝、城市水体黑臭、环境生态严重恶化、水资源严重匮乏、环境容量超出极限、城市水源地污染事件频发.针对这一现状,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习总书记还指出,现在许多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口号,但思路却是大树进城、开山造地、人造景观、填湖填海等,这不是建设生态文明,而是破坏自然生态.为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多次发布相关文件,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9.
《新建筑》2016,(3)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后,出现了很多相关的研究与解读。武汉作为申报成功的试点城市也在积极地思考如何圆满地完成答卷,特别是在园林绿地中如何建设海绵城市,满足绿地的综合功能及"海绵"的示范性值得我们思考。针对武汉城市绿地的特点,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重点阐述了公园绿地与道路绿地建设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20.
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是通过转变城市建设规划理念,修复城市生态,实现水环境改善。本文立足于低影响开发(LID),论述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以及国内外实践经验,强调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除了技术创新外,制度建设和建后管理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