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通过化学涂层处理,制备了涂锰砂、涂铁砂和氧化锰涂层活性氧化铝(MOCA)改性滤料.扫描电镜(SEM)观测显示在石英砂、活性氧化铝表面分别形成了致密氧化铁涂层和针状二氧化锰涂层,吸附试验揭示涂锰砂、涂铁砂和MOCA的氟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反应速率模型,对比氟吸附容量、吸附速率和再生性能,氧化铁涂层优于氧化锰涂层,氧化铁和氧化锰涂层氟吸附适宜的pH值分别为5.0和6.0~8.0,氧化锰涂层处理提高了活性氧化铝的氟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铁锰氧化物对酚类污染物的氧化降解能力,采用天然以及合成的铁锰氧化物对苯酚的氧化降解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土壤中铁锰氧化物样品分别为天然针铁矿及氧化锰,合成铁锰氧化物样品分别为合成针铁矿及软锰矿。结果表明:苯酚与铁锰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作用时,还可能与土壤中杂质发生吸附等作用;铁锰氧化物还原反应强度随着反应介质pH值的升高而迅速下降;可用零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铁氧化物还原溶解反应,针铁矿溶解反应的强度与介质的pH值呈负相关关系;天然针铁矿对酚类污染物的氧化降解能力明显高于合成针铁矿,pH值对天然针铁矿溶解反应影响较大;可用一级指数衰减方程拟合锰氧化物还原溶解反应,锰氧化物溶解反应的强度与介质的pH值呈指数衰减关系;pH值对软锰矿还原溶解反应的影响大于对土壤中氧化锰的影响,pH值越小,影响越显著;对比pH值对铁和锰还原作用的影响发现,在pH=6.5时,锰氧化物仍有较强的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3.
合成氧化铁、氧化锰及其复合物,采用SEM研究其结构特征.以氧化铁、氧化锰及其复合物为吸附剂研究投量、pH值、时间等因素对吸附As(Ⅴ)的影响,并讨论As(Ⅴ)的饱和吸附量及等温吸附实验.吸附过程中,增加矿物投量可以明显提高砷的吸附率,但单位吸附量却随投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吸附量随p H值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吸附速率在反应前40 min较高,逐渐降低后在100 min左右达到平衡,动力学曲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吸附过程,由Langmuir方程计算出氧化铁、氧化锰及其复合物(Ⅰ、Ⅱ)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62.5、44.6、103.1和114.9 mg/g.  相似文献   

4.
以农业废弃物茭白叶为原料,利用FeCl3溶液进行浸渍改性,制备了茭白叶生物吸附剂,研究了吸附剂吸附富营养化物质磷的行为.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研究了原始茭白叶与生物吸附剂表面形貌变化,重点研究了被吸附溶液pH值、FeCl3溶液的质量浓度、生物吸附剂的粒度等因素对磷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生物吸附剂的粒度越大,吸附能力越强.采用50 g/L的FeCl3溶液对原始茭白叶进行改性,被吸附溶液pH值为5.5,吸附时间30 h,片状生物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可以达到4.36 mg/g.  相似文献   

5.
通过3个序批式反应器(SBR)的连续运行,研究了污水不同起始pH值对强化生物除磷系统(EBPR)的影响(SBR1:pH=6.5;SBR2:pH=7.0;SBR3:pH=7.5).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提高,厌氧释磷量和好氧吸磷量都逐渐增加,释磷速率和吸磷速率也在增加;除磷效率分别为82.69%、93.87%和98.50%.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鉴定EBPR中的功能菌为聚磷菌(PAO)并计算出其含量,即SBR3>SBR2>SBR1,得到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pH值越高聚磷菌的含量越高.比较不同pH值下EBPR系统中脱氢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在pH=6.5~7.5范围内,脱氢酶的活性随着pH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表明较高的pH有利于PAO的生长和提高PAO的活性,从而提高了除磷效率.因此,通过控制污水起始pH值的方法可以达到显著提高强化生物除磷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冷却牛肉新鲜度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冷却牛肉的pH值、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与冷却牛肉存放时间的关系,并利用回归方程对冷却牛肉的新鲜度进行了评价。研究中引入了模糊评判方法,利用pH值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TVB N)两个指标对牛肉新鲜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牛肉新鲜度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pH值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2个指标综合评价牛肉新鲜度的正确率比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指标评价的正确率高;采用图像分析方法评价牛肉新鲜度,不仅评价正确率高,而且可省去繁琐的化学试验,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酵母菌菌体作为生物吸附剂对水中阴离子偶氮染料活性艳红X-3B进行生物吸附研究。