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通过双道次压缩试验,研究一种钒氮微合金钢道次间隔时间内在奥氏体区变形后的软化行为,采用应力补偿法计算静态再结晶的体积分数,并建立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分析变形温度与间隔时间以及钒的析出物对静态软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于900℃时进行第一道次变形,该钒氮微合金钢很快完成了静态再结晶;在850、800℃变形后的等温阶段,发生了形变诱导析出现象,使再结晶激活能增加,静态再结晶进程受到抑制,导致软化率曲线上出现了平台。  相似文献   

2.
陈俊  周砚磊  唐帅  刘振宇  王国栋 《钢铁》2012,47(5):54-58
 通过双道次压缩试验研究了Nb-Ti微合金钢的静态再结晶行为,确定了应变诱导沉淀析出前Nb-Ti微合金钢的静态再结晶激活能,并建立了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采用面积法及积分-能量法计算的软化率,很好地反映了微合金钢的静态再结晶行为及应变诱导沉淀析出行为。应变诱导沉淀析出的鼻尖温度在900~925℃之间,静态再结晶的临界温度(SRCT)高于950℃。  相似文献   

3.
高建忠  郭斌  徐进桥  郭爱民  王青峰 《钢铁》2012,47(8):62-64,73
通过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的两道次热压缩变形试验,对含铌微合金管线钢的静态软化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应力补偿法计算了不同变形温度下的静态再结晶百分数。变形温度和弛豫时间对X120钢的静态再结晶影响很大。根据试验数据和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方程,计算出X120管线钢静态再结晶激活能为401.56kJ.mol-1。绘制了试验钢的析出动力学(PTT)曲线。  相似文献   

4.
 通过两道次压缩变形实验对含Nb微合金钢静态软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Nb微合金钢静态再结晶临界温度随应变量增大而降低;随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增加而升高。温度高于静态再结晶临界温度时,含Nb微合金钢的静态再结晶激活能为常数(170589 kJ/mol);温度低于静态再结晶临界温度时,由于Nb的碳氮化物应变诱导析出,含Nb微合金钢的静态再结晶激活能为温度的函数,静态再结晶临界温度可通过再结晶激活能与温度倒数的关系曲线来确定。  相似文献   

