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林强 《城市规划》2017,(11):52-55,71
城市更新是盘活存量用地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深圳市为例,通过与政府主导旧城改造的政策比较,分析深圳城市更新政策的制度优势。同时,剖析了城市更新政策的制度短板,包括对法定图则空间资源配置的影响、对规划管理带来的挑战、以及对局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最后,从加强城市更新规划评估、健全城市更新容积率管理、改进城市更新地价规则等方面提出完善城市更新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存量用地再开发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建设面临的新常态问题。区别于外延扩展的增量城市开发,城市存量用地再开发需要应对更复杂的问题。作为存量用地的重要类型,存量产业用地的再开发是当前城市产业升级和空间优化的重要抓手,探讨再开发问题和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城市存量用地再开发的内涵解析与最新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以深圳为案例,归纳我国城市存量产业再开发的现状、问题与机制,并围绕存量用地再开发中的关键利益平衡与成本分配所涉及的规划指引等问题,探讨优化城市存量产业用地再开发的规划制度设计。建议通过优化"弹性动态全过程调控"的规划制度、"增值收益共享"的土地供给政策,以及"弹性土地出让年限"的土地出让制度等,保障存量用地再开发工作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3.
林晓捷 《城乡建设》2022,(22):34-37
<正>深圳是国内最早面临空间资源瓶颈的超大城市,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城市更新成为深圳建设用地供应、存量用地盘活的重要手段。城市更新项目的容积率作为土地再开发增值收益的重要来源,成为存量开发博弈的焦点,如何合理确定规划容积率是城市更新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为规范城市更新规划容积率管理,深圳于2015年、2019年先后颁布了更新单元容积率管理政策。本文以深圳2019版容积率管理政策的制定研究过程为基础,对深圳城市更新容积率管理的实践探索进行阐释及思考,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存量规划及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赖寿华  吴军 《规划师》2013,29(5):36-41
城市更新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个既能兼顾各方利益,又能促进城市全面更新发展的制度安排,能够更好地促进地区的存量开发和城市更新工作。"三旧"改造是广东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提出的重大举措,其本质就是新时期的城市更新,核心是土地政策创新。研究在分析广州"三旧"改造社会经济背景、政策与实践评估的基础上,认为利益的再平衡以及政策激励是"三旧"改造的核心,指出2012年前广州"三旧"改造体现市场主动、效率优先,2012年后强调政府主导、综合绩效,并提出未来广州"三旧"改造的政策调整应采取"保证速度的基础上强调绩效"的思路进行政策优化,平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增强政策的可实施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7,(9)
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是半城市化地区规划实施的重要内容,而利益分配规则的设计则是规划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文章以深圳为例,通过总结农村集体土地的空间特征与规划实施效果,对半城市化地区规划实施效果欠佳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清晰的土地产权、明确的利益分配规则、合理的成本分担和补偿激励机制是加强半城市化地区规划实施的关键。此外,文章还结合深圳市土地整备的政策实践,围绕地籍重划、留用地安排、规划条件确定、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分摊和激励等政策要点对半城市化地区规划实施的政策设计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城市存量时代,村庄用地发展红利逐渐消失,原有的基于“政府拆迁、净地出让、就地安置平衡”的空间设计改造思维模式,面临资金缺口大、村民阻力大等问题,“城中村”棚改困局突破亟需创新思维方式.结合厦门市岭兜城中村改造实践,在开发主体、土地供给、项目运营、补偿方式、安置房建设等方面进行政策设计,提出“城中村”棚改的多元思维.  相似文献   

7.
城市用地分类标准是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核心工具,对其进行修订不仅仅是对城市规划技术的优化与完善,更是适应城市转型发展的复杂过程。在反思历版深圳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存在的问题、剖析城市用地分类的作用、地位、内涵和体系的基础上,深圳首次构建了"规划用地分类+开发控制规则"的城市用地分类体系。深圳用地分类由单一标准向标准体系、技术分类向制度体系逐步转型,有利于促进用地的合理开发、建设、使用及用途变更,保障城市规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步入存量开发阶段的背景下,开发主体在用地红线内的贡献成为公共空间供给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奖励政策保障贡献的公共空间质量?文章在分析深圳目前奖励制度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对比美国纽约奖励机制的奖励对象、奖励条件、奖励额度、奖励方式方面的实施情况,分析公共空间奖励政策的可移植性和条件,并提出深圳市完善公共开放空间奖励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6,(5)
广东省是全国存量土地更新的示范省,自2009年起,全省范围内展开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设计和实践路径探索。在此过程中,省域范围内各地城市政府采取了差异化的更新模式和更新制度设计,市场在政策的逼仄之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更新的实施效果因此产生了巨大差异。文章主要对广州的"三旧"改造效果和政策变化展开论述,并对比深圳、佛山两地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模式,讨论在强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守夜人"模式及政府补贴市场模式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城市更新中对城市空间发展、城市整体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何子张 《现代城市研究》2010,25(7):42-46,52
2009年厦门对市属国有企业进行行政划拨用地转完全出让用地的政策试验。政策设计的思路为企业的自愿原则.凡是土地企业法人为市属国有全资企业的.原为行政划拨或限制性出让用地的可通过规划咨询论证,在满足规划的前提下.本着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原则.重新确定土地性质和开发强度(容积率),将这些土地通过招拍挂途径转化为完全出让用地。重新规划后的土地由国企自己摘牌,地块挂牌的土地收入.以资本金注入的方式返还企业。实施该政策就是将非正规产权转化为正式产权,在现有的利益格局下.政策设计必须同时兼顾各方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曾鹏  李晋轩 《城市规划》2020,(4):43-52,105
存量空间更新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用地供给的主要途径之一。为应对存量空间中土地产权与交易成本的固有复杂性,相关城市政策需起到必要的导控作用。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探讨了存量工业用地的空间更新与政策演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首先,通过全途径调研构建空间更新数据库,对1995年以来存量工业用地的时空演变历程进行量化描述;其次,梳理1979年以来的相关城市政策,并对政策变迁的规律进行测度指标评价与分析;最后,通过比较研究,证实存量工业用地更新的进程受到政策演进的阶段性影响,而政策产生影响的反馈速度则受制于政策自身“引导型”或“规制型”的内在特性。  相似文献   

