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油及白油生产技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立权 《润滑油》2003,18(4):1-6
介绍了白油的概念和使用标准,详述了白油在日化行业、药品生产、食品加工、纤维和纺织、聚苯乙烯树脂、石油化学工业、塑料和橡胶加工、皮革加工、仪表、电力、农业等领域的用途,综述了国内外白油生产技术,分析了白油加氢的原料、操作条件、工艺流程、产品质量,提出了发展我国白油生产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田英  张凤韧 《齐鲁石油化工》1996,24(3):252-254,245
介绍了白油的性质及用途 ,阐述了生产白油的原料和各种工艺技术路线 ,并对各种工艺路线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刘英  刘久清 《高桥石化》2003,18(5):40-45
对国内外白油及其生产工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同时,对目前我国主要白油生产厂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为炼油厂用加氢基础油生产高质量白油的可行性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制备轻质白油,采用贵金属加氢催化剂在30 mL连续加氢实验装置上对煤直接液化柴油进行了深度加氢实验,考察了不同反应压力6~12 MPa,反应温度80~240 ℃,体积空速0.6~1.2 h-1条件下直接液化柴油芳烃饱和行为。研究表明:加氢后的柴油馏程、粘度、密度等性质未有明显变化;但芳烃含量呈现大幅度下降,在合适的加氢条件下产品油中芳烃质量分数可以降低至0.01%以下,满足环保型轻质白油标准。通过蒸馏切割发现,直接液化柴油所生产的轻质白油牌号主要集中在W2-40~W2-110之间。  相似文献   

5.
采用克拉玛依石化公司高压加氢基础油,选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RLF-10贵金属催化剂,可以生产出易碳化物、紫外吸光度等关键指标满足GB4853-94食品级白油要求的中高粘度食品级白油。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白油生产现状的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钦炎 《润滑油》2002,17(2):7-9
简要分析了我国白油生产现状,指出我国的白油工业必须加快发展无污染的技术先进的加氢精制工艺,严格控制,逐步淘汰污染严重和工艺落后的磺化法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7.
针对国内润滑油加氢技术应用特点,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制了贵金属型精制催化剂RLF-10W,开发了以加氢基础油为原料经加氢精制(一段法)生产优质白油技术。经固定床加氢中型装置试验和一年来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流程简单,适应性强等特点,特别适合于生产高粘度与很高粘度优质白油。  相似文献   

8.
《齐鲁石油化工》2017,(3):197-199
以辽阳石化加氢裂化尾油为原料,在高压固定床试验装置上,采用FRIPP研究开发的以异构脱蜡为核心的加氢催化剂,在反应压力15 MPa,反应器入口氢油质量比800∶1,择型异构反应器床层平均温度325℃、体积空速1.0h~(-1),补充精制反应器床层平均温度260℃、体积空速0.3 h~(-1)的条件下,得到的加氢生成油经过适当的切割,成功生产出了满足食品级白油要求的产品。  相似文献   

9.
张明春 《炼油与催化》1995,(1):14-17,13
本文介绍了一种以加氢裂化-加氢降凝得到的较高粘度的润滑油基础油为原料生产较重质的食品级白油的新型白油加氢催化剂HWC。综述了该催化剂的研制过程和催化剂的特性,列出了实验室研制及工业中放试验制备的催化剂在小型加氢装置上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0.
11.
以国内柴油加氢装置加工的典型混合柴油(直馏柴油、催化柴油和焦化柴油的混合油)中掺入工业粗制棉籽油为原料,在反应压力为6.4 MPa、体积空速为1.0h-1、反应温度为350℃、氢油体积比为400∶1的条件下,于200 mL小型固定床加氢装置上进行柴油掺炼棉籽油加氢工艺研究,并以3号油为原料油分别考察了棉籽油掺入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对精制油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棉籽油掺入量的增加,精制油的密度由0.831 3g/cm3降至0.827 1 g/cm3,十六烷值由46.6增至55.4,说明掺入适量棉籽油可生产满足国Ⅴ标准要求的车用柴油调合组分,精制油产品质量也得到较好改善.②反应温度由350℃降至345℃时,C17链烷烃的质量分数由8.75%降至6.62%;反应压力由6.4 MPa降至5.0 MPa时,C17链烷烃的质量分数由8.75%降至7.78%,说明提高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有利于棉籽油的脱羰基和脱氧反应进行.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国内外不同类型首套柴油加氢工程化技术的特点及后续的技术改进(其中AXENS公司将中压加氢裂化与直馏柴油加氢脱硫集成,生产硫质量分数小于10μg/g的柴油调合组分),阐述了待工程化的柴油加氢技术现状(例如SINOPEC以柴油为原料,采用特定馏分油循环方式,开发了多产重整料的加氢改质技术,该技术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生产硫和氮总质量分数小于0.5μg/g的重整原料及硫质量分数小于10μg/g、十六烷值大于51、满足欧Ⅴ排放标准的柴油).分析了我国柴油加氢技术工程化与国外的差距,探讨充分利用我国已工程化的柴油加氢装置进行技术开发的途径,指出我国柴油加氢技术工程化发展方向:①开发混合床型的柴油加氢工程技术,满足日益严格的柴油产品质量要求;②开发新型柴油加氢工程技术,降低装置投资和能耗;③开发柴油加氢专用反应器内构件,提高催化剂效能;④开发零泄漏的高压换热技术,生产高清洁柴油产品.  相似文献   

