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我国云南省傣族经过近千年的繁衍发展出现了许多近汉的傣族村寨称为傣勒主要分布于德宏地区,傣勒型村寨在外部空间中展现出许多自己的特点,通过对傣勒型傣族村寨的研究更有利于我们对该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族习性的了解。因此本文通过对德宏芒晃村的深入调研来分析傣勒型村寨外部空间的特征,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民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5):62-67
边疆民族地区作为一个特殊区域,其村寨治理更具复杂性。要实现村寨的善治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凝结剂,它不但可以产生团体归属感,而且可以成为人们互动和沟通的基础。充分利用好文化资源,发挥其柔性治理作用,可以有效推进村寨治理,确保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针对新时期背景下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问题,提出少数民族村寨继承性发展概念,以侗族村寨滚正村为例,探讨适应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技术方法。通过典型形态要素识别、空间单元分类导控以及传统民居建筑类型演化的方式,达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传承与当代发展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5.
从乡村资源流动和高效利用的内在规律出发,将资源循环代谢理念融入乡村空间优化设计,是缓解城乡矛盾和实现乡村空间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在解读资源代谢内涵属性及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梳理资源高效利用视角下乡村空间营建的理论、方法及案例,探索乡村资源代谢系统与各空间形态要素在技术、空间和社会层面的整合模式。基于物质流分析法及适宜生态技术设施整合措施,提出适用于乡村空间特征的资源代谢分析和空间优化的设计路径和操作策略,并以淄博西单村为例开展资源代谢系统与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互动的优化设计研究,以期对促进乡村空间的生态转型、拓宽乡建设计思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遇到如何在村寨更新中传承特色、营造特色的新问题。分析了芒晃村寨的建设现状和地方特色,阐述了更新规划的策略思路,在此基础上从总体布局、景观系统、建筑单体等方面对其更新规划和特色营造进行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周静帆  裘鸿菲 《华中建筑》2011,29(9):198-203
傣族是个有着双重信仰的民族,全民信仰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世俗化的宗教信仰影响民族性格、道德伦理、审美意识及行为活动,也间接影响了村寨聚落形态的形成和演变。其中,主要表现在对村寨空间布局、绿地分布、建筑样式和设施景观的影响。该文以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聚落研究为例,浅谈傣族宗教信仰对村寨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苏北传统民居建筑、村落布局在风格、构造上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异.随着苏北城镇化发展,众多传统村落萎缩、消失.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受到特殊的规划保护,基于此,综合文献资料和现场调研,笔者归纳出苏北村落空间的形式特征,分析解读当前苏北传统村落空间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村落保护、发展的相关事宜.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学生主体学习模式的转变,以及整体教育观念的改革,原本墨守陈规的校园空间开始出现功能定位不准确、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根据师生使用需求产生的交往活动,从道路、内外部空间入手,分析了校园内局部消极空间的特征,提出了优化策略与思考,以期提升校园空间品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布依族村寨的实地调研,针对调研过程中收集的基础信息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从村寨街巷空间的构成要素、界面形式、空间尺度以及节点和标志物的角度对镇山村街巷空间形态进行阐述和探讨,以期对镇山村布依族民族村寨的远期的街巷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传统聚落、佛殿、住宅共同存在双中心空间特征,根据寨心与寺心双中柱主人柱与女柱在不同仪式场景中所表达的涵义,论述傣族以圣与俗上方位与下方位为核心的传统空间感知观念,并从社会文化中的宗教信仰、方位体系和象征意义3方面解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13.
地理信息系统(G I S)技术是一项非常实用的科研服务技术,已经在资源环境、灾害救援、经济发展、社会调查、卫生医疗、区域规划设计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成为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GIS在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体育旅游业、体育赛事安防等方面的研究陆续增多.GIS应用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已出现,但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4.
以桂北壮族村寨龙胜平安寨、金竹寨以及侗族村寨马安寨、高定寨为例,运用哈格特“空间结构模式”理论,从结点、路径、网络单元等要素出发,分析传统聚落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区域层面的聚落网络之间相互的社会关系和空间关系;研究聚落网络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中,受经济与社会因素的双重制约进行“空间扩散“的动态过程以及聚落演变所呈现的不同方式和特点,从而探寻聚落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姚青石  韦钰 《华中建筑》2023,(12):98-104
多样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民族构成使得云南至今保留着众多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传统村寨。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村寨不仅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外化表征,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与景观载体。鉴于此,该文从文化景观的视角切入,以景迈山翁基布朗族古寨为例,识别其文化景观的构成,进而从“格局景观、地标景观、环境景观、活态景观”四个层级,梳理作为动因的“茶文化”对翁基古寨聚落的影响及其空间特征,以期拓展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具有明确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本文结合GIS水文分析,揭示了寨心神性之下隐藏着的有关当地传统聚落人居环境营造的一套水生态智慧方法:(1)善择山脊线以避免山洪冲击;(2)以人力配合自然潜力的激发,实现多分区排水,并通过聚落空间布局固化和表达场地排水关系;(3)综合采用信仰民俗和环境绿化等方法进行环境保育。以上方法协同配合,有效地应对了热带雨林地区的多雨气候,并保证了村寨人居环境的长期稳定,体现了水生态智慧,对当前的村镇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四川建材》2017,(11):58-59
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人为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传统村落的人居活动空间,本文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为例,分析当地人居活动空间的组分,通过当地人的生活、生产和精神空间及活动追溯当地文化,在尊重和保护村落传统文化的基调下,为传统村落寻求一种更具适应性、发展性的人居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9.
刘弘涛  朱珊珊 《新建筑》2021,(2):122-125
世界遗产地九寨沟风景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地震扰动区,自古以来地震及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对长期聚居于此的藏族传统村寨威胁极大.我国当前的村寨防灾体系存在灾害源不明和措施针对性不强两大问题,不能有效抵御传统村寨面临的自然灾害.文章以九寨沟内的藏族传统村寨为研究对象,基于预防性保护理论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准确...  相似文献   

20.
<正>一、乡村概括高荡村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城西南5.5公里处,地处小型喀斯特盆地。高荡村三面环山,寨前小盆地地势平坦,以泉水灌溉成为保障居民生存的农田,自西向东的小路是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寨后梭啰河环绕山体穿流而过,形成“山-水-林-田-村”’整体空间格局,优越的地理环境为高荡村提供天然屏障,并保障居民生产生活需求,村寨将古人聚落营建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民居建筑独具布依族特色,均以石木结构干栏式石板房,以就地取材岩石和树木营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