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14,(27)
莱芜市地处鲁中地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历史悠久,被称为"伯夷封地,嬴秦故里",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山东钢铁和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历史文化资源也极其丰富,嬴秦始源、一鼓作气等历史文化传承以及莱芜梆子、莱芜锡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了莱芜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2.
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玲 《中外建筑》2014,(11):88-89
"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是我国每一座城市面临的一个命题。华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独特优秀的地方文化汇聚成华夏文化,尤如百川灌海。为何破解这一命题,一是厘清城市的主流文化,从建筑形式到内容的统一,尤其是老城区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载体;二是拓展新区对城市文化的延续,不能千城一面,高楼林立,文化传承湮没在城市发展之中;三是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要有个性,特别是将城市文化的传承融入城市的发展之中,"一方水土一方人"就是文化的传承,更为城市发展定下了基调,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刘宛 《建筑学报》2003,(4):16-20
城市设计实践是一种全面的社会实践,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城市设计实践不仅具有美学意义,更要求技术层面以及社会层面的合理性。本文通过对近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的深入分析,概括出城市设计实践的唯美性、物质性和社会性特征,并对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合理使用做出界定。  相似文献   

4.
史琼 《建筑与环境》2013,(5):136-138
对中国而言,城市广场是一种来自异国的文化现象.但它正极大的改变着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状况,同时也改变着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正由于中西文化、观念、习俗与政治的不同,造成中西广场的发展不平衡.并使中国古代城市广场的发展呈隐性发展状态。本文试通过观察从空间和历史人文的角度分析民族潜意识及所存现状对中国城市广场的传承、整合与嬗变进行思考。以上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城市总是应该向前发展的,会随着人们不同时期的需求而改变.但是这个过程不应该都是自上而下的控制,那么城市将失去活力:而单纯的依靠无数个体的自发将难以应对长期性问题,城市广场会失去了其聚集效应的积极作用。广场就是用来促进公共性与交流和协作的场所的一种存在形式.而非城市摆设。  相似文献   

5.
城市记忆与文化传承--石浦老城保护规划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依 《城市规划》2005,29(9):89-92
老城作为城市的起源,在特定的时期和条件下形成,经过一定的时间发展,积淀了厚重的城市文化,构成了城市的物质环境风貌和人文精神特征,是无法再生和取代的文化资源。进入21世纪后,构建核心竞争力,寻求差异化发展战略,成为城市竞争的有效手段。许多城市纷纷举起了文化的旗帜,将老城改造作为挖掘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味的重要举措,使旧城改造成为新一轮城市规划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建筑创作》2017,(3):18-21
城市旅馆/社区中心设计课题设置在二年级下学期,是同济大学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的第一个建筑设计课程。虽然教学对象是实验班的学生,但在训练目的和内容上,此课题并未以一种激进的方式对建筑设计教学的外延进行扩展。相反,课题的设计者希望能够重新聚焦建筑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7.
广场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与兴盛起来,并成为人们城市生活与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寄托场所.文章通过对我国广场的起源、演变、文化由来等方面进行研究,挖掘中国数十年来,广场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文化活动场所的原因.在研究的过程中,着重采取比较、对比的方式,对广场(1)空间比例和围合程度(封闭、半封闭、开敞、下沉式),(2)规划布局和材质选用(广场的艺术布局包括:尺度、构图手法、视觉艺术——绿化地带、建筑群、雕塑、喷泉、建筑小品和人工照明、音响等),(3)设施和文化传承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更清晰的了解广场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对我国未来的广场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市空间的解构--物质性战略规划中的城市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在物质空间上的投影,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西方快速发展时期成长和发展起来、用于物质性战略规划研究的城市模型是人们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在方法和手段上的重大提高.随着我国高等级道路的建设,人们对住房的要求提高等许多因素,决定了在规划中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和演变规律认识的提高及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积极探索的重要性.希望能与研究城市交通问题一样,重视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宏俭 《城乡建设》2013,(11):52-54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会在城市建设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城市的历史文脉是城市集体记忆的宝库,是城市延续发展的历史基础,是一座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脉和记忆,并且传承自己城市的故事。一座名城往往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城市中不同时代的建筑、桥梁、城墙、道路等,都铭刻着历史文化的痕迹,都是形成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研究提及的历史性保存发展指的是两个方面的保持发展。一方面指的是物质性的,另一方面指的是非物质式的。研究的目的定位于比较两国的城市中心历史文化区域的历史性保存发展手法上的差别。从研究结论中可以得知,保护韩国首尔仁寺洞物质性文化的障碍使该地区的非物质历史文化保存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仁寺洞的非物质保存发展模式增加了商业利益,提高土地价值,触动了仁寺洞的发展趋势。而中国上海新天地的历史文化保存发展工作很明确,它有可依赖的政府政策,使新天地开发注意提高了历史文化保护的非物质部分。总之研究的结论最终可归纳为物质和非物质方面的历史文化保存和发展应该是融化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1.
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溪流景观地域性特色的因素,探讨了基于场地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周边环境彰显溪流景观地域文化的设计方法,从而营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溪流景观。  相似文献   

