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城镇化发展的阶段入手,提出了城市发展质量的阶段性内涵.以江苏为例,遵循绿色发展的理念,构建了涵盖经济可持续、社会文明、生态环境、宜居建设四个方面的可测评、可衡量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了基于绿色优先的正向-逆向数据标准化和基于市民关注度的层次分析指标权重值方法.通过江苏各城市发展的指标值数据标准化以及指标权重计算,对江苏省各设区市和县(市)城市发展质量的单项质量以及综合质量进行了客观评价.根据江苏省城市发展质量的体检评估结果,对江苏省的城市发展提出了区域差别化发展、重点市县节点培育、宜居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对大型工程项目对城市承载力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始识别;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正;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研究确定了基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承载力 3 个维度,包含 6 个二级评价指标、23 个具体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对现有大型工程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补充,而且能为评价大型工程项目的实施效果提供支持,为我国在国内外一系列大型工程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3)
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是海绵城市PPP项目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文章在总结我国海绵城市PPP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缺陷,提出基于利益多方视角与PSIR模型确定海绵城市PPP项目绩效评价模型中各子系统因素指标,构建包含3层53个指标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辽宁省庄河市为例建立海绵城市PPP项目绩效评价模型进行了综合绩效评价,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发现,该评价体系指标权重总排序前三的指标构成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证实了海绵城市项目水循环全过程参与、创新和控制的绩效考核思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城市竞争越来越呈现出由单个的城市向以城市群之间竞争转化的态势。在新的形势面前,加快成渝城市群的健康快速发展,已成为川渝地区增强区域竞争力、谋求"双赢"格局的必然选择。该研究选取52个指标作为成渝城市群13个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原始指标,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52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13个中心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找出成渝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优劣势,为成渝城市群各中心城市合理定位和制定城市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文章系统梳理了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的研究进展,收集了国内外典型案例,从重点 内容、评价对象、评价方法、数据来源等方 面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7个目标 层、23个准则层和34个指标层组成的城市人 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在2019年城市 体检试点工作中进行了应用。实践证明城市 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以应用 为导向的研究成果,能够客观展现城市建设 发展中的问题,同时在应用过程中部分指标 在数据获取、评价频次等方面出现不适应地 方现状的情况,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体系将随着2020年的体检实践继续调整。  相似文献   

6.
《智能建筑》2014,(3):9-9
2013年7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了2013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国标委综合[2013]56号)、全国智标委承担《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3部分:建设管理》的编制任务,用以规范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评价要求和指标体系,对于各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标准将是中国第一个指导与评价智慧城市的国家标准,也将第一次对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管理等进行规范,建立统一、科学合理的智慧城市模型和建设管理指标,为各地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程度、水平和效益评估提供统一依据,为有需求的地方扩展和建立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基础,也将为主管部门从整体上综合分析各城市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统一维度。目前,《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5部分:建设管理》国家标准编制即将启动,面向行业内公开征集标准参编单位。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的发展必然要重视城市的安全性,各类灾害让城市的治理受到严峻的挑战.从环境韧性、组织韧性、经济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社会韧性和社区韧性6个方面构建韧性城市恢复能力评价指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恢复能力评价指标理论模型,分析各指标对韧性城市恢复能力的影响程度.以福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EM的韧性城市恢复能力评价方法是可行的,为提升城市在灾害发生时的快速应对和恢复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措施,并为城市规划发展和管理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2)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城市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支撑,城市低碳政府建设及如何考评是学界和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性问题。文章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从顾客、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构建了城市低碳政府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与传统的评价体系不同之处在于,在保证各指标科学性、全面性的基础上,突出了可得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各指标全部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源调查得到。研究利用客观赋权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实现了平衡计分卡与客观赋权法的结合。同时选取河北省11城市为实证对象,为其低碳政府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9.
许辉  杨洁明  罗奎  陶慧 《城市规划》2015,39(5):83-88
对国外创新型城市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从创新型城市内涵、研究进展、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成功经验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藉此提出了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20字建议:“审时度势,扬长避短,以人为本,品牌营造,政策保障”.未来还需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国外创新型城市研究成果进行中国化,借鉴其研究方法及理论成果,加深对我国创新型城市的研究,以推动我国创新型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姜俣含 《城市住宅》2021,28(5):49-51
通过选取四川省十八个地级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文献挖掘和实地调研为基础,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相关指标中,选取13个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指标,构建具有内在逻辑性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因子分析和象限分析对四川省十八个地级市2015—2017年的生态城市发展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成都市与攀枝花市发展最优,达州市与内江市发展最靠后,四川省十八个地级市总体的生态城市发展在经济、环境和社会3个层面指标上的评价得分具有不均衡性,经济对生态城市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城市被认为是缓解城市问题的重要举措而被学者广泛关注。在当前城市问题日益复杂的背景下需要对可持续城市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把握最新研究趋势。基于“概念-评估-规划-管理”的规划学认知原则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厘清可持续城市概念及其最新发展演化的智能可持续城市概念,并分析两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对可持续城市的系统构成、量化模型与评估方法、空间规划设计与空间管理的最新认识;从系统整体研究方法、研究新技术、重视景观设计和可持续城市形态及不同利益主体协调机制等方面对未来可持续城市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向鹏成  聂晟  贾富源 《建筑经济》2020,41(2):108-114
基于扎根理论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特点,从管理、社会、资金、技术、生态等5个维度识别得出海绵城市建设风险因素清单。通过构建基于SD(系统动力学)的风险评价模型,对海绵城市建设风险传导效应进行定量评价。最后以重庆市悦来新城为例,运用Vensim PLE模拟建设风险的变化趋势,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出,悦来新城建设过程中对管理风险的敏感度最高。研究结论表明,该模型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风险传导效应评价。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网络、云 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引发一场全球新 一轮的技术革命。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成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而且也 对城市的运作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智 慧城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正以比我们想象 得更快的速度在城市的各个领域展开,如智 慧交通、智慧能源、智能通讯、智慧政务、智 慧医疗等等几乎涉及了城市运作的各个层面 和各个方面,这些智慧技术的应用已经对城 市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它将对未来城 市空间格局产生什么影响,对城市设计带来 怎么样的机遇和挑战,或者反过来说,我们 可以利用智慧技术在城市设计领域做些什 么,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本文将通过对国 内外智慧城市研究领域前沿研究的分析,揭 示智慧城市技术对城市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 和潜在机遇,并提出未来城市设计利用智慧 技术将面临的新的课题和值得关注的研究 方向。  相似文献   

