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青  杨豪中  王伟 《华中建筑》2020,38(2):99-103
以青城古镇为研究对象,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整体空间环境,用量化、质化的方法解析历史古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物质空间中的活跃度及密切度,探寻适应青城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空间环境的整体性保护策略,包括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空间相关信息的叠加与整合,以及古镇经济发展,人与文化、空间、社会之间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2.
古镇保护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与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镇保护的精髓所在。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丰盛古镇为例,分析了古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存问题,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通过解读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以人为本"策略、"可视化"策略、"生活化"策略和"体验化"策略四方面探讨了古镇保护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旅游开发促进古镇保护,这是保护和发展古镇普遍采用的做法。古镇作为旅游景点,一般具备食、住、娱、行、购、游六个要素。上海的新场古镇位于浦东新区中心腹地,古镇在做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更需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新场古镇以弘扬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为已任,将传统文化与古镇旅游相结合,正在探索一条古镇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特色古镇的历史风貌塑造有着重要意义.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关系到古镇活力的重现和历史文化的延续,文章以浙江瓶窑古镇为例,对古镇的历史与现状问题进行了基础梳理,归纳了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价值,进而探讨特色古镇的风貌塑造策略.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深入调研的闽北历史文化名镇和平古镇公共空间的保护性整治规划的分析研究,认为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上不管是物质遗产或是非物质遗产在本质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都有着异曲同工之源的解读。对作为古镇复兴的原动力之一并具有文化遗产特性的传统历史公共空间的保护,实质上也是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战略层面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空间"概念进行古镇文化保存的研究。成都古镇文化空间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由现代和传统节庆构成的节庆序列,通过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量化分析,可分为传统型、现代型、共生型、入侵型四种发展模式;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受自然山水影响的物质空间,利用空间句法量化分析,分为离心式、网络式、向心式三种空间模式。基于节庆序列和物质空间分析,提出成都古镇文化空间的保护框架。  相似文献   

7.
该文结合安居古镇的历史沿革、商埠兴起、发展现状、文化习俗等分析其古镇和老街的空间特性,探讨历史文化名镇体制下的古镇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价值,并针对以上因素提出空间肌理延续、建筑分类微循环、动态可持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的多元化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古镇发展过程中,过分看重产业开发而忽视人居环境治理,将造成古镇发展难以为继.古镇是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基于产业链构建角度提出古镇社区营造思路,分析古镇的现状问题以及各方主体对古镇的保护开发新理念,以期能够推动古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并通过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和共建共享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使古镇生存环境得到改善.文章结合古镇建设实践,对古镇社区营造方式运用问题进行探讨,强调古镇居民对自我生存家园营造的参与性,协同保护社区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让全社区居民共享古镇福祉.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一些经历千百年来演绎且保护尚好的历史小城镇,无论是在历史的考证、建筑空间的研究,还是在人类行为文化的传承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经济利益驱使下兴起的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使得仅有华丽躯壳的“古镇”不断被打造涌现,他们大都失去了真正的行为文化和精神内涵,失去了本该属于它们演绎秩序和物质与非物质特性不可分割的关系.研究认为,对古镇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些古建筑的修复和仿建,更不该盲目地另辟新径,而是应该通过深入研究古镇历史及其演化环境,注重建筑形态修复的同时,还需重视对其所依存的环境空间的保护,更要寻找和保护历史长河中遗失或即将遗失的那些非物质性的原住居民的行为文化和精神内涵.本文以四川郪江古镇为例,探讨古镇环境空间的非物质性保护及其意义.这才是我们真正保护古镇环境及其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14年6月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作为后申遗时代面临的与运河相关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及遗产构成梳理已迫在眉睫。柯桥作为浙东运河流域入选省级规划的古镇,无论从聚落空间形态的特色、遗产构成的丰富度,以及富有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都使得其具有鲜明的"文化线路"基因。本研究基于此,通过对于柯桥古镇遗产构成的梳理整合,试论其与文化线路暗合的内在联系,并为柯桥古镇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华中建筑》2021,39(9)