讨论了酵母菌培养时间、投加量、溶液初始pH值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菌体吸附活性艳红X-3B的影响,探讨了菌体吸附染料的动力学规律,利用FTIR技术分析了酵母菌吸附活性艳红X-3B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培养时间为3d时,酵母菌对染料吸附能力最强。当溶液pH值为2时,菌体对活性艳红X-3B吸附效果较好,酵母菌吸附活性艳红X-3B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方程。通过对酵母菌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对活性艳红X-3B吸附过程中菌体的氨基等基团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氨氮与亚硝酸盐对含铁锰地下水生物净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氨氮与亚硝酸盐氮对生物除铁锰性能及锰氧化细菌(MnOB)的影响,采用具有成熟除铁锰能力的中试生物滤柱与SBR反应器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氨氮与亚硝酸盐均不影响滤柱除铁效果;进水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0.1,0.2,0.3和0.7 mg/L时,滤柱除锰效果不受影响,SBR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亚硝酸盐能促进MnOB氧化锰能力;氨氮的存在可抑制MnOB氧化锰能力,但对成熟滤柱,进水氨氮质量浓度为1.2,2.2 mg/L时,这种抑制作用不能恶化除锰效果,直至氨氮质量浓度提高至4.5 mg/L时,出水锰质量浓度开始超标.对于生物滤池的启动,可首先接种硝化细菌至硝化过程建立之后,再接种MnOB以减弱氨氮对其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壳聚糖-聚甲基丙烯酸(CS-PMAA)聚电解质纳米粒子,并对其组成和形态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谱图(XRD)证明了聚电解质复合物的形成,结合自动电位滴定和电导率滴定确定了CS-PMAA的实际的氨基/羧基含量,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镜(TEM)数据表明成功合成了分散液较好的纳米颗粒,同时研究了pH值对粒径的影响.数据表明,所合成的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pH响应性.pH=5左右粒径在180nm左右,在pH=3和9时粒径较大,在强酸和强碱性的条件下(pH<3和pH>9),粒径又逐渐减小.由于合成的粒子粒径较小且结构均一,具有较高的pH敏感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检测生物传感器分离富集Pb~(2+)的性能,本文基于重金属离子富集与检测一体化量热式生物传感器,采用大孔D113树脂颗粒进行吸附实验研究。以吸附率为指标,考察了树脂用量、吸附交换时间、温度、Pb~(2+)质量浓度和pH值等不同工况对树脂分离富集铅离子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D113树脂对Pb~(2+)的吸附率随树脂用量和吸附交换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温度、pH值和Pb~(2+)质量浓度的增加均有利于吸附交换过程。在树脂用量为4g,吸附交换时间为60min,吸附温度为30℃和pH值为7.0的离子强度条件下,吸附效果最优,实际测得D113树脂对茶叶中铅离子的吸附率达85%以上。说明D113树脂适用于铅离子检测目的生物传感器的分离富集处理过程,可作为重金属检测生物传感器的载体。该研究对提高量热式生物传感器灵敏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微生物资源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对重金属铜进行生物吸附,研究了转速、pH值、吸附时间等影响因素对黑曲霉生物吸附Cu2+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转速为100 r/min时,黑曲霉对Cu2+的生物吸附量最大,为6.688 mg/L;当pH为5时,黑曲霉对Cu2+的生物吸附量达到最大,为6.713 mg/L;前30min,黑曲霉对Cu2+的生物吸附非常迅速,吸附效率由0增加到18.95%,30~60 min,黑曲霉对Cu2+的生物吸附缓慢增加,60 min后吸附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泥质岩在不同pH值溶液中的崩解特性,为酸雨地区泥质岩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选取阜新海州露天矿泥质岩为例,进行室内浸水崩解试验。对泥质岩在不同pH值溶液中的崩解现象、崩解物的颗粒含量和崩解比进行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分析,测试岩样矿物化学成分。试验得到以下结论:不同pH值溶液中崩解强度大小关系是:酸>碱>中性;随着循环的进行,泥质岩的崩解程度不断加深,崩解速度先增大后逐渐减小甚至消失;泥质岩中许多不能溶于水的矿物成分可以和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类,是泥质岩在酸中崩解最剧烈的主要原因;考虑泥质岩所处环境pH值不同对工程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菌液状态对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测试结果重现性的影响,实验选取ZnSO4·7H2O、CdCl2·2.5H2O、三氯异氰尿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四种化学物质对不同状态的青海弧菌(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菌悬液进行急性毒性测试.