12.
以浙江省横店镇万盛街改造整治项目为例,从城市规划以及社会经济层面,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指出找准地域文化介入的切入点,挖掘和提炼街区所在城市的地域文脉属性及特征并加以利用,把地域文脉要素融合到街区的保护及更新中,才能促进城市和历史街区在发展和变革中的协调融合。  相似文献   

13.
段腊叶 《山西建筑》2012,38(2):9-10
探究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并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认识上的三大误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进行了论述,同时给出一些创新途径,从而形成和谐的、多元化的建筑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4.
吴鹏  袁荣焱 《山西建筑》2009,35(13):348-349
指出城市综合性公园经历长期发展,老化现象日益突显,呈现出诸多问题,通过对城市综合性公园现状的分析及恢复改造方法的介绍,总结出恢复改造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具体措施,以便延续公园文化。  相似文献   

15.
用文献研究、实地观察等方法,以云南建水团山民居所包含的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索性地将该地区地域文化融入旅游市场的开发中,提出了构建团山旅游文化的四种方式,即:静态文化体验、活态文化体验、旅游形象标志设计、特色旅游产品开发。该研究对于延续团山地域文化、保护传承历史建筑文化以及丰富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或民族特征的形式存在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呈现并张扬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价值.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才能在深层次上把握与创新传统.  相似文献   

17.
张晓冬  朱晓炜 《山西建筑》2007,33(11):231-232
论述了传统图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的两个方面,探讨了传统空间分隔形式在现代居室环境中的借鉴和运用,研究了传统装饰陈设与现代居室环境的融合,就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室内景观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8.
马利民 《山西建筑》2001,27(4):132-133
城市集中供热方式可分为热电厂集中供热系统、锅炉房集中供热系统、混合系统。热电厂的突出特点是热电合产,使能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提高,从而能节约燃料。但受诸多因素制约。集中锅炉房节能效果较热电厂差,但热电厂种种制约条件致使其不可能全部替代集中锅炉房,二者长期共存将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应广泛探索提高集中供热经济性途径,使城市集中供热在节能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乘风  王凯 《山西建筑》2010,36(36):8-10
分析了北京、上海、南京的酒吧发展现状与三地的特色酒吧区,进一步研究了酒吧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表现,并指出只有把外来的东西与自己的传统文化巧妙结合,使中西文化很好的融合,才能使国内的酒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陆凤华  王艳锋 《山西建筑》2004,30(22):10-11
介绍了山西传统民居的文化潜质 ,地域特征和民风民俗 ,从其历史价值的利用、文化价值的应用与继承两方面 ,阐述了传统民居保护与继承的方法 ,以形成山西特有的乡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