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东昆仑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埃坑地区处在东昆仑昆中和昆南断裂带之间。通过对该区域5个磷灰石样品分析,获得其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99±10)、(103±9)、(80±6)、(98±6)、(65±5) Ma。埃坑地区热历史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60~58 Ma)持续隆升,对应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向欧亚板块的拼贴作用;第2阶段(58~35 Ma)快速隆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埃坑强烈隆起;第3阶段(35 Ma至今),构造活动较弱,未受青藏高原新近纪以来热事件影响。该地区5个样品的隆升量分别为3374、3283、3230、3157、3278 m,平均隆升量为3264 m,平均隆升速率为0.038 mm/a。  相似文献   

2.
东昆仑隆升作用的裂变径迹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对东昆仑山东段都兰-布青山近南北向剖面采集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所获得的41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介于25~130Ma之间,均低于其岩石形成年龄。昆北区和昆中区有着类似的演化趋势,即裂变径迹年龄随高程的增加而缓慢减小,平均隆升速率仅为2.22m/Ma。与之不同,昆南区裂变径迹年龄与高程呈正比,变化率为11m/Ma。昆南断裂带两侧地区截然相反的演化关系表明,昆南断裂带在进入陆内演化后所起的作用比昆中断裂带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研究阿尔泰青河地区地质热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阿尔泰青河县城附近的闪长岩岩体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并探讨了该区的地质热历史。裂变径迹年龄为(78±5)—(95±5)Ma,平均径迹长度为(13.2±1.2)—(13.5±1.3)μm。热历史模拟结果表明,阿尔泰青河地区具有4阶段的热演化模式,其中115—85Ma的快速冷却阶段反映了该地区在燕山期仍然存在着岩浆侵入活动和断裂带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4.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世成 《核技术》1996,19(10):577-580
介绍了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现状,最新进展以及中国科学院核分析技术开放实验室在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报道冈底斯地块尼木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新成果。获得的5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6.8±0.6)~(9.7±1.2)Ma,均属同一组年龄;径迹长度为(12.9±1.7)~(14.2±2.3)μm,具单峰分布。这与近期9~5Ma挤压事件并导致藏北盆地快速沉积作用相一致。样品模拟揭示有3阶段地质热历史:从大于12Ma到8Ma,温度120~110℃,属于稳定阶段;8~4Ma,约从110℃到15℃地表温度,是快速冷却阶段;4~0Ma,处于地表演化阶段。受喜马拉雅碰撞作用的影响,第2阶段使本区急剧隆升剥露,形成现今的山貌特征。在8~4Ma期间,平均隆升速率为1.41mm/a,累计隆升量达5940m。  相似文献   

6.
东昆仑西段巴音郭勒地区构造事件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昆仑西段巴音郭勒地区花岗岩类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120-47 Ma,具体可分为120-100Ma、67 Ma和54-47 Ma三组。这些年龄很好地揭示了区内所经历的相关构造活动,其中年龄120-100 Ma和67 Ma是冈底斯地体和喜马拉雅地体先后于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时期-分别向北俯冲并与其北侧地块相互碰撞-汇聚-拼合的体现;而年龄54-47 Ma与始新世区内造山后伸展事件有关。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结果显示,研究区具有180-140Ma、140-13Ma和13-0Ma三阶段构造热演化历史,分别隆升约1.0 km、0.6 km和1.4 km,其中第三阶段是快速隆升期,冷却温度为50℃,三阶段累计隆升幅度为3.0 km。同时,根据公式计算获得3个样品的岩石隆升量分别为3 620 m、3 320 m和3 770 m,平均值为3 570 m,与三阶段算法所得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7.
北喜马拉雅带构造活动的裂变径迹定年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浪卡子至雅鲁藏布江逆冲带剖面中获得的4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13.6-17.2Ma记录了区内陆-陆碰撞的时代,而这恰恰有别于前人的资料。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与样品高程呈负相关关系,表明陆-陆碰撞伴随有快速的抬升,其抬升速率为176m/Ma.13.6Ma以来的剥蚀量约为2.9km,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分别约为7℃/Ma和213m/Ma。3个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值相差较大,X^2检验值约为0.1%,证实该区陆内造山作用是在低温状态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阿尔泰哈巴河岩体的裂变径迹年龄及热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哈巴河岩体的磷灰石和锆石进行了裂变径迹测年,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为51.1--76.9Ma,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为141-149Ma,根据磷灰石中自发裂变约束径迹长度的测量数据和Laslett的数学模型对岩体的古地温变化规律(T-t轨迹)进行了模拟,并结合其他矿物和方法的实测年龄值和封闭温度原理讨论了该区的热历史和隆升历史。  相似文献   

