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钛系催化剂对聚酯合成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且无毒,正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文章从聚酯(PET)合成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入手,研究指出钛系催化剂催化链增长反应活性高,且同时催化聚酯的热氧化降解,致使PET颜色泛黄。在聚酯合成时添加适宜的抗氧剂可有效抑制热氧化降解。预先将钛系催化剂配制成可溶性的与含磷化合物配位的乙二醇络合物,既能适度控制钛原子的催化活性,又能抑制其热氧化降解,改善PET的色相。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利用计算机进行PET合成动力学模型建立及其在工业上应用的一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钛镁复合催化剂(TMPC)在瓶用高黏聚酯制备过程中的活性与耐水解性对合成聚酯性能的影响,通过测试聚酯合成过程中TMPC的水解特性,聚酯的数均分子量、乙醛含量、色相等指标,研究了不同催化体系的酯化、熔融缩聚和固相缩聚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TMPC催化剂耐水解,在酯化及缩聚过程均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在相同聚合条件下按用...  相似文献   

4.
新型聚酯长丝纱的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秋玲  王府梅 《丝绸》2006,(7):44-45
实测了PTT、PET及PET/PTT复合长丝纱的应力-应变曲线和不同定伸长下的弹性回复率.通过比较分析发现,PET/PTT复合长丝纱初始模量低,伸长率大,不同截面结构纱线的断裂强度均介于PTT与PET之间;PTT长丝纱在各应变下的模量都较低,断裂强度低;PET长丝纱初始模量高,断裂伸长率小;在不同伸长率下,PTT及PET/PTT的弹性回复能力均大于PET;在较高伸长率下,PTT的弹性回复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恒温冷却速率,等温和淬火等处理方法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结晶动力学(PET)。借助非等温单结晶机理控制的动力学模型来解释试验结果,试验得出:在慢,中,快速冷却速率下,结晶动力学机理不同,这些不同机理在基于服从单一结晶机理假设反推得出的。  相似文献   

6.
聚酯生产中会发生热降解和热氧降解等副反应,聚酯合成中需加入稳定剂抑制副反应。概述了热稳定剂和抗氧剂在聚酯生产中的应用发展,阐述各种稳定剂、抗氧剂之间具有协同效应,生产中稳定剂和催化剂可组成催化稳定体系。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ET/PTT)并列型复合纤维制备工艺与其结构及性能之间的关系,借助二维广角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对未牵伸以及2.35~3.35倍牵伸纤维的结晶取向性能、热性能、力学性能以及卷曲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牵伸倍率的增加,PET/PTT复合纤维内部单组分结晶度变化有所差异,PET组分结晶度由43.04%增至45.73%,但PTT组分的结晶度几乎不变,其取向度由82.3%增大至89.2%,然后保持稳定,说明牵伸诱导取向达到饱和;同时,取向度的增大也导致PET/PTT复合纤维的弹性模量由16.8 cN/dtex增加到23.1 cN/dtex,断裂强度由2.9 cN/dtex增加到3.5 cN/dtex,但断裂伸长率由52.6%下降到38.6%;牵伸倍率的增加导致双组分纤维结构差异明显,使复合纤维的卷曲性能更加优异。  相似文献   

8.
在反应器中加入易水解钛化合物、二元醇及缓释剂,搅拌使之反应形成凝胶;再加入氧化剂。其中易水解钛化合物与二元醇的摩尔比为0.0009—0.3:1.0;缓释剂为钛酸酯用量的5—10%;氧化剂与盐酸酯的摩尔比为1.2—1.5:1.0。加热升温,通入惰性气体或抽真空逐步排出反应系统中生成的低分子化合物,使凝胶转化为固体物,将此固体物进行离心分离或真空抽滤,滤液回收循环利用,固体物经工业乙醇或丙酮等低沸点溶剂洗涤脱色、干燥,即得到化学式为CnH2n 1O5Ti的抗水解高活性钛系聚酯修化剂,其在二元醇中经常规搅拌或超声波分散后,在催化聚酯缩聚反应中催化剂活性超过锑系催化剂。  相似文献   

9.
聚酯催化剂的发展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聚酯催化剂数十年来的发展应用概况,对锑系催化剂的性质、特点、发展及应用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对目前国际上广为关注的钛系催化剂的研究最新发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聚酯催化剂的发展应用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多次线性回归统计法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非等温热分解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对二者的热分解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比较。计算得到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反应级数、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并运用动力学方程预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在特定条件下的热分解行为,即热分解转化率、温度及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初始分解温度高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但热分解速率较快,这主要与二者的链结构和热分解产生的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己二酸(AA)、己二胺(HDA)和双端羧基聚乙二醇(CT-PEG)为原料,通过缩聚反应,合成具有一定分子质量的聚酰胺聚酯聚醚嵌段共聚型亲水整理剂PPAG,并应用于聚酰胺纤维亲水整理.研究了反应物料配比、缩聚温度和缩聚时间对整理织物润湿时间的影响,优化了合成工艺条件;采用FTIR-ATR、GPC及TG对整理剂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热性能测试;测定整理剂整理织物亲水性能及其耐洗性能,并与市场上其他亲水整理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整理剂PPAG的优化合成条件为:n(己二酸)∶n(己二胺)∶n(双端羧基聚乙二醇)=1.0∶3∶1,缩聚温度为240℃,反应时间为2.5 h.整理织物润湿时间为6.3 s,洗涤20次,其整理织物润湿时间小于10 s,具有较好的亲水性和耐洗性,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与水溶性聚醚硅油亲水整理剂相比,整理剂PPAG亲水性差,但耐洗性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MCM—41催化合成丙烯酸高级醇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亮  吾国强 《皮革化工》2001,18(4):29-31
采用新型催化材料MCM-41,丙烯酸和高级醇进行酯化制备丙烯酸高级醇酯,可进一步合成两亲复鞣加脂剂。  相似文献   

