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热穿-热轧法制备了新型贝氏体中空钢.研究了热处理对新型贝氏体钢和渗碳处理对中空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贝氏体钢正火+低温回火热处理后的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和奥氏体,淬火+低温回火后的组织由马氏体、贝氏体和奥氏体组成;正火或淬火+低温回火后,新型贝氏体中空钢具有良好的强韧性.正火+低温回火后,中空钢的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织.新型贝氏体中空钢渗碳后空冷,渗层的组织为高碳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织,非渗层为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织,实体中空钢具有较好的强韧性和渗碳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比研究淬火回火工艺及正火回火工艺对P80沉淀硬化塑料模具试验钢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 mm方块试样淬火后得到马氏体组织,正火后得到马氏体与少量贝氏体组织;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硬度先升高后降低,500℃回火时硬度最高,但淬火回火试样的最高硬度(45 HRC)高于正火回火试样(42 HRC);100 mm方块试样在淬火加500℃回火后主要是板条回火马氏体组织,硬度范围为42~45 HRC,平均硬度为44 HRC;正火加500℃回火后主要是板条贝氏体组织,硬度范围为39~43 HRC,平均硬度为41 HRC。实际生产中采用热轧控冷加回火工艺生产P80的厚钢板能够满足用户的硬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含碳量的贝氏体钢的组织和性能,由于钢中含碳量的差别,在铸态和空冷条件下得到不同形态和数量的贝氏体。在低碳范围得到全部贝氏体组织。随碳量增加,贝氏体量减少,形态发生变化,同时,马氏体量增多,在合适成分,空冷可得到近于半贝氏体和半马氏体组织,这种钢具有优良的综合软科学性能和高耐磨性,它比目前现场使用的几种典型耐磨材料有更高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4.
试验研制了了以硅,锰为主的中碳Si-Mn奥氏体-贝氏体钢,可在铸态,正火和缓冷以及锻后空冷条件下均可获得贝氏体组织,且具有高硬度和良好的韧性,其冲击磨损性优于高锰钢。  相似文献   

5.
冷却速度对热轧双相钢相变的影响及双相化的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随着冷却速度的降低,Si-Mn-Cr-Mo系热轧双相钢连续冷却转变的组织中多边形铁素体量增多,贝氏体量减少,且贝氏体由羽毛状向粒状转化,当冷速减小到1.24-0.2℃/s的范围时,组织中出现针状马氏体。此外,该钢的CCT曲线上出现了温度间隔约180℃的奥氏体亚稳区,为实现双相化热轧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含碳量的贝氏体钢的组织和性能,由于钢中含碳量的差别,在铸态和空冷条件下得到不同形态和数量的贝氏体。在低碳范围得到全部贝氏体组织。随碳量增加,贝氏体量减少,形态发生变化,同时,马氏体量增多.在合适成分,空冷可得到近于半贝氏体和半马氏体组织,这种钢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和高耐磨性,它比目前现场使用的几种典型耐磨材料有更高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7.
RE对中碳锰钒钢连续冷却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碳锰钒钢中加入稀土元素研究了稀土元素对钢连续冷却转变动力学曲线的影响。研究发现稀土元素增加了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 CCT 曲线向右移,延长了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分解的孕育期,也推迟了上贝氏体转变,但对下贝氏体转变没有影响。稀土元素还稍许降低了临界点 Ar_1、Ar_3。影响了正火后钢的组织形态,抑制了铁素体——珠光体反应,而出现了粒状贝氏体、下贝氏体和马氏体组织。并影响了正火时碳化物的析出行为,种类,数量及成分。稀土元素的这些影响,其机理目前尚不清楚。研究认为:固溶于钢中的稀土元素处于内吸附状态,阻碍了新相在晶界等缺陷处的形核过程,因而提高了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稀土元素对钢的净化作用也有类似作用。  相似文献   

8.
P20塑料模具钢的回火组织与硬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光学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洛氏硬度计对P20塑料模具钢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和硬度测定.研究了其在不同回火热处理工艺下得到的不同回火组织(粒状贝氏体回火组织和马氏体回火组织)及其硬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它们的异同.结果发现,回火热处理工艺对粒状贝氏体和马氏体的影响类似,只是粒状贝氏体的抗回火性能比马氏体高.650℃回火时,2种组织及硬度差别不大,且能满足塑料模具钢的使用硬度要求.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高碳空冷贝氏体钢的贝氏体/马氏体复合组织中贝氏体的含量与力学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组织中含有15%-20%下贝氏体量时,具有最佳的强韧性配合。  相似文献   

10.
研究40Cr钢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和耐磨性.结果表明:40Cr最佳的热处理工艺为经850 ℃保温60 min正火,试样硬度约为200 HBS,正火后组织为索氏体;再经780 ℃淬火保温30 min后水冷,试样硬度约为52 HRC,淬火所得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和针状马氏体;最后经200 ℃低温回火后,试样硬度维持在50 HRC以上,所得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经淬火及回火后,试样耐磨性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介绍低、中碳合金钢中的马氏体除局部区域因成份偏析呈孪晶亚结构外,主要是位错亚结构的板条马氏体。低碳合金钢的中温转变组织主要有三类,即粒状组织、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其中上贝氏体又分为粒状贝氏体、准上贝氏体和典型下贝氏体;下贝氏体又有准下贝氏体、变态下贝氏体和典型下贝氏体。中碳合金钢的中温转变组织只有上、下贝氏体,其中上贝氏体又分为准上贝氏体和典型上贝氏体,而下贝体则包括准下贝氏体、变态下贝氏体和典型下贝氏体。  相似文献   

