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强夯法地基的有效加固深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的评述了目前估算强夯法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的几种方法,对强夯技术理论中这一重要而未得到根本解决了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有效加固深度的定义,划分出6种加固地基类型,推荐了综合确定有效加固深度的方法和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2.
红砂岩填石路基强夯处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红砂岩填石路基质量较难控制,压实度不够的情况,采用强夯法进行处理.通过对红砂岩填石路基的强夯试验和地表变形、深层变形等的观测分析,提出了采用压实度确定强夯设计参数的方法,分析研究了强夯的加固效果、变形规律与夯击能量、夯击次数、夯击影响深度及夯击水平影响距离的关系,获得了强夯法加固各参数具体拟合计算公式,并提出了设计和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3.
强夯加固深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读数显微镜位移跟踪法 ,对黄土进行强夯半模试验 ,分析了各参数如夯击能、锤重、落距、击数、夯锤直径、夯点间距对强夯加固范围的影响 ,得出了加固深度的计算公式H =W2 / 3 ·h·N10D·γd·(1- ω) 。又对强夯机理进一步进行了分析 ,将其分为松散体、扰动体、加固体和潜在的破坏体四个过程  相似文献   

4.
对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考虑能量的转化,综合运用量纲守恒和最小二乘原理,结合一定量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加固实例,推导了有效加固深度估算公式,并与其他公式进行比较;再结合另外两组湿陷性黄土地基实例,进一步探讨了本文公式的估算效果。新的公式反映了含水量与有效加固深度呈非线性相关,能使得计算效果更好,参数选用方便,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强夯对软土路基的加固效果,选取宿新高速公路典型地质条件路段,应用强夯置换法处理软土地基,在试验段确定3个试验点分别针对无碎石垫层、20 cm碎石垫层和40 cm碎石垫层3种工况进行试验,对试验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进行观测,得出超孔隙水压力随夯击能累计而增加,同时伴随消散而减少,使得峰值出现时间的早晚与夯点夯击顺序密切相关;对试验前后土体力学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垫层较厚的场地,随着孔隙水压力消散结束,在强夯试验结束一段时间后,土体颗粒间紧密接触,新吸附水逐渐固定,土的抗剪强度和变形模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分析结果表明,强夯虽破坏了土体原有结构,但总体上提升了土体强度,加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应用相似理论研究强夯地基加固深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Menard公式修正法中折减系数的变化特点。探讨了一些影响强夯加固深度的因素。应用相似理论方法建立了强夯加固深度的相似准则。由此给出了估算强夯地基加固深度的公式,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式把夯能与土的阻抗耗能结合起来。不仅可考虑夯能大小问题,而且可考虑土类土性问题、锤径影响问题,能取得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相对加固程度和相对深度的概念.利用前人工程实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给出了砂土强夯后静力触探所得的比贯入阻力随深度变化的概化模式,根据概化模式提出了变化模式公式.并通过对工程实例进行拟合,得出了公式中的参数,确定了变化模式方程.最后,用两个实例对所建立的方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计算结果均与实测结果较吻合.方程的建立为夯前定量预估强夯加固效果的深度变化提供了一种实用途径.  相似文献   

8.
依托沿海某碎石土回填地基上成功实施的10 000 k N·m高能级强夯实验区,通过深层水平位移监测项目,对高能级强夯施工过程中周边土体环境深层土体位移进行了分析,为高能级强夯的设计、监测提供了依据.通过实验区设置测斜管对水平位移随深度变化的趋势分析、隔振沟隔振效果分析,揭示了一些规律,为该工艺大面积推广应用及高能级强夯加固机理分析提供数据参考.对地基处理效果进行检验,对夯点和桩间土进行了4个荷载试验,利用荷载试验得到的p-s曲线根据切线模量法反算加固后土体的强度参数,最后利用反算的参数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强夯法运用重锤高速冲击实现工程场地不良土质的改良加固,在地基处理工程中应用广泛,而有效加固深度的标定是应用强夯实现地基处理时的核心环节.文章基于强夯理论与有效加固深度概念,提出了以统计学习原理为理论的支持向量机算法,回归预测了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并应用遗传算法优化了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参数,通过对工程样本数据的回归、预测,对...  相似文献   