13.
相转移催化合成大豆油蔗糖多酯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大豆油和蔗糖为原料,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采用两步法合成大豆油蔗糖多酯。初步筛选了合适的助熔剂(脂肪酸皂),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蔗糖粒度120目,搅拌速率500 r/min,催化剂用量3%,反应温度130℃,n(乙酯)∶n(蔗糖)为12∶1,反应时间6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反应得到蔗糖多酯产率达到89.12%,酯化度6.8。对蔗糖多酯和大豆油的理化特性进行了比较,两者性质接近。最后借助薄层色谱(TLC)、红外光谱(IR)对产品结构做了初步鉴定,产品达到预期目标,可以作为普通食用油替代品。  相似文献   

14.
钨硅酸催化合成丁酸异丁酯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以钨硅酸为催化剂,通过丁酸和异丁醇反应合成了丁酸异丁酯,探讨醇酸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钨硅酸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在醇酸物质的量比为1.3∶1、催化剂用量为0.5g/0.15mol酸、反应温度120~137℃、反应时间1h,酯化率可达99.1%。  相似文献   

15.
陈咏  王颖  何峰  王静  朱志国  董振峰  王锐 《纺织学报》2019,40(10):13-19
为探究共聚型磷系阻燃聚酯的反应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2-羧乙基苯基次磷酸(CEPPA)为阻燃剂制备不同磷含量的阻燃共聚酯,建立了聚酯反应动力学模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借助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失重测试仪、极限氧指数仪、锥形量热仪对聚酯的结构及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CEPPA质量分数的增加,缩聚反应活化能逐渐增大,最高增加至106.83 kJ/mol;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均呈下降趋势;阻燃剂中磷元素以共价键形式共聚到PET分子链中,抑制了分子链的结晶;当磷含量为1%时,阻燃共聚酯的极限氧指数达到31%,引燃时间明显延长,最大热释放速率降低了24%,阻燃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用玉米淀粉与聚乙二醇在酸催化下反应合成了聚乙二醇葡糖苷,考察了反应温度、醇糖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压力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合适的工艺条件下,6.6 kPa,130℃,120 m in,n(催化剂)n∶(糖元)n∶(聚乙二醇)=0.03∶1∶1,淀粉转化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17.
搀杂氧化镧的硫酸钛催化合成香料肉桂醛缩乙二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搀杂氧化镧的硫酸钛经高温焙烧后制得一种新型固体酸。固体酸吸附吡啶的红外光谱证明其表面存在明显的Bronsted酸中心和Lewis酸中心。以肉桂醛和乙二醇为原料,搀杂氧化镧的硫酸钛为催化剂,合成了肉桂醛缩乙二醇。采用正交实验法考察影响收率的因素。其最优条件为:肉桂醛∶乙二醇∶催化剂∶带水剂为1mol∶1.2mol∶7.5g∶75mL,催化剂中氧化镧搀杂量为5%,反应在回流温度下进行,反应时间3h,收率可达92.7%。证明搀杂了氧化镧的硫酸钛对肉桂醛缩乙二醇的合成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并且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8.
羟基酪醇是一种标志性多酚,其油溶性差且容易降解,将羟基酪醇修饰为油酸酯是提高其油溶性的有效途径。对羟基酪醇油酸酯的酶法合成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脂肪酶种类、酶添加量、醇酸摩尔比、溶剂(2-甲基-2-丁醇)用量、反应时间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并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的响应面设计优化了羟基酪醇油酸酯的合成反应条件。另外,采用质谱和核磁分析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羟基酪醇油酸酯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羟基酪醇500 mg、油酸2.474 g(醇酸摩尔比1∶2.7)、脂肪酶Novozym 435添加量2.2%(以整个反应体系的质量为基准)、溶剂用量2.6 mL、反应温度37℃和反应时间7 h,在此条件下羟基酪醇转化率高达89.6%;质谱和核磁分析证明成功合成了羟基酪醇油酸酯。脂肪酶催化合成羟基酪醇油酸酯的技术突破,可为延伸油橄榄产业链及副产物高值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films based on polyaniline (PANI) and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molecules of different chain length were synthesized on polyester textiles (PET) through in situ polymerization. Fabric supports were placed in the monomer bath in the presence of polymeric additive firstly and then immersed into the oxidant solution to initiate the reaction. Influence of the PEG segment length on monomer adsorption process toward fabrics was investigated by comparing the adsorption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The polymeric layers’ morphologies have been evaluated using the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he film formation mechanism has been investigated. Compositions of the films synthesized in the absence and presence of PEG were characterized by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The electrical resistance measurem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PET/PANI–PEG composite fabrics decreases slowly as the PEG segments length increased, and the thermal stability was improved slightly according to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val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