5.
使用MMS-200热模拟实验机研究V-N微合金钢Q550D的静态再结晶行为,获得了其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同时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对其静态再结晶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变形温度、道次间隔时间、应变量和应变速率的增加,实验钢静态软化率升高.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得到该钢的静态再结晶激活能为389.4 kJ/mol,回归了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在Gleeable-3800热/力模拟试验机上采用双道次压缩法,研究了一种高Ti微合金钢在奥氏体区变形后道次间隔时间内的静态软化行为,分析了变形温度和间隔时间对静态再结晶行为的影响规律,采用应力补偿法计算了静态再结晶分数。结果表明,变形温度、道次间隔时间对Ti微合金钢静态再结晶行为影响显著,变形温度越高,间隔时间越长,静态再结晶进行得越迅速;确定了Ti微合金钢的静态再结晶激活能为412.56 k J/mol,同时建立了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轧制工艺对WNQ570桥梁钢再结晶行为的影响,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模拟了其双道次热变形过程,测试了试验钢的应力-应变曲线,建立了静态再结晶晶粒体积分数随变形温度和道次间隔时间变化的关系模型,分析了应变诱导析出抑制对静态软化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静态再结晶体积分数随变形温度的提高或道次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应变诱导析出抑制静态再结晶的进行;静态再结晶激活能为240.47kJ/mol。研究结果为制订试验钢二阶段控轧工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蒲春雷  林银河  尹国亮  田野  程相魁  方实年 《钢铁》2021,56(10):146-151
 为了研究和设计高强钢筋添加铌、钒后轧制过程中对奥氏体区再结晶行为的量化管控,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机对铌、钒微合金化高强螺纹钢进行单轴热压缩试验,基于再结晶临界条件的热力学原理,通过对不同形变条件下应力-应变曲线分析,采用Avrami方程得到了不同变形条件下的再结晶动力学曲线,并根据再结晶动力学曲线,量化对比分析了铌、钒微合金化对高强螺纹钢再结晶开始、转变及终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铌、钒微合金化螺纹钢的热压缩过程均呈现了明显的动态再结晶特征,由于微合金元素Nb/Nb+V的添加,阻碍了20MnSi钢的动态再结晶,变形温度的提高或应变速率的增加可促进再结晶。针对生产中利用动态再结晶而组织调控进行了工艺设计,精轧机组中成品机架前进行冷却和回复,确保830 ℃左右有利再结晶分数达到95%。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铌、钒复合与单独铌微合金钢用于制造8.8级非调质高强度紧固件的实用性,同时对两种不同微合金化系统在现行钢的生产工艺条件下的物理冶金和力学性能特点及产品制造工艺特点进行了较详细的试验研究。铌、钒微合金钢热轧态显微组织为铁素体一珠光体,而铌微合金钢则为铁素体一贝氏体。两者在热轧状态下有较高的强度(σ_b=660~670MPa),较好的塑性(δ_5=25%~26%)。前者的析出强化作用大于后者。铌、钒复合和单独铌微合金钢的冷拔面缩率分别超过15%和18%时,即可达到8.8级紧固件强度水平。为达到产品塑性要求,两者均需进行时效处理,最佳时效温度均为400℃。紧固件试制说明,用两种试验钢制造的螺栓产品均达到了产品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0.
钒微合金化低碳钢高温变形动态再结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模拟压缩试验测定了不同钒含量的钒微合金化低碳钢在900~1000℃温度区间和0.1~1s-1变形速率范围内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对曲线的分析表明:随钢中钒含量的增加,低碳钢的动态再结晶开始时间延长,变形奥氏体的动态再结晶名义激活能提高.实验钢薄膜试样的TEM观察表明,钢中的微量钒以固溶态存在于奥氏体中,微量的固溶钒对奥氏体动态再结晶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重点研究钒微合金化高锰(20%~30%)TWIP钢的静态软化和应变诱导析出行为,考察了不同钒含量(0.1%、0.2%)和碳含量(0.2%、0.6%、1%)的影响,目标是确定钒在热轧后还能有进一步析出强化作用的条件(如:成分、热加工参数)。在700~1100℃温度范围内进行了双道次扭转试验,还对卷取进行了模拟(从700℃到550℃)。采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如通过EBSD来确定晶粒尺寸和再结晶分数,采用TEM来分析析出物。结果表明,在热加工温度范围内,钒的析出相对迟缓,而且只在20%Mn-0.6%C-0.2%V或30%Mn-1%C-0.1%V的成分条件下发生。将碳含量降低到0.2%时,只在650℃和700℃模拟卷取后才能观察到析出物。另外,在有应变诱导析出发生的情况下,回复、再结晶和应变诱导析出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影响。