10.
强夯法施工工艺是软土地基处理的一种常用方法.主要结合青岛市高新区地基处理工程,通过对强夯法加固软土地基的施工参数的监测及利用静力触探试验对地基加固效果的检验,证明了强夯法施工工艺在临海低渗透性、高含水量的杂填土路基处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可为相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1.
Effective depth of dynamic compaction was summarized, and the advantages of dynamic compaction technology of effective depth were analyzed elaborately. The formula determining the reinforcement depth was deduced by using dimensional analysis metho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hammer weight, hammer area, dry density of filling materials and filling materials types were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The formula of effective depth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dimensions analysis. Based on exp...  相似文献   

12.
结合桂林苏桥标准厂房工程案例,对强夯法在工业厂房地基加固处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强夯法操作简单,地基加固效果比较好,可有效改善厂房地基的承载力及加固强度,满足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3.
强夯加固地基的设计控制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夯加固地基的各项设计控制参数:最佳夯击能、有效加固深度以及夯后承载能力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CBR值与路基回弹模量的关系,针对工程实践中土基回弹模量的测定较为困难,受外界因素影响大,传统用测定路基土体的加州承载比(CBR)来推算土基回弹模量的方法也较耗时且效率较低的现状。通过对实际工程数据的分析,探索了利用路基压实度来计算路基力学性能的方法。结果表明:对于自然条件相近的地区,CBR同土基回弹模量的关系在一个相对较大的范围内是比较稳定的。通过建立路基压实度同CBR值之间的关系模型,间接推出压实度与土基回弹模量的关系是可行并且容易做到的。在不能测量土基回弹模量时,可以利用路基压实度这种施工中较容易获得的路基参数来估算路基的回弹模量。  相似文献   

15.
在广泛收集国内外强夯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强夯法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将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应用到强夯实施全过程之中.进一步分析强夯实施过程中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步骤和主要内容,对强夯法信息化施工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河漫滩地层是冲积洪积作用形成的,地层构造比较复杂。土质不均匀,有透镜体、尖灭、软粘土夹层,地下水位高。在这样的场地上,大面积新填土,碾压后修建建筑物,还是很少见的。本文根据室内试验,现场观测和工程实践的结果,论证了在河漫滩上填土地基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并阐述了如何保证地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高铁路基的工后沉降控制是一大难题,其中,动荷载影响的研究尚处于数值计算与试验阶段。依托沪宁城际铁路建设、运营监测数据,基于分离动、静荷载引起沉降的思路,通过静载作用沉降与实测运营沉降取差值,获取动载作用下的沉降测试值,分析了路基由动载引起的沉降特性。结果表明:动载引起的沉降对运营后实测沉降的贡献有限,并不是引起部分断面总体沉降偏大的主要原因;不同地质条件及路堤填筑高度对动载引起沉降的影响较小;动载引起沉降的速率在运营前期发展较快并达到最大,之后沉降速率减小,沉降趋于稳定,运营后的第4年累积沉降约为2~3 mm。  相似文献   

18.
假设夯坑周边隆起量较小,夯坑下土柱的侧向变形可忽略,夯坑的体积等于土体夯后孔隙减小的体积,强夯前后土柱质量不变,按照体积相同的原则等效为一圆柱体,推导出大颗粒土体在夯击时其压实度、孔隙比与有效影响深度的理论计算公式以及夯沉量、孔隙比、压实度与夯击能量之间的理论计算公式,利用这一理论对常吉高速公路的路基加固进行施工设计。研究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较吻合,证实了上述理论的有效性;强夯后土体的压缩模量提高15%,夯沉量随夯击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9.
High liquid limit soil generally adopted in expressway embankment construction of southern mountains, which often expresses som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high moisture content, high porosity ratio, low permeability, high compressibility, certain disintegration, and so on. Spring soil phenomenon and inhomogeneous compaction have effects on the quality of embankment construction, just because the water in soil is difficult to evaporate. Based on the study of reinforcement mechanism for high liquid limit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