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宝贵历史遗产,广州从化地区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传统岭南风貌村落,其典型代表即是钟楼古村。通过实地走访探究了钟楼古村风貌特征,总结比较了3种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模式,结合古村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其保护开发工作应由企业开发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模式,并提出了延续形态、保护重点的风貌保护策略,综合考虑、适度开发的利用策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优势策略,以推进钟楼古村的保护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是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本文引入景观研究的框架,从区域环境、传统格局、建筑特征和历史环境要素四个层面,对传统村落景观图式进行分析与提取,建立了村落景观图式体系,并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为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广府传统村落中一系列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的经典景观模式,为系统研究广府传统村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刘奕杉  陈莎 《城市建筑》2022,(17):150-152+198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我国目前乡村规划的重要议题,而现有研究缺乏对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的分析。本研究以川西藏族传统村落充古村为例,运用图式语言梳理了村落空间布局的语言逻辑,建立其图式语言体系,结果表明:(1)充古村空间布局分为居住空间、连接空间、其他空间、复合空间,从其中可提取14类56种图式语汇;(2)充古村空间布局的构成中,不同空间元素通过排列组合,形成了复杂多变的设计语法,但整体而言,其结构相对单一;(3)充古村空间布局形成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和宗教文化的影响较深,整个语言体系都展现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本研究旨在探索传统村落空间布局耦合背后的过程与肌理,为传统村落空间布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鉴类型学和系统论的方法,对广州从化区传统村落中街巷的类型进行诠释,总结村落内街巷的组织模式。通过对传统村落内街巷脉络的功能解读及变迁动因的探究,系统分析从化区传统村落街巷形态内涵,以期推进关于从化传统村落保护和更新的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5.
依据"传统村落风貌与特色"、"传统建筑规模与质量"、"传统文化活动与传承"的中国传统村落评审三要点,通过实地调研对粤中从化区的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风貌特色进行摸底调查,确定从化区传统村落的线索名录,并运用人文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法从行政区划(镇、街道、林场)、地理环境、民系文化三方面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现状。在此基础上借鉴建筑美学的"适应性理论",从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文适应性三个层面分析其分布的原因,并总结从化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为从化传统村落的申报评审、保护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承担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载体,是居民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场所,承载着村落的历史与记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但随着快速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正迅速"空心化",村落公共空间也逐渐萎缩荒废。文中从公共空间的"字"(景观要素)、"词"(空间单元)、"词组"(空间组合)组织构建的图式语言体系入手,将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图式语言与其村落空间形态的动态发展相结合,探索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丰富和补充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设计。  相似文献   

7.
以传统村落为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对象,分析传统村落景观与一般乡村景观和乡土景观的差异,提出了传统村落需要"弱景观"的理论,并定义了弱景观的概念。同时,从整治设计、改造设计、引入适度设计3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在传统村落景观实践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弱景观营造,以及3类景观营造方式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浮梁旧城村为例对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策略进行探究。面对当今传统村落保护与规划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笔者结合浮梁古村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归纳出四点普遍特征,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方式进行了思考。笔者基于浮梁古村自身条件及资源优势,提出了在规划理念上遵循历史沿革、在区域空间上配合产业协调及在文脉内涵上推动整合提升三方面的对于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的新要求,突出了古村落街巷、空间、产业及文化等各要素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和协同作用,强调了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文脉传承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公共开放空间图式语言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村落开放空间图式语言是揭示传统村落在长期人、地相互作用的建设过程中,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所积累的风景园林智慧,以图式作为表达形式,构建以人文生态过程为依据,由景观要素、空间单元、空间组合依次耦合嵌套所形成的具有尺度、秩序、语法、意义等功能的生态景观语汇体系。以全国传统村落为样本,开展村落公共开放空间典型图式语言研究,初步形成基本图式136种、组合图式30种,构成村落公共开放空间的图式语汇。结合吉林长白县鸡冠砬子村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实践,探讨运用图式语言进行人文生态设计的方法和途径。总体来看,传统村落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律性较强,具有很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空间模式。同时图式语言的应用需适合景观环境并符合功能导向,在规划设计中应"有式而无形",因地制宜地做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0.
桂北山地传统聚落景观图式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建筑》2017,(3)
尝试借助于图式理论对桂北山地传统聚落景观进行解构分析,重点提炼与探讨其生态景观图式、外部空间形态图式、内部空间组织图式及民居建筑图式。其中景观图式既是传统聚落社会历史文化现象的表征,也是传统聚落特定而独特的符号体系,具有典型性与模式化特点,折射出聚落最本初而可持续的营造与构建思想及其深刻的社会人文内涵,可为传统聚落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与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生态景观图式视角下的传统村落布局形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传统村落社会历史文化现象的表征与独特的地域性符号体系,景观图式以其典型性和模式化特征,蕴含了传统村落深刻的人文社会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的营建理念,可为探索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提供一个新视角。文章以福塘村为例,从生态景观图式的研究方法体系出发,诠释了福塘村在基地选址与规划布局的空间形态特色,以期为探索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物质载体,具有特殊的文化传承意义;传统村落保护包括民居改造,景观提升,非遗传承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针对村庄景观改造提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采用适宜的修复技术恢复古村风貌,使传统村落既可以延续村落肌理特征,提升景观品质,又尽可能地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创造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3.
从景观规划视角出发,阐述现有村落改造缺失之处,并提出村落改造以景观更新为主,可避免建筑更新过程中对村落肌理及空间环境的再次破坏。以桂林市灵川县大圩古镇大圩村为例,通过对其前巷、中庭、后院三个空间层次的景观改造设计,探究传统村落景观保护措施,为传统村落的更新保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昊泽  王勇  程杰 《规划师》2021,(24):74-79
文章以江南水乡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与宁波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图式语言的研究方法对两地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进行解构,得出了相应的语汇和语法,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两地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的共性与个性特征,进而从中挖掘二者的地域文化差异.结论表明:两地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存在明显的共性,即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的共识性特...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村落空间的相关概念、分类、景观特征等方面进行解析,并对其空间类型进行整合,总结其景观特征。研究范围以传统村落特征及韵味比较浓厚的江南地带为主。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当下,传统村落景观空间如何改造更新,空间如何才能被激活?文章首先对传统村落景观空间和"活化"进行概念阐释。接着,以朱塘村为例,从理性分析出发,运用空间句法软件对村庄新旧景观空间进行对比分析,再从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由表及里地提供一条传统村落景观空间的活化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不断推进,针对传统村落景观空间如何进行设计与活化已成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论文主要针对传统村落景观空间的活化设计进行探究,希望能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正>乡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传承从更深的层次上代表了中国的历史传统。——梁漱溟1何为传统村落?五千年的农耕文化使得村落成为中国人精神本质与气质的承载者与呈现者,同时保留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历史与记忆。从原始社会起,村落就是一个或者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这个群体选择有利的客观环境,缔结共同的精神。中国传统正是这种物质与精神的融合,是流淌在这些世代居住在村落中的人们血脉中的精神(图1、图2)。  相似文献   

20.
溪头村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生态环境和古朴岭南文化风貌的山中古村。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溪头村经历了从空心村、贫困村到充满活力、自然与人文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的巨大转变,回顾历程,溪头村保护与发展规划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文章通过对溪头村规划核心思想的解读,对保护活化成功经验的总结,归纳古村转型中从坚持政府主导到鼓励村民参与,从公共政策提出到规划策略变为乡规民约的实施等一系列较为成功的措施,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活化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