静态再结晶被明显推迟,导致回复对软化动力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钒氮微合金钢的动态再结晶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对含钒微合金钢进行了温度范围为900~1 050℃,应变速率范围为0.1~10 s-1的单道次压缩试验,得到了试验钢的应力-应变曲线。采用回归分析法确定了双曲线本构方程中的材料常数,动态再结晶激活能和临界应变量与Z参数的关系。根据该试验钢发生动态再结晶的条件,建立了其动态再结晶图。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钒对低碳钢动态再结晶的影响规律,选取4种对比成分的钒氮微合金化钢,测量动态再结晶的流变应力曲线,获得了峰值应力σ_p、应变速率ε及变形温度T的对应关系,分析了变形温度、V及N含量对流变应力曲线的影响。建立了钒氮微合金化钢及对比钢的热变形动态再结晶Avrami模型,回归得到其动态再结晶名义激活能。结果表明:V对动态再结晶临界温度提高有限,V和N复合后对动态再结晶临界温度提高明显,延迟再结晶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4.
熊涛  徐光  袁清  张庆枭  胡海江 《特殊钢》2019,40(1):12-15
设计了不同间隔时间的双道次压缩实验,模拟热轧条件下5%Ni低温压力容器钢07Ni5DR的变形过程,实测了实验钢的应力-应变曲线。根据应力-应变曲线计算软化率,绘制出软化率-时间曲线,确定实验钢在不同变形温度变形后不同保持时间内的静态软化率。此外,分析静态再结晶动力学过程,为制定合理的轧制工艺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研究表明,5%Ni低温钢的静态再结晶软化率随变形温度的升高和道次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其静态再结晶激活能为233.97 kJ/mol。此外,建立了5%Ni低温钢的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不同间隔时间的双道次压缩实验,模拟热轧条件下5%Ni低温压力容器钢07Ni5DR的变形过程,实测了实验钢的应力-应变曲线。根据应力-应变曲线计算软化率,绘制出软化率-时间曲线,确定实验钢在不同变形温度变形后不同保持时间内的静态软化率。此外,分析静态再结晶动力学过程,为制定合理的轧制工艺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研究表明,5%Ni低温钢的静态再结晶软化率随变形温度的升高和道次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其静态再结晶激活能为233.97 kJ/mol。此外,建立了5%Ni低温钢的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含铌微合金带钢在精轧过程中的再结晶行为。在不同条件下,含铌钢将发生静态再结晶、动态再结晶和亚动态再结晶,而且沉淀的析出对再结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IF钢铁素体区热变形后的静态软化行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Gleeble热模拟实验机上,采用双道次压缩法研究了IF钢铁素体区变形后的静态软化行为。结合静态软化过程中的组织变化和软化率曲线,总结了变形量与变形温度对静态软化率的影响。结合实验数据,求出IF钢的铁素体静态再结晶激活能Qrex=173kJ/mol,并采用Avrami方程得到IF钢的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8.
低碳低氮微合金钢通常表现出抗横向开裂性能,而碳含量较高的微合金钢则不然。讨论了碳含量质量分数为0.05%~0.6%的含钒微合金钢的热塑性研究和工业经验。在不同碳含量的情况下,只要[V][N]乘积不超过1×10-3,添加的钒就能降低钢对横向开裂的敏感性。铌和钒的结合增加了800~900℃临界矫直温度范围内的热塑性,这一改善得益于钒和铌复合加入减缓了动态析出过程。在含钛钢中,最初在高温下生成的Ti N具有促进Ti Nb(C,N)沉淀粗化和降低对塑性不利的细小Nb V(C,N)沉淀体积分数的额外作用。还介绍了TWIP钢热塑性的最新结果以及含钒微合金钢连铸的工业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中碳铌微合金钢的应变诱导析出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力松弛法验证了修正后的DS析出模型,得到了中碳铌微合金钢的应变诱导析出规律,结果表明:修改后的DS模型由于考虑了Si、Mn元素对碳氮化物应变诱导析出的影响,得到的PTT曲线与试验测得的曲线基本吻合,可用于Si、Mn含量较高的铌微合金钢应变诱导析出行为的预测;对于本试验用钢,PTT曲线具有典型的"C"型特征,鼻子温度在900℃左右,并且,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大,PTT曲线左移,析出孕育期缩短。  相似文献   

20.
在承钢1780热连轧生产线上,轧制了钒微合金钢及钒钛复合微合金化钢,研究了微钛处理对钒微合金化钢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钒微合金钢经微钛处理后生成了少量TiN析出物,其数量较少,晶粒细化效果有限;由于钛与氮的优先结合,减少了与钒结合的氮含量,降低了钒的析出量,导致微钛处理的钒微合金钢抗拉强度降低约54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