12.
低碳马氏体形成时可能存在碳的扩散,使条间奥氏体富碳,以及受协作形变强化的力学稳保持至室温,形成淬火钢中马氏体条间的奥氏体,它对低碳马氏体的韧化起重要的作用。低碳马氏体形成时,碳的扩散并非必需过程;马氏体与基体间为平直界面,而贝氏体界面却存在巨型台阶;低碳马氏体也并不按贝氏体形式长大;证明低碳马氏体形成机制和贝氏体的不同。低温回火时,由于渗碳体自马氏体脱溶的形核(长大)驱动力较大,先由马氏体析出渗碳体;长时间回火时,由于条间奥氏体分解驱动力较大,又受到马氏体脱溶呈收缩的拉应力促使分解;提出回火马氏体致脆的机制为马氏体脱溶和奥氏体分解的互为关连的过程。应用低碳马氏体时须注意避免回火马氏体致脆及加强条间奥氏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在电化学渗透法测量65Mn钢五种显微组织陷阱参数的基础上,用陷阱参数分离法得到下贝氏体中位错的陷阱能为28.1KJ/mol;回火马氏体中孪晶应变场的陷阱能为74.4KJ/mol;孪晶和位错作为混合陷阱的陷阱能为49.6KJ/mol.  相似文献   

14.
低合金高强度双相耐磨钢热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万能力学试验机对热处理后的低合金高强度双相耐磨钢试样进行组织观察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水淬后的试样微观组织为贝氏体-马氏体双相组织;250℃回火后的试样微观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和贝氏体;450℃和600℃回火后的试样微观组织分别为回火马氏体和贝氏体。水淬250℃回火后的试样具有最佳强度和塑性配比,其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为1491.4 MPa和1264.6 MPa,HRC硬度为43,延伸率为9.42%。  相似文献   

15.
再评马氏体相变的切变学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表面浮凸现象、切变模型、切变能量、切变阻力、相变驱动力等多角度综合分析了马氏体的切变机制的缺陷,指出:表面浮凸是试样表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的一种普遍现象,马氏体表面浮凸与珠光体、贝氏体的浮凸比较,没有特殊之处,马氏体相变切变机制缺乏实验依据.所有的马氏体切变模型均不能与实际完全符合,以位向关系来设计切变模型缺乏实验基础.钢中马氏体相变的驱动力约为(1.18-1.714)×10^3J.mol-1.按照各种切变模型进行切变需要极大的切变能量,在(208-320)×10^3J.mol-1之间,为相变驱动力所不及.按照切变机制完成马氏体相变,其阻力太大,约2.335×10^3J.mol-1,因此相变驱动力难以克服相变阻力完成切变过程.这种切变机制得不到符合实际晶格参数的马氏体晶体和亚结构.需要研究马氏体相变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贝氏体相变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综合阐述了贝氏体相变学术论争的焦点问题.通过大量试验事实和深入的理论分析,批驳了两派的错误观点.指出了贝氏体的正确的定义;贝氏体相变的过渡性特征,贝氏体相变与共析分解和马氏体相变存在原则区别.贝氏体浮凸为帐篷形,非N型,不具备切变特征.从热力学、动力学、晶体学角度阐述了贝氏体相变非切变,也非扩散过程.提出了贝氏体铁素体(BF)、贝氏体碳化物(BC)形核长大新机制.贝氏体相变过程中原子移动的特点是界面控制,原子非协同热激活跃迁机制,并且与实际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18Cr2Ni4WA钢880℃奥氏化后不同冷却速度后的组织。随着冷却速度的减慢,其组织为板条马氏体、板条马氏体加粒状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三种形态。研究和测试了(形变和未形变)空冷样品不同温度回火后的组织和机械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辊锻压缩率26.9%情况下,回火温度在550~600℃范围内,形变样品与未形变样品,塑性和韧性指标基本相同,但强度和硬度前者均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8.
用定量金相法测定65Mn钢马氏体/下贝氏体复相组织的显微组织参数,并研究了这些参数和性能的关系。下贝氏体量在15—40%时强度和硬度不低于全马氏体,而韧性有明显改善。原始组织影响下贝氏体的大小和平均间距,因而影响马氏体领域的细化程度,对性能和转变动力学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热处理对含锰6%的中锰球墨铸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不同的淬火(800℃,900℃,1000℃)和回火(200℃,400℃,600℃)热处理工艺,对含锰6%的中锰球墨铸铁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锰球墨铸铁的合理热处理工艺为在900℃奥氏体化保温2h水淬,在200℃回火2h水淬.淬火后的组织为大量的马氏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球状石墨,淬火和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贝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碳化物+球状石墨.热处理后试样的硬度下降,冲击韧性提高,耐磨性下降.淬火温度对试样的硬度、冲击韧性和耐磨性影响较大,回火温度对试样的硬度、冲击韧性和耐磨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马氏体切变学说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到目前为止,材料学界普遍认为马氏体相变是切变过程,有人则认为切变机制是成熟的理论,其实不然.综合分析了1930年以来提出的所有切变机制,指出各切变机制均与实际不符合的缺点,尚未形成普遍成熟的理论,而是切变学说.将新发现的珠光体浮凸,结合贝氏体、马氏体表面浮凸现象,一并分析了浮凸的形成机制,认为形成表面浮凸的主要原因是各相比体积不同,相变时试样表面不均匀体积膨胀所致.表面浮凸是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的普遍现象,因而指出马氏体的切变机制缺乏实验依据.马氏体相变中,原子是极为复杂的集体有组织的位移,不是简单的机械式的切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