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村落的建筑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互为场景、互利共生的关系。本文论述表明,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知和理解,是村落保护和更新建设中保持文化传承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张向军 《山西建筑》2008,34(7):39-40
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居环境等方面,结合陈炉古镇环境的现状问题,对于怎样处理好已经存在的问题和以后古镇环境要走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对陈炉古镇的环境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哈南寨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人们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文化习俗,并融入日常生活,因此,建筑形态及民居聚落空间也与其产生联系。本文以哈南寨建筑及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例,通过分析哈南寨的建筑形态、村落空间以及其传统文化习俗三方面,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适合哈南寨传统建筑环境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4.
《城乡建设》2010,(12):22-22
由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申报的“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之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建筑的低能耗问题,但建筑界却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追求更高节能技术的研究应用上。这样的趋势已经导致了很多的环境问题。我国建筑历史源远流长,各地传统建筑早已适应了当地气候环境。这篇论文以重庆中山古镇为例,通过作者实地调研,将着重探讨重庆传统建筑吊脚楼对当地风环境、太阳辐射以及潮湿环境的适应性策略,并将其与现代建筑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作者总结出重庆传统建筑适应环境的一些传统营造经验和技术策略,以期对现代建筑环境适应性的发展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徐艳文 《建筑》2021,(5):56-58
<正>崇仁古镇位于浙江省嵊州市西部,距嵊州城区约11公里。背倚五龙山,长善溪穿镇而过,古街古巷,风景秀丽。北宋年间,受庆历皇帝敕封的绍兴义门裘氏分迁此地,因裘氏崇尚仁义,镇改名崇仁。从崇仁示意图上看,一条由南向北的直街贯穿全镇,4条横街与之相连,形成一纵四横的棋盘格局。来到六村古巷的入口,见竹木掩映着一组古建筑群,这是著名的玉山公祠。此公祠坐北朝南,呈三进三出格局,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依纵轴线布局,自南而北为屏风墙、门厅、戏台、正厅和后厅,门厅和正厅两侧建有厢房,东西北三面筑有围墙,整个建筑群呈封闭状四合院。2006年,玉山公祠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7.
陈炉古镇是当今国内唯一遗存"炉火千年不绝"的耀瓷窑场中心区。对陈炉古镇历史文化价值、"一带一路"及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面临的困境等进行深入分析,围绕复兴重构其极具烧造特色的聚落环境,提出了保护开发振兴陈炉古镇的原则、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玫  戴志坚  李华珍 《福建建筑》2010,(4):11-13,17
宁化石壁被称为"客家祖籍地",声名远播。本文诠释"石壁"内涵,分析石壁古镇的结构布局特点,调查了石壁的民居、祠堂、桥亭、寨堡等建筑类型,总结其建筑艺术特色,以期从传统建筑形态角度解读石壁古镇。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一些经历千百年来演绎且保护尚好的历史小城镇,无论是在历史的考证、建筑空间的研究,还是在人类行为文化的传承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经济利益驱使下兴起的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使得仅有华丽躯壳的“古镇”不断被打造涌现,他们大都失去了真正的行为文化和精神内涵,失去了本该属于它们演绎秩序和物质与非物质特性不可分割的关系.研究认为,对古镇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些古建筑的修复和仿建,更不该盲目地另辟新径,而是应该通过深入研究古镇历史及其演化环境,注重建筑形态修复的同时,还需重视对其所依存的环境空间的保护,更要寻找和保护历史长河中遗失或即将遗失的那些非物质性的原住居民的行为文化和精神内涵.本文以四川郪江古镇为例,探讨古镇环境空间的非物质性保护及其意义.这才是我们真正保护古镇环境及其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丽水市莲都区堰头村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景观基因链理论,对堰头村现有的非物质文化要素进行归纳分析,以传承载体、表达形式、民俗信仰、文化意象四个特征维度构建堰头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指标体系;其次,通过特征解构法对堰头村非物质文化要素进行识别提取,绘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图谱,构建其完整景观信息链,提出景观风貌营造途径,为非物质文化丰富的传统村落进行整体保护及景观呈现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徽州孕育了丰富而悠久的徽文化。作为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极其重要。传统村落的价值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就会失去文化内涵,传统村落也就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和更新。立足于历史文化悠久的徽州传统村落,以徽州砖雕技艺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徽州传统村落发展中的现状和不足,并尝试分析在村落“活化”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的作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张强 《山西建筑》2009,35(28):3-5
以陕南青木川古镇为例,详细分析并归纳了陕南传统古镇的街道布局特点和建筑形态特征,并对这一类传统古镇的保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而在研究地域传统建筑特点的同时,能对传统建筑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天长古镇的空间环境、传统建筑和风貌特色,分析了当地文物建筑及传统风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状提出了古镇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在大量实地考察和测绘的基础上,从建筑选址、院落与建筑平面布局、立面形制、营造技艺等方面,对汾城古镇传统商业建筑特色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传统商业建筑的保护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1)
新疆拥有璀璨夺目的文化。然而,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疆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因此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2)
近年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话题备受关注,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热烈的研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等方法,在多年对民族传统体育关注和考察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觉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保护原则:即,1)慎防政绩性原则;2)坚持原真性原则;3)防止文化负迁移原则。并以宣汉余门拳为例,提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即,1)地方政府应极力推动;2)应从保护艺人入手;3)应从发展的角度予以保护入手;4)应从创办相应的杂志刊物加大宣传入手。并在此"原则"和"途径"基础上展开精湛论述,旨在为科学、合理的制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介绍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现存的建筑、景观与城市如故宫、颐和园、丽江古城等是物质文化遗产,而传统建筑设计与制造技艺如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最重要的是现存的文物,其次是对其进行测绘等文档整理工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将重心放在掌握技艺的匠师和技艺的保存与传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文明遗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加强对于此相关艺术及其文化存在形式加以保护,已成为有关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的影响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种类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叶青  杨豪中  王伟 《华中建筑》2020,38(2):99-103
以青城古镇为研究对象,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整体空间环境,用量化、质化的方法解析历史古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物质空间中的活跃度及密切度,探寻适应青城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空间环境的整体性保护策略,包括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空间相关信息的叠加与整合,以及古镇经济发展,人与文化、空间、社会之间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