结果表明:利用储存时间不同的菌种培养8.5 h或储存时间相同的菌种分别培养8.5 h、9.0 h、10.0 h获得的Q67菌悬液进行急性生物毒性测试,结果差异均较大.为了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原因,对实验所用菌悬液的pH、相对发光值(RLU)、OD600值(菌液密度指标)进行检测发现:菌液的pH差异不大,发光值和OD600值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发光值和OD600值是影响实验重现性的主要因素,而菌液的OD600值影响其发光值.因此,严格控制试验菌液的OD600值对提高实验的重现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体内细菌感染部位微环境偏酸的特点,设计具有pH值响应性的聚电解质多层膜,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组装得到多层膜,并用光敏交联剂进行共价交联,改变组装层数、聚丙烯酸(PAA)分子量、聚阳离子组装浓度和种类等组装条件,分析多层膜表面Zeta电位随pH值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PAA分子量和聚阳离子种类对多层膜的等电点影响最为显著;优化组装条件后所获得的(PAA/PAH)_5、(PAA/QCS)_5和(PAA/BPEI)_5多层膜均在酸性条件下收缩,在pH值7.4条件下膨胀;(PAA/PAH)_5和(PAA/BPEI)_5多层膜均在pH值5.0时高效杀菌,在pH值7.4时可有效阻粘,保持表面不被细菌污染。研究获得了多层膜结构与pH响应性能的构效关系规律,为安全、高效和智能的抗菌材料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电导率仪、变频器、加氨泵实现除盐水自动加氨系统.另外,对给水pH值、电导率、流量相关控制信号在测量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采用将给水电导率换算成pH值的技术,提出了一种提高自动控制加氨准确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酵母废水定量表征与生物难降解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酵母废水的常规特性以及找出生物处理酵母废水难以达标的原因,应用常规分析方法对15批次酵母废水的pH值、COD、BOD5、TN(总氮)、TP(总磷)等常规指标进行了定量表征,得到酵母废水pH值为5.26~6.53,BOD5:TN:TP为(40.3~75.6):(5.2~8.8):1,TOC:TN:TP为(31.7~66.1):(5.2~8.8):1,BOD5/COD比值在0.22~0.35,CODd(可溶性COD)占TCOD(总COD)的80%~92%,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酵母废水的生物难降解特性,得出酵母废水pH值、BOD5/COD比值不高以及碳、氮含量比值不协调等可能是导致生化处理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运用厌氧生物反应器,试验了在改变pH值、氧化还原电位(ORP)、水力停留时间(HRT)3个参数时的染料废水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厌氧反应能对pH值进行调节;氧化还原电位在-148~-168mv区间时,染料废水具有较高的去除率;水力停留时间的参考值为3~4h.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pH值对掺锌氢氧化镍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沉淀转化法在不同pH下制备出掺杂Zn的纳米Ni(OH)2. 利用XRD和TEM对材料的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利用循环伏安技术和恒流充放电技术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pH=10时制备的材料是α型纳米Ni(OH)2,随着pH的增大,材料逐渐变成α-Ni(OH)2和β-Ni(OH)2的混合物,且材料的团聚逐渐严重. pH的变化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影响明显. 随着pH的增加,材料的质子扩散系数增大;与pH=10时制备的材料相比,pH=12时制备的材料02C和3C放电比容量分别提高了20%和27%.  相似文献   

19.
采油微生物在提高原油采收率过程中,受油藏环境条件,包括温度、压力、矿化度、pH值和渗透率等因素影响.用人工填沙岩心模拟地层多孔介质,以淀粉水解液为主要碳源,通过对胜利油田中一区Ng3产出水中的内源微生物,在60 ℃高温和10 Mpa高压下的静态激活实验,考察在不同渗透率的多孔介质中,采油微生物的激活代谢情况.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研究不同渗透率岩心激活后微生物群落DGGE条带的变化.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不同渗透率多孔介质中的生长代谢有较大差异,岩心渗透率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高渗透多孔介质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种类比低渗透介质条件下多,丰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20.
水中木质素的臭氧化和生物降解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臭氧氧化前后水样的pH值、溶解性有机碳(DOC)、紫外光(λ=254 nm)吸光度以及生物降解性的变化, 研究将水中的生物不可降解的木质素磺酸钠转化为生物可降解物质的方法. 臭氧氧化可以将生物不可降解的木质素磺酸钠部分转化为生物可降解物质(生物可降解DOC可达38.76%). 在臭氧氧化过程中,DOC没有多大变化,但UV吸光度和pH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