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中重要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部分后续课程的学习。基于课程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深入剖析公式内涵、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完善网络平台建设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实施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的教学改革措施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绪论教学内容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这一时期学生的学习特点 ,为适应大土木与国际化的要求 ,为改善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的 ,对该课程绪论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些建议 ,供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3.
土木工程类专业课学分占比大,专业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立的成败。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是土木工程教师的新挑战。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为例,探讨了土木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支撑点与融入路径。土木工程专业课可围绕政治认同与国家意识、品德修养与专业伦理、学术志向与科学精神等3个维度设定课程思政目标。其中,课程的绪论部分多涉及课程概述、工程应用、发展历程及学习方法等。此部分可以挖掘并融入政治认同与国家意识、品德修养与专业伦理两个维度的思政元素。专业知识点章节部分可以通过收集各个知识点的历史文献与经典实验,挖掘并融入学术志向与科学精神维度的思政元素。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建设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服务于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根据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践,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更新、教材编写、课件制作、考核方式改革、实践教学建设和网络教学建设等方面采取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既有较强的工程概念又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为适应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需要,提高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讲授该课程时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地变化,与时俱进。文章针对该门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经验强、公式多、符号多、构造规定多、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几年教学体会,紧紧围绕学校培养目标,总结了启发式、导入式、比较法、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进行教学法研究,强调其应用性,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是使学生理解力学与专业课程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学生初步接触结构设计思想的课程,设计过程涉及力学、数学及现行国家规范的构造要求。学生较难掌握。为适应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通过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将MOOC网络课堂及学习通手机软件应用到教学课堂,增加结构模型设计竞赛、分组讨论及学生讲课等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及创新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课程教与学现状分析及土建行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情况,开展信息化背景下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基于专业知识开展课程思政,促进了学生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素养等的培养。结合工程案例及行业规范标准,以基本理论为基础,将BIM技术融入课程,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有效衔接。同时,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扭转了轻实践重理论,轻过程重结果的现状,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成绩明显提高,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可为其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杨虹 《四川建筑》2021,(4):243-244
文章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忽略学生对教与学情景的感知,对学生的学习体验没能正确理解而存在的教学方法问题,提出用一以贯之的工程思维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辅助学生对工程思维培养,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从海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入手,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针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多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同时,比较分析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理工学院(SUNY Poly)与海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在专业设置、目标等方面的异同,体现了SUNY Poly计划的优点及其潜在优势,吸收转化其优良经验,科学构建以产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1.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根据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特点和实际情况,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大、小偏压构件为例,将Excel软件强大的建模计算功能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并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该应用加深了学生对偏压构件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为将来毕业设计以及工作中方便、熟练应用Excel软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也应及时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开展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课程建设工作。以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为例,介绍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法。首先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该课程的定位和任务;之后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构建了相应的课程知识体系;最后采用面向产出的模式,对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论文所做的探索和实践工作,为工科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问题。文章介绍了在此背景下混凝土结构理论课程的改革探索。"一个大纲,两项实践"是该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其中课程教学大纲的改革是根基,而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及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实践则是重要枝干。通过采用项目学习法(PBL)以及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微课等推进"微教学"方法的改革;采取课程达成度计算方法,以及建立相关教学反馈制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此外,教学改革实践的各项措施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契合度较高,进一步提高了课程教学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变化、应用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以及"00后"大学生的特质,提出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应聚焦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工程管理协调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便毕业生能够胜任绿色建造和信息时代工程技术应用、管理工作。基于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可引发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模式,以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改革为例,对课程改革进行探讨。在教学内容方面,主动将土木工程行业中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BIM等新技术与传统知识点进行融合,形成新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框架;在教学方法方面,充分发掘并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和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00后"的学习热情,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多、符号多、公式多,体系庞杂。笔者根据教学经验,结合不同知识点阐述了其采用的不同课堂教学方法,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以来,国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针对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结构抗震课程为例,通过分析课程思政的意义与目标,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三大核心理念,挖掘土木工程专业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元素,并根据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自身的特点,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路径。分析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机制三个层面展开,并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议:首先,课程思政应当从教学目标这一层面摆正价值观,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其次,思政元素应当映射课程的具体内容,巧妙地融入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后,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改革教学形式与机制,提升学生自我认知的思政能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际工程认证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出基于工程认证的钢结构课程教学设计思想。给出国际工程认证要求的钢结构课程教学目标,围绕课程知识点与要求、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以毕业能力要求为目标完善机械类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寻求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研究将有助于提高特色专业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下传统实验中心建设和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及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为例,讨论了"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实验中心与传统工程实验中心的差异,提出了建设大型多学科综合实验中心的意见。在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提出了设置创新型实验课程、实验课程单独设置、提升实验教师教学素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提升学生对实验环节的重视程度,培养出更多"新工科"人才,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