9.
10.
对阿尔泰东南部地区磷灰石样品进行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及热历史演化模拟,分析计算岩体的隆升剥蚀速率及隆升剥蚀幅度,力求恢复古地形。裂变径迹年龄在(59.4±5.8)~(109.7±8.1) Ma之间变化,径迹长度为(12.0±2.5)~(13.7±1.5) μm。从热历史模拟结果可看出,总体上经历了三阶段的隆升-剥露热演化模式:108 Ma之前的初始整体隆升阶段;108~28 Ma的缓慢冷却阶段;28 Ma以来的快速冷却过程,冷却速率为1.25~1.61 ℃/Ma,剥蚀量为1.17~1.50 km,是本区剥露最快时期。对所有样品单颗粒年龄及混合年龄进行分析统计得到4组年龄,这种年龄不均匀分布亦是不均匀构造抬升的一种反映,主要受抬升速率差异的影响。90 Ma至今,古地形高度变化为3 895~821、2 250~762 m等,变化幅度高达3 300~1 400 m,研究区可见高山成谷,谷地抬升的现象,各阶段古地形情况显而易见。反演古地形并进行均衡校正可知,均衡回弹在阿尔泰地区造山后期的岩石抬升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集哈日扎多金属矿区不同矿带不同岩性的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探讨矿区的构造演化特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于120-60.2 Ma变化,具体可分为120-93 Ma、78 Ma和66-60 Ma三个年龄组,较好地体现了该地区经历不同构造隆升剥蚀作用,120-93 Ma和66-60 Ma分别代表冈底斯地体、喜马拉雅地体先后于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时期向北俯冲并与北侧地块碰撞-汇聚的体现,78 Ma是区域上低级变质作用的反映。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结果显示,不同样品地质热历史相似,分为三个阶段:160-90 Ma、90-20 Ma、20 Ma至今,三个阶段分别隆升0.28 km、1.40 km、1.00 km,总的隆升量为2.68 km,第三阶段代表青藏高原及周缘新生代重大隆升期,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持续挤压和后期拉张环境下的整体强烈隆升。  相似文献   

12.
太白山中新生代抬升的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万景林  王瑜  李齐  郑德文  李大明 《核技术》2005,28(9):712-716
秦岭太白山14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表明,太白山体于白垩世晚期以来在100-80Ma和约40Ma分别发育有两期快速抬升事件。这与秦岭造山带于K2转入新的构造演化阶段,并在K2-E的演化阶段奠定了秦岭现今基本构造地貌骨架的推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利用裂变径迹定年方法对东大别山地区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值和其空间分布样式及对中新生代构造活动示踪意义的初步探讨 ,并改进了传统的径迹统计方法。结果表明 ,研究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值为 5 9.4± 3.4— 10 5 .6± 9.8Ma,具有跨度较大以及由东向西趋向增大的特点 ;研究区自 95Ma以来其构造抬升是缓慢且不均匀 ;晓天 -磨子潭断裂中部在第三纪可能有逆冲 ;断裂活动应是该区构造抬升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通过轮南一井中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表明,裂变径迹年龄随井深逐渐降低,到5500m时年龄降为零。生油窗为3100—6300m,成油期为40—180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