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FRP粘接修复损伤铝板,粘接前对损伤铝合金表面采用不同浓度的硅烷偶联剂KH550、KH560进行处理,以未经偶联剂处理的铝板为对照组,通过拉伸试验与湿热试验研究偶联剂处理对修复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偶联剂KH550、KH560处理铝合金效果相当,铝板表面经1%~2%浓度的偶联剂溶液处理不仅有较高的初始强度,而且耐湿热性能也得到提高;湿热处理使不同表面处理的修理试样力学性能发生明显下降,同时,湿热环境对铝板-胶层之间粘接界面的渗透破坏要强于其对胶层-GFRP之间的界面破坏,铝板-胶层界面粘接强度的下降是引起试样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选用不同钢丝粘合体系,来研究胶料的物性以及钢丝在不同老化条件下的粘结力。研究表明,白炭黑含有的亲水性官能团能够以及其自身的特性能够提高钢丝的耐湿热老化性能。合理调配间-甲-白-钴体系中配比,利用将两者的协同作用,能够将粘结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对于三种粘结体系,钴盐体系的性价比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近年来研究者对材料表面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机械法以及化学法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表征材料表面结构,化学组成以及表面形貌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材料表面进行处理从而达到提高粘接性能的目的。今后的材料表面处理方法中除了改进现有的方法,还需要开发新的表面处理方法。此外,要进一步探究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粘接性能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分别采用无铬钝化、硅烷钝化、化成和阳极氧化4种表面处理工艺对经过喷砂的6063-T6铝合金进行处理,通过对比表面处理后铝合金的表面形态及其与绝缘环氧树脂浇注后的粘接性能,确定了硅烷钝化处理为最佳,满足了铝合金与绝缘树脂浇注件的拉伸强度不低于57 MPa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采用硫酸、草酸以及酒石酸阳极氧化工艺对铝合金支架进行阳极氧化处理,比较了采用不同工艺阳极氧化处理后支架的外观,表征了不同氧化膜的相结构,并测试了不同氧化膜的耐腐蚀性能、硬度和耐磨性能.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工艺阳极氧化处理后支架的外观与裸支架基本相同,都具有银白色光泽.不同氧化膜的物相都以Al相为主,还有α-Al2O3相和γ-Al2O3相,且都能提高铝合金基体的耐腐蚀性能、硬度和耐磨性能.与硫酸氧化膜相比,草酸氧化膜和酒石酸氧化膜的性能相对较好,主要归因于草酸和酒石酸对氧化膜的溶解性较弱,制备的氧化膜致密程度较高.酒石酸氧化膜具有良好的致密度,其硬度最高,达到357 HV,耐腐蚀性能和耐磨性能都最好,因此酒石酸阳极氧化工艺更适用于铝合金支架阳极氧化处理,能较大幅度提高铝合金支架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就车架热轧板(B510L)表面氧化膜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及涂装后漆膜性能试验对比进行了探讨,进而确认了热轧板表面不同处理方式涂装性能的差异性,指导了车架生产线热轧板表面处理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采用硫酸溶液处理天然橡胶表面以改善其粘结性能。通过力学性能测试、电子扫描电镜(SEM)、能量分析光谱(EDX)、接触角分析等研究了不同处理时间对天然橡胶表面粘结性能的影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天然橡胶表面的接触角先减小后增大;SEM测试结果表明经过硫酸处理后天然橡胶表面的粗糙度和微裂纹增多,有利于胶粘剂的润湿和渗透;EDX测试结果显示,橡胶表面氧元素含量增多,表明引入了含氧极性基团—C O、—COO-等。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T-型剥离强度先增大后减小,用质量分数为80%的H2SO4溶液处理15 min时,剥离强度达到最大值10.67 kN/m。硫酸处理可改善天然橡胶表面的表面形貌、化学性质及其润湿性,有利于粘结强度的提高,从而提高天然橡胶的粘结性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拉开法附着力测试、耐海水浸泡试验及电化学阻抗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铝合金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对防腐涂层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打磨和钝化处理能大幅提高防腐涂层的附着力,附着力可达16~20 MPa,但涂层的模拟电阻值较低,海水浸泡5个月后,仅为(0.8~1.3)×108Ω;阳极氧化处理基材表面防腐涂层的附着力较低,仅为9 MPa,但基材的耐蚀性能有大幅提高,海水浸泡5个月后,涂层模拟电阻值仍可达(1.0~1.3)×109Ω。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铝合金基材表面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赵敏 《橡胶工业》2013,60(9):532-532
由中北大学申请的专利(公开号CN102140180A,公开日期2011-08-03)"一种提高天然橡胶粘结性能的表面处理方法",提供了一种提高天然橡胶(NR)粘合性能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配制质量分数为0.5~0.95的硫酸水溶液。(2)制备NR硫化胶。先在开炼机上对NR进行塑炼,包辊后依次加入硬脂酸、氧化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锆化液pH值和锆化时间对5083合金表面锆化膜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在最优成膜工艺下分析了膜层的显微形貌和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当锆化处理时间为2.5min,锆化液pH=4.5时,5083合金表面锆化膜具有最佳的耐蚀性能;锆化处理2.5min可以在5083合金试样表面形成致密的网状锆化膜,锆化膜厚度约在60μm~80μm,与5083合金基体结合良好,成膜过程中Zr元素优先在第二相颗粒处形核;在2mol/L HCl和2mol/L H_2SO_4溶液中,优化工艺下锆化膜试样的耐腐蚀性能都要优于5083合金基体,浸泡腐蚀失重测试结果与极化曲线测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常用酸性清洗剂对铝合金涂装体系的腐蚀情况,并讨论了几种不同的表面处理工艺对涂装体系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铝合金表面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括叙述了铝合金表面处理工艺,着重阐述了成膜、着色、封孔三步骤的不同工艺进展情况及工艺的发展对铝合金用途和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聚酰胺(PA)板表面经火焰和等离子体处理后,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接触角测试仪等分析了不同处理方式对PA板表面形貌、成分、润湿性及其黏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表面处理方法均能去除PA板表面的弱边界层杂质,并引入羟基、羰基和羧基等含氧极性基团,改善了其表面润湿性,提高了黏接性...  相似文献   