14.
走出宜居城市研究的悖论:概念模型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国内外宜居城市的概念内涵、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文化、生态、治理为3个支柱的宜居城市概念模型和基本公式,对宜居城市的"两个悖论"进行理论解释.然后,得出我国宜居城市要走经济性与宜居性相结合的C路径的结论,并阐述C路径下的宜居城市发展规律,提出我国现阶段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最后,从空间结构、生态环境、文化建设、交通系统和住房体系等5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宜居城市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城市问题的日益突出,智慧城市作为新的城市发展理念迅速成为当前全世界范围内城市发展与规划关注的焦点领域。本文在解读智慧城市的发展起源、内涵和特性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发展态势,总结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同时智慧城市理念的探索和实践对未来城市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对城市数据系统的整合性、城市规划的协调性、开放式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对市民的参与鼓励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对ICT技术的依赖性,我们仍要清新认识到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仍有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重构(一)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这是一项涉及中国城市的基础研究。 城市人口规模是国内外城市研究使用最多的统计指标。迄今为止,国内的统计出版物和所有的城市研究仍以城市市区的户籍非农业人口和市区户籍总人口作为城市人口规模的指标。但是,这两个指标都已经不能很好地反映城市的实际规模。本文分析五普资料,建议以“市人口”来定义城市人口规模;评价了它的利弊;首次整理提供了2000年全国前100位城市的人口规模。试图通过这些基础工作重构我国城市人口的规模结构。  相似文献   

17.
李炎 《华中建筑》2010,28(2):155-158
两汉时期是南阳宛城发展的兴盛阶段,此时期的"宛"成为与洛阳、邯郸、临淄、成都齐名的五都之一,为南阳古城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该文以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为依据,结合有关汉代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就汉代宛城的城址规模、城郭形态进行一定的探研和推断。  相似文献   

18.
Smart technologies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urban development and regeneration, leading to a proliferation of projects/programmes designed to address city strategies arou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challenges. Whilst there is considerable critical debate on the merits of smart city developments, there has been surprisingly little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smart interventions, and the outcomes of embedded smart technologies for cities and citizens. This examines case-study research undertaken in Birmingham, Bristol, Manchester, Milton Keynes and Peterborough, on city approaches to smart city evaluation and reporting. Findings exemplify contemporary city evaluation and reporting practices, challenge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support smart urba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9.
边缘城市是美国郊区化的产物,产业园区是我国拉动经济和拓展城市空间最重要的载体,两者都是新形势下城市发展演进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通过对美国边缘城市的现象观察及其与我国产业园区的比较研究,从城市、区域、网络三视角,提出产城融合化、功能复合化、环境品质化、城镇体系化、数字智慧化等基于边缘城市理论的产业园区规划策略,并以中国-泰国崇左产业园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将边缘城市理论运用于城乡规划实践。同时,立足"边缘城市=边缘+城市"解构,提出边缘城市的核心在于"城市"——立足职住平衡的城市功能中心化;活力在于"边缘"——立足网络协同的多中心城市区域形态格局建构,并指出边缘城市依托规模互借协同效应,促进城市形态沿单中心-多中心-城市群演替、空间结构沿等级化-(扁平化)网络化-一体化演化,已成为城市区域走向多中心网络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兴生长点或战略性支点。  相似文献   

20.
刘垚  邓昭华  李钰 《华中建筑》2012,(11):102-105
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宜居城市包括六项指标,其中"环境优美度"和"生活便宜度"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肇庆作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向以"山湖城江"闻名于世。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推进,一些新开发的楼盘为了局部利益牺牲城市环境质量的行为屡见不鲜。从技术层面看,国内当前规划对空间结果预见性不足,缺乏相对完善的控制指标体系。现行的规划控制不适用于体现城市特色的老城区,更无法保证稀缺景观资源的公共性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该文借鉴世界著名"宜居"山水城市经验,借助"形态区划"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通过整体风貌控制和居住建筑形态控制,在保护城市山水环境基础上达到宜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