12.
张建荣  李孝娟 《城市规划》2011,35(10):74-77
如何对大量"未合法"工业用地进行改造,成为深圳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通过"未合法"工业用地基本特征和改造困境的分析,展望其模糊产权和土地发展权的演进趋势。结合深圳城市更新相关政策制度,对"未合法"工业用地改造规划进行新的定位,建议将其作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二次开发的创新模式、法定图则动态的实施细则。并从保证股份公司产权边界完整、分类落实土地权属信息、空间量化改造意愿等方面,提出相关改造规划的编制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单皓 《城市规划》2013,(1):79-84
为回应土地紧缺及粗放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深圳市政府于2009年10月发布了《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更新改造活动做出规范。本文对《更新办法》的内容和三年来的实践进行分析,认为在其针对的主要问题当中,建成环境的衰败并不处在关键地位,更重要的是建设土地的循环使用。《更新办法》的颁布,一定程度上缘于现有土地使用政策及规划机制未能给城市再开发提供有效管理。《更新办法》尝试围绕开发权的界定和开发权的控制,从规划角度对土地开发秩序和开发收益进行管治,具有制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荷兰公共土地开发模式应用于工业用地开发的背景、特征和改革方向,对比中国工业用地中土地开发模式同荷兰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对中国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的启示。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发现荷兰工业用地开发利用中公共土地开发模式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改革方向聚焦于存量工业用地开发、可持续土地开发利用和提高工业物业质量。中国与荷兰在工业用地开发利用上的共同点在于政府主导工业用地供给,差异性在于中国工业用地的地价远低于土地成本价,无法实现成本回收。因此,中国工业用地政策需要改变定价方式、推动工业不动产的业态形式多样化并提升物业质量,新增工业用地面积应与存量工业用地面积相挂钩。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特大城市的传奇已经为业界所熟悉,三十而立,对于深圳规划而言,正在面临深度城市化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中央、广东省对深圳一如既往地给予众多期待,"深港共建的国际性城市"、"生态城市"先锋城市"的目标促使深圳的城市规划一刻未停地研究筹划城市的未来,另一方面,土地奇缺、集体土地政策导致的二元化严重降低了实现蓝图的可能,任何一项规划的决策和实施都可能引起其他体系的连锁反应,2010年深圳市、宝安龙岗两区都陆续提出"深度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创新规划和制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和必需。  相似文献   

16.
郑宸 《福建建筑》2012,(12):112-114,93
从思想理论,法律制度与政策实施三个层面,对于国外土地征用补偿的思想,法规政策等进行了梳理与总结,着重比较了国外具体补偿规定与实施政策。并且对比我国土地征用补偿法律政策在体系架构,补偿方案与沟通协调上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系列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深圳市轨道交通沿线用地的综合开发为研究对象,借鉴深圳市轨道交通一期、二期工程在沿线物业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等多方面的特色和经验,对已建成的典型实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轨道沿线用地的综合开发在开发强度、功能配比的一般规律;以正在进行专项研究的深圳市轨道三期工程多处沿线物业开发项目为案例,归纳总结三期工程沿线物业开发在投融资体制、土地政策和规划手段方面的创新,为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协调规划以及轨道交通沿线物业用地综合开发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8.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ies to support an agenda of urban rehabilitation as a part of a city's approach to engender sustainability is a difficult process owing to the need to consider a large number of stakeholder needs and demands. For example, Hong Kong has accumulate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building stock due to it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 the last 50 years. However, despite Hong Kong's economic growth, it has overlooked the need to rehabilitate its existing building stock (i.e. to restore the condition, operation and capacity of buildings). As such,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Hong Kong's ageing building stock is in need of rehabilitation. Further, the absence of a systemic maintenance policy, has stymied the Hong Kong's government's ability to ensure that its private building stock are resilient and adaptable for the future. Responding to the resulting need to develop urban rehabilitation policies for Hong Kong, this paper develops a system dynamics (SD) model to: (1) understand the future trend of the aged private buildings, particularly their sizes and age distribution; and (2) examine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allocated resources such as building professionals, number of aged private buildings and the strength of rehabilitation policies. The SD model developed can be used as a planning tool to simulate the effects of regulatory changes on aged private building stock management in consideration of available resources. The model development relies on a real-life database that can be applied to any city that faces the need to rehabilitate its ageing building stock as a part of an urban rehabilitation strategy.  相似文献   

19.
The EU-27 residential building stock offers high potential for energy efficiency gains. The policies already in place or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us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focus on new buildings and major renovations of existing buildings. However, there might be additional measures that could lead to further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In particular, the installation of roofs or windows that show a high thermal efficiency outside major renovations offer a large improvement potential. In this study,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two types of such policy options were analysed: first, measures that require high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s when roofs or windows have to be replaced; and, second, measures that accelerate the replacement of building elemen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wo policies offer the potential for substantial additional energy savings. In addition, the installation of energy efficient building elements comes at negative net cost. When the replacement of building elements is accelerated, however, the additional costs do not outweigh the energy cost sav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