14.
15.
环氧胶对众多的材料具有卓越的粘着性,只需对被粘结的表面进行简易的处理,即可获得良好的粘结,若要求最大的强度,则要施行进一步的处理。其一般处理方法如下: 去脂:去油与脱脂极为重要,可依下述各种方法获致:—— 1、三氯乙烯汽化去脂; 2、以碱性盐溶液乳化或电解去脂; 3、以含水去垢剂,拭擦,然后用清水彻底冲洗并小心干燥; 4、以三氯乙烯净擦。 切勿使用不洁的碎布或溶剂,以免沾  相似文献   

16.
碳纳米管表面处理对储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碳纳米管的表面特性决定着与氢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获得良好的吸附表面,使用浓硝酸和NaOH溶液对碳纳米管进行了表面处理,改善了比表面积和表面活性,从面使氢吸附率达到了5%(室温和10MPa的条件下),实验结果稳定。  相似文献   

17.
研究机械打磨、硫酸处理和次氯酸钠处理3种表面处理方法对NR粘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硫酸适当处理后,NR硫化胶与水的表面接触角明显减小,表面润湿性改善,牯合性能显著提高;硫酸处理NR硫化胶的粘合性能优于机械打磨和次氯酸钠处理的NR硫化胶.  相似文献   

18.
几种机械表面处理方法对6013铝合金接头胶接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伟  蔡如琳  谭利敏 《粘接》2014,(1):45-49
采用砂纸打磨、湿喷砂、纳米化等3种机械处理方法对6013铝合金表面进行处理,测试其粘接剪切强度,并与P2化学表面处理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利用SEM、AFM、接触角测量仪等技术对铝合金表面处理前后的表面微观结构、微观粗糙度、润湿性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表面处理方法对铝合金接头的胶接性能影响不同。湿喷砂和砂纸打磨方法处理后铝合金接头的胶接性能与P2化学法表处的效果接近。纳米化方法不利于铝合金胶接性能的提高。微观粗糙度对铝合金的粘接性能具有重要影响,粗糙度越大,铝板胶接性能越好。润湿性不是影响胶接性能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锰酸钾(KMnO_4)、浓硝酸(HNO_3)、电化学氧化和超声波-双氧水联合氧化法分别对连续碳纤维(CCF)进行了表面处理,研究了CCF的表面形貌、浸润性、浸渍性以及复丝拉伸强度等。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反气相色谱法(IGC)、拉伸实验机表征了处理前后CCF的表面结构、表面能、浸渍效果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KMnO_4、HNO_3、电化学氧化和超声波-双氧水联合氧化等这几种处理方式均能改善CCF的粗糙程度和润湿性能,其中超声波-双氧水联合处理后的CCF的综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20.
竹材表面处理对胶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一萍  王正  王志玲 《粘接》2009,30(2):33-37
为提高竹材的胶合性能,用自制的偶联剂对竹材表面进行预处理,测试了处理前后表面接触角的变化,从而计算出竹篾外表面自由能及其分量的变化。将处理的竹篾压制成竹篾层积材,测试了竹篾层积材的物理及力学性能,并与未处理竹篾层积材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经偶联剂处理的竹篾表面自由能提高,压制的竹篾层积材的胶合强度也有明显的提高,还对偶联剂处理前后强度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