传统古镇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景观财富,然而在旅游介入过程中,古镇文化景观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遭受到一定的破坏,对旅游发展呈现出不适应性。该文在探索旅游适应性涵义的基础上指出其与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的关系,结合三河古镇的实地调研与考察,从古镇文化景观构成中提炼出物质性景观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基于旅游适应性理论,研究三河古镇发展旅游过程中在景观风貌、文化表达以及旅游介入带动的商业发展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提出在形态、文态和业态三个方面保护和传承三河古镇文化景观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共空间整治到古镇复兴 ——以四川省平乐古镇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明鑫  李翅 《规划师》2006,22(8):20-24
古镇复兴的内涵是在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实现物质、功能、文化三方面的复兴.公共空间是古镇物质性复兴的触媒、功能性复兴的载体、文化复兴的精神场所.平乐古镇面临物质环境老化、城镇职能衰退、无形文化流失的问题,其复兴的重要手段是公共空间的整治与改造.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历史古镇由于过度旅游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特色文化丧失,本文从生态文化要素出发,以罗田古镇为例,按照生态文化的一般构成,从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等方面分层次地探讨了罗田古镇的生态文化要素形态和现状问题,分别提出相应的保护规划对策,并在保护这些生态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对罗田古镇未来旅游发展提出可持续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以甘肃榆中金崖古镇保护规划为例,分析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城镇现代化建设之间存在的矛盾,并从古镇整体风貌控制、重点地段、历史街区、环境整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5个方面讨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谢浩 《城乡建设》2012,(11):91-92
早已听闻沙湾古镇很美,虽然到那里的路程并不远,但几次都错失了机会。最近,我终于如愿领略了古镇的风采。沙湾古镇始建于宋代,因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古海湾的半月形沙滩之畔,故名"沙湾"。这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镇,独具广府乡土韵味文化,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砖雕、木雕、石雕和灰塑等民间工艺精湛,是著名的"广东音乐之乡"、"飘色之乡"、"醒狮之乡"、"兰花  相似文献   

16.
郭璇 《新建筑》2007,(6):74-79
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要素间的相互依存是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的重要特征。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对建成遗产中非物质文化要素的重视不足,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整体性保护策略的缺乏,许多历史建成遗产正面临着整体的真实性的破坏。探讨了中国历史建成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要素的特征及其重要作用,结合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体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化价值是历史城镇的文化精髓,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评估历史文化价值是编制历史城镇保护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海宁市盐官古镇海潮文化、营城文化、名人文化和海盐文化四个方面价值的研究和文化遗存的挖掘,系统地论述了盐官古镇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格局风貌特色,并从维护自然历史环境、突出区域线性文化遗产、彰显古镇特色格局、延续传统风貌、保护文物古迹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六个方面制定了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保护规划策略,以更好地保护盐官古镇,传承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18.
海螺沟磨西古镇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独具特色的古镇风貌,其项目是通过保护与风貌整治,充分挖掘和发扬磨西古镇的传统文化,对旧城城市功能的调整、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历史空间记忆的保护,促使规划地区恢复城市活动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9.
江南古镇是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不仅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全面认识古镇景观的地域特征价值是实现其保护和发展的基础。以地域景观保护较好、旅游发展较成熟的同里古镇为例,采用问卷调研、照片识别、深度访谈和游览路径跟踪等方式,分别对游客和当地居民对同里古镇景观地域特征的感知度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对古镇物质景观的地域性(如建筑、街巷、景观)和非物质景观的地域性(生产生活、文化风俗、地方美食)感知度都较高。但同时,居民和游客对古镇景观地域特征的认知也存在一定差异,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旅游的发展使同里古镇的景观空间和地域特征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古镇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和互动性不足,导致古镇景观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全面展现和有效传播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在居民日常生活与游客观光活动双向交织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古镇景观地域特征保护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2)
我国目前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一些误区,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物质文化遗产即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文化传统的混淆。由于大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统保护混为一谈,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出现偏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讲求的是"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而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讲究的是"原封不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