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濮城油田Es3^中6~10油藏划分为3类27个流动单元。I类流动单元物性好。储量和储量丰度大;III类流动单元物性差,储量及储量丰度小;II类介于I类与III类之间。I类和部分II类流动单元是日前开发的重点层位,动用较好,采出量较大,是目前剩余潜力集中的层位;III类流动单元动用较差,但由于其本身的储量和可采储量较小,剩余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2.
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濮城油田Es_3~中6~10油藏划分为3类27个流动单元。Ⅰ类流动单元物性好,储量和储量丰度大;Ⅲ类流动单元物性差,储量及储量丰度小;Ⅱ类介于Ⅰ类与Ⅲ类之间。Ⅰ类和部分Ⅱ类流动单元是目前开发的重点层位,动用较好,采出量较大,是目前剩余潜力集中的层位;Ⅲ类流动单元动用较差,但由于其本身的储量和可采储量较小,剩余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3.
开展了流动单元类型与油井注水见效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注采井间物性较好的流动单元(I类和II类)相互对应时,油井较易见效;当对应流动单元中含有III类或IV类流动单元时,油井很难见效。  相似文献   

4.
为落实苏里格气田强非均质致密砂岩气藏储量规模和动用程度、评价稳产潜力,基于储层地质知识库,通过细分计算单元采用"容积法"完成储量复算;结合储层静态参数、气井生产指标及内部收益率建立了储量分类评价标准,将储量分为富集区、致密区和富水区三类;优选"单井控制面积法"评价已动用储量和剩余未动用储量。评价结果表明,苏里格气田储量基础落实,各区块储量动用程度差异大,储量综合动用程度为40.1%,剩余未动用储量规模大,稳产潜力较好。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气田稳产主要通过井网加密、侧钻水平井及查层补孔的方式来提高富集区和致密区储量动用程度,富水区剩余储量的有效动用仍须进一步攻关。  相似文献   

5.
针对克拉玛依三2区克下组砾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分析了影响克拉玛依三2区克下组砾岩油藏流动单元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将研究区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研究结果表明Ⅰ、Ⅱ类流动单元的物性和储集性能较好,油井初期产量高,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及中部偏东地区;Ⅲ类流动单元连续性也较好,目前剩余油饱和度较高,是油藏进一步挖潜的目标;Ⅳ类流动单元渗流性质中等偏差,分布面积小,储量丰度低;同时流动单元的分布主要受控于微相砂体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剩余油分布的量化指标主要包括剩余油饱和度、可动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丰度、可动剩余储量丰度、含水率、采出程度、水淹程度、剩余油潜力分级等参数.为准确表征油水间相互干扰造成的流动能力降低,体现实际油藏中不同层系、不同部位流体的流动能力,提出了两相流导流系数.将导流系数应用于XX油田,综合运用地质、油藏动态分析手段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对比讨论了两相流导流系数与优势储量丰度定量描述剩余油分布规律,验证了新方法的优越性.新方法为研究剩余油的分布、动用价值及挖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白153区目前单井产量较低,含水率较高,开发效果未达到预期效果。为此开展流动单元与高含水分布特征关系分析,结果显示I类、II类流动单元物性好,超前注水时间过长或注水量过大,都可能导致水驱前缘推进速度较快,造成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流动单元划分的原理与与方法,在勃南油田的流动单元实际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物性参数综合法研究低级次流动单元的方法。根据该方法,将勃南油田的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分别是E型、G型、F型和P型流动单元,查明了各类型流动单元的平面分布,最后分析了流动单元在指导油水井部署、高产部位预测、定性分析储量动用状况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梁家楼油田沙三段中亚段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梁家楼油田经过近2 0年的滚动勘探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但层内、平面剩余油潜力大,剩余可采储量高达5 0 3×10 4 t。在重建三维非均质地质模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受储层非均质性和流体重力分异作用的影响,微构造高点、II、III类储层、BC类流动单元的油层顶部相对水淹程度轻,剩余油富集,采用不稳定注水、水平井、堵水复射技术等方法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3 .3 %。  相似文献   