13.
为扩大产能并实现分子筛料和清洁柴油生产,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对140万t/a柴油加氢装置进行了技术改造。将催化剂更换为FHUDS-2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新增1套分馏系统。改造后,分子筛料产率可达15%以上。在改造后的装置上可同时生产分子筛料和硫质量分数小于50×10-6的清洁柴油,但反应器入口温度提高31℃,加工能力降低20 t/h。  相似文献   

14.
RICH技术在柴油加氢装置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催化裂化柴油深度加氢脱硫(RICH)技术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100万t/a柴油加氢装置上的工业应用情况。生产标定结果表明,采用RICH技术处理催化裂化柴油或催化裂化柴油-直馏柴油混合油,柴油的十六烷值由26.2~28.0提高到36.3~41.1,硫质量分数由(270~400)×10-5降为(0.7~5.0)×10-6,密度由878.8~906.1kg/m3降为857.2~872.9kg/m3,氮质量分数由(649~1206)×10-6降为(0.2~4.0)×10-6,精制柴油收率为95.8%~96.5%。  相似文献   

15.
担载型铁催化剂上CO_2加H_2合成低碳烯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母体、铁担载量、载体、助剂和反应条件对CO2/H2合成低碳烯烃担载型铁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2(CO)12/ZSM-5催化剂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低碳烯烃(尤其是乙烯)具有极高选择性和良好活性。并用Mossbaure谱、TEM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为验证加氢减底尾油加氢制取食品级白油的可行性,以洛阳金达石化有限责任公司100 kt/a宽馏分加氢装置的减底尾油为原料,采用贵金属组合催化剂A/B,在金达研发中心200 m L加氢试验装置上进行加氢改质的研究。在反应压力12.0 MPa、氢油体积比900∶1、质量空速1.0 h~(-1)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温度对降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成油倾点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倾点最低-36℃,芳烃质量分数可稳定在0.03%,产物收率97%以上。对加氢生成油进一步分馏切割,得到23%的5号白油馏分和41%的低黏度1号白油馏分,其质量指标分别满足工业级和食品级白油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废润滑油加氢催化剂失活机理。 方法以NiMo/γ-Al2O3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对加氢前后的催化剂和油品进行表征分析,从而找出催化剂失活的原因。 结果该催化剂的初始加氢活性很好,对硫(S)、氮(N)及氯(Cl)3种杂元素的脱除率可分别达到83.6%、81.7%和99.7%。但随着反应的进行,从第4周起,催化剂活性下降严重。对反应前后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发现,反应后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容大幅下降,且反应后催化剂成分中硅含量显著增多。 结论造成催化剂活性下降的原因并不是活性金属纳米颗粒的流失,也不是催化剂微观结构的破损,而是随着加氢反应的进行,一方面,油品中的硅加氢后沉积在催化剂表面,致使活性位点被覆盖而无法与反应物接触;另一方面,在固定床管路中堆积的硅限制了传质传热效率,降低了反应活性。 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浸渍法制备系列负载型Fe-Cu-K-Ce催化剂,并用其进行了CO2加氢合成低碳烯烃研究。考察了不同的载体,载体上活性组分Fe、Cu、K、Ce负载量,焙烧温度,以及反应温度、空速、压力等工艺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MgO-ZSM-5为载体,w(Fe)为15%,且活性组分n(Fe)∶n(Cu)∶n(K)∶n(Ce)为100∶20∶8∶8,在773K下空气中焙烧制得的催化剂在623K、1.0MPa、空速1200h-1反应条件下活性最高,此时CO2转化率可达60%以上,低碳烯烃选择性可达20%以上。对催化剂进行了CO2-TPD、XRD和TEM表征分析。  相似文献   

19.
旅大27-2油田是一个多含油层系,各油组原油黏度差异大。东营组为稀油,地面原油黏度4.8~6.0 mPa.s,适合采用电潜泵开采;而明化镇组稠油油藏地面原油黏度1 052.0~5 369.2 mPa.s,地面原油密度0.968~0.989 g/cm3,常规的电潜泵难以正常开采,若采用常规热采方式开采,将会花费巨大的成本。因此尝试以同一油田的下部东营组稀油作为射流泵的动力液,对上部明化镇两口稠油井选择射流泵试验开采。经对该油田两口稠油井A14h、A15h现场应用,油井产量达到ODP配产,生产稳定。这为该类型油田的后续开发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