10.
目前Ⅲ层系含水上升快,平面上油井见效差异大,需要改变目前以层段、小层为单元的注水开发模式,进行油砂体研究,细化油砂体潜力,开展以单砂体为单元的注采井网完善工作。III层系有224个油砂体,从储量和面积进行综合评价,将油砂体划分为四类,具有"数量多、面积小、储量小"特点;油砂体采出程度不均,尤其是一类和二类油砂体采出程度较低,剩余油砂体储量79.86万吨,占总剩余储量的81.61%,为下步重点挖潜方向;油砂体平面注水推进受到沉积微相影响,高含水油井多分布在优势沉积微相区域;评价优选出潜力油砂体29个,因"砂"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为以单砂体为基本单元的注采井网完善打下基础,保证Ⅲ层系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11.
<正>克莱恩公司2013年10月发布报告,指出到2017年III类基础油将出现强劲增长,其次是II类基础油,I类基础油需求将持续下降,因为它不能使调合的润滑油符合新的标准。克莱恩估计,2012年润滑油基础油供应约为3820万t。其中,I类基础油能力仍占总量的一半以上,II/II+类基础油略高于1/4,其余为III/III+和环烷基油。目前,II类和III类基础油市场过剩,高性能基础油的供应远远超过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12.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仍采用聚合物驱油层动用技术界限标准,导致三元复合驱控制程度低、开发效果差,运用“动静”结合的分析方法,按照油层沉积类型、河道砂钻遇率等指标,将大庆油田一、二类油层细分为III小类,并明确了各类油层的动用技术界限。研究表明,I、II、III类油层渗透率界限为有效渗透率不小于100×10-3μm2;与聚合物驱油层动用技术界限标准的油层条件相比,第I类增加了有效厚度小于1m的非河道砂油层,第II类保持不变,第III类增加了有效厚度为0.5~1.0m的非河道砂油层。研究成果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开发有重要意义,也为同类油田三元复合驱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针对以往常采用剩余油饱和度单一指标来评价剩余油潜力,只能反映、评价某一部位水淹程度,而不能量化潜力大小的缺点,为适应注水开发油田特高含水开发期的要求,本文通过计算剩余储量丰度经济界限,从而运用含油饱和度-剩余储量丰度联立评价,将剩余油潜力分为三大类六亚类,并提出相应的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14.
注水开发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以往常采用剩余油饱和单一指标来评价剩余油潜力,只能反映、评价某一部位水淹程度,而不能量化潜力大小的缺点,为适应注水开发油田特高含水开发期的要求,本文通过计算剩余储量丰度经济界限,从而运用含油饱和度-剩余储量丰度联立评价,将剩余油潜力分为三大类六亚类,并提出相应的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15.
濮53块流动单元评价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针对濮53块厚油层特征,采用基准面旋回原理,完成了流动单元的划分和对比。基于岩心物性参数的自然分布特征,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选择渗透率、孔隙度、渗流系数、储集系数等将储层划分为E、G、F、P 4种类型。用门槛值对储层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确定性和随机预测,建立了储层流动单元模型。依据储层流动单元的平面展布特征和相对比例将小层划分为4种类型,二、三类储层具有较多的原始油气储量和潜力,储量动用情况表明,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是剩余油形成的主因。  相似文献   

16.
桥66块深层低丰度油藏可动用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深层低丰度油藏进行储层及储层物性预测 ,建立了该区的储层物性模型和砂体模型。通过对影响深层低丰度油藏储量动用的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确定断层、储层物性、储层变化、井深、储量丰度等因素对可动用储量的影响程度 ,计算在几种因素影响下桥 6 6块的可动用储量  相似文献   

17.
榆林气田下古生界马五_(1+2)亚段碳酸盐岩气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靖边古潜台东侧,是靖边气田已开发的马五_(1+2)气藏向东的继续扩展,下古生界储层钻遇效果、生产特征显示良好开发潜力。由于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以及气田开发早期资料不够丰富、井网密度相对较低等原因,导致提交的探明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同时,气田在滚动开发过程中,避开了储层薄、物性差区域,故实际动用地质储量与早期提交的探明地质储量存在差异,影响了采气速度、采出程度及采收率等开发指标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多种方法,将气藏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流动单元,通过落实各流动单元含气面积及储量,扣除了含气面积内未开发区域,核实得到的实际动用地质储量,更加准确可靠。同时,运用多方法计算气井动态地质储量,采用面积加权法与流动单元法计算气田动态地质储量,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储量动静比,为准确计算采收率奠定了基础。通过经济评价及气藏工程研究,确定气田废弃产量、废弃地层压力,结合气田动态地质储量及储量动静比,最终确定不同地质储量对应的采收率。对比分析认为:探明地质储量采收率误差大;核实动用地质储量采收率切合实际,具横向可比性;动态地质储量采收率排除了不可渗流的无效储量,更加科学、实用。  相似文献   

18.
流动单元研究在北大港油田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北大港油田港东地区下第三系河流相沉积储层为例,通过精细储层对比、储层结构及渗流屏障的研究,港东地区垂向上细分为118个时间地层单元,平面上划分出2681个含油连通体,并根据各含油连通体储层的空间物性展布及动态分析资料,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细分为9000个流动单元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及常规油藏工程方法,逐步量化不同流动单元剩余油的资源潜力,并进一步划分了6类剩余油资源潜力类型。其中,注采井网不完善、垂向上不同流动单元级别动用程度的差异和受渗流屏障遮挡及微构造影响所形成的剩余油资源潜力区,剩余油资源潜力相对集中,是油田今后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未动用储量的动用率,应用多因素分类方法评价了未动用储量品质和产能潜力.针对长垣东部葡萄花油层未动用储量的现状和地质特点,应用聚类分析法优选评价参数,并基于层次分析建立了综合分类评价指标.运用概率累计曲线分析后将未动用储量分成3类:一类储量品质好,发育层数多,油水关系清楚,分流河道发育;二类储量品质中等,个别储量区块油水关系倒置,主体厚层席状砂发育;三类储量丰度低,储层物性差,以纯油层为主,主体薄层席状砂发育,部分储量区块潜裂缝发育,井控程度低.在此基础上,借鉴周边区域的开发效果制定了相应对策,估算的产能潜力为外围油田持续稳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应用多学科油藏研究成果分析杏南开发区剩余油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应用各项动静态资料分相带区域进行精细历史拟合的办法,在时间上再现了油田开发的全过程,给出了单层及不同沉积微相剩余油分布的量化结果,使剩余油认识更加深入,潜力更加清楚.为此,应用多学科油藏研究成果,分析总结了杏南开发区不同沉积类型、不同微相砂体的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确定了剩余潜力的挖潜方向.研究分析表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有效厚度大于等于1.0 m的油层中,占总剩余地质储量的64.77%;剩余油仍主要分布在目前动用较好、含水较高的区域,占总剩余地质储量的60.06%;并且主要分布在注采不完善井区和油层发育差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