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自制高温热氧化装置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降解曲线,同时采用微分法对热氧化降解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参数(氧化活化能Ea,反应级数n,反应速率常数k,指前因子A)进行了计算,进而确定了反映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在高温下热氧化降解历程的宏观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棕榈酸热氧化降解反应动力学模型为r_A=-dcA/dt=9. 292×10~(66)exp(-648. 492/RT) c_A~(6. 504);油酸热氧化降解反应动力学模型为r_A=-dc_A/dt=3. 213×10~(59)exp(-548. 724/RT) c_A~(5.201);亚油酸热氧化降解反应动力学模型为r_A=-dc_A/dt=2. 865×10~(57)exp(-515. 468/RT) c_A~(3.220);亚麻酸热氧化降解反应动力学模型为r_A=-dc_A/dt=4. 451×10~(39)exp(-350. 851/RT) c_A~(2.108)。4种脂肪酸的动力学方程分别反映了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温度和底物浓度的关系,同时揭示出不同脂肪酸热氧化的特性:随着不饱和度的升高,脂肪酸的热氧化稳定性降低;不饱和度越高,脂肪酸热氧化受自身浓度的影响越小;不饱和度越高,温度对其反应速率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旋转流变仪探讨了15种植物油和13种不同品牌花生油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食用植物油的黏度(η)不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改变,均属于牛顿型流体,橄榄油黏度最大(0.065 50 Pa·s),其次是茶油,葡萄籽油黏度最小(0.047 80 Pa·s);植物油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流变学特性为温度敏感;除花生油外,其余植物油的lnη与1/T在0~50℃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 4),13种花生油黏温曲线(lnη与1/T)均为非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植物油品质特性和掺伪检验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所列举植物油不同品种固有的特征成分的差异,论述采用光谱、色谱、质谱以及电子鼻等分析技术,研究植物油的真实性成分,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掺伪检验方法,规范市场,促进植物油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食用植物油生产过程中HACCP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HACCP原理,对食用植物油生产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危害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制订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基于介电特性的食用植物油品质检测原理及平行板电容法、同轴探头法与谐振腔体法介电特性测试方法的特点,并进行了比较。综述了介电特性在食用植物油品质检测中的应用,以期为食用植物油品质检测技术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生产和消费量明显增长,对油的品质检测也越来越受关注。目前,介电特性用于食用植物油品质检测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本文分析了食用植物油介电特性机制和介电特性测试原理,综述了目前出现的几种有关食用植物油介电特性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系统以及与食用油介电特性相关的如频率、温度等因素,介绍了基于食用油介电特性研究方法上的其它食品的介电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生产和消费量明显增长,对油的品质检测也越来越受关注。目前,介电特性用于食用植物油品质检测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本文分析了食用植物油介电特性机制和介电特性测试原理,综述了目前出现的几种有关食用植物油介电特性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系统以及与食用油介电特性相关的如频率、温度等因素,介绍了基于食用油介电特性研究方法上的其它食品的介电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左青 《中国油脂》2006,31(7):36-37
水化脱胶基于磷脂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功能。对于不同产地和不同季节的大豆,其磷脂的组成和特性存在差异,如单用水化脱胶,脱胶油含磷量很难达到200 mg/kg以下,即使脱胶油含磷量低于200 mg/kg,但280℃加热试验不合格。通过对目前使用的几种脱胶工艺的比较,我们体会到按离心机分离轻重相差调整油的状态,使分离的胶质不带油或少带油,可提高精炼得率。  相似文献   

9.
植物油在储存过程中氧化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不同等级的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在常温储存条件下的过氧化值、碘值、茴香胺值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Rancimat方法推出的货架期与实际储存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过氧化值与茴香胺值变化趋势相同;碘值变化不明显;在反映油脂氧化程度时过氧化值较茴香胺值和碘值变化更为灵敏;Rancimat方法外推出的货架期与实际储存期相关性很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寻食用植物油加热后的氧化现象与荧光光谱之间的变化规律,采用了分子同步荧光法和LED固定波长激发的发射荧光光谱法,其中同步荧光光谱法的检测条件是激发波长190~800 nm、波长间隔10 nm,LED激发的发射荧光光谱法的检测条件是固定激发波长为425 nm,同时检测了5种食用植物油(一级大豆油、花生调和油、色拉油、芝麻油、棕榈油)不同加热时间下的两种荧光光谱,发现食用植物油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其同步荧光光谱和固定波长激发的荧光光谱都呈规律性变化,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更具明显,加热后的分子同步荧光光谱在430~490 nm波长区域都产生了新的荧光峰,试验表明植物油的荧光分析可作为研究食用植物油加热氧化过程的一种手段,试验证明,通过分析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可以定性分析常用食用植物油的氧化程度,并可以区别出5种食用植物油的种类。  相似文献   

11.
刘其耸 《中国油脂》2020,45(11):109-112
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棕榈油、菜籽油、葵花籽油、亚麻籽油4种植物油在120、150、180 ℃加热氧化时的自由基变化,并对自由基信号强度与过氧化值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温度下加热0~36 h,自由基信号强度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表明氧化程度与自由基加合物的量成正相关;同时,自由基信号强度与过氧化值的相关性较强(P<0.05)。ESR方法可表征植物油的热氧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Peroxide values, TBA numbers and chromatic parameters of edible vegetable oils (olive, sunflower, corn oils) thermally oxidised (75°C, 100°C, 180°C) during 5 days were determined. For calculating chromatic parameters the recommended standard CIE methods and several simplified methods were employed. With olive oil a remarkable change in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ccurred as the temperature and time of heating were increased. Thermal autoxidation, as assessed by peroxide value and TBA number, was only observed at 75°C (Schaal oven test). In none of the three types of vegetable oil was the dominant wavelength modifi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heating process. Luminosity and hue angle showed slight increases in olive and sunflower oils. Colour saturation underwent a remarkable decrease in olive oil. From a comparison and a correlation stud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implified methods could be applied only for certain chromatic parameters and types of vegetable oil. For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diverse chromatic parameters the standard CIE methods should be applied.  相似文献   

1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对4种脂肪酸组成不同的植物油(棕榈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和亚麻籽油)在120、150、180℃加热氧化条件下产生的挥发性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种植物油不同温度加热氧化挥发性产物差异不大,不同脂肪酸组成的植物油挥发性产物有明显差异; 4种植物油共有的加热氧化挥发性产物主要有1-辛烯-3-醇、正辛醇、正己醛、2-庚烯醛、壬醛、反-2-辛烯醛、反-2-壬醛、反-2-癸烯醛、2-十一烯醛、反式-2,4-癸二烯醛、甲酸、正戊酸、己酸、庚酸、辛酸、壬酸;在120℃加热氧化36 h时,棕榈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和亚麻籽油中反式-2,4-癸二烯醛含量分别达到200.64、414.68、579.06、54.72 mg/kg。反式-2,4-癸二烯醛和己酸可作为常见植物油中的特征挥发性物质评价油脂热氧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采用热重(TG)及微商热重(DTG)法研究了6种市售植物油的氧化特性,探究了不同升温速率对TG及DTG曲线的影响,通过DTG曲线确定了不同植物油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起始氧化温度,并利用Ozawa-Flynn-Wall方程及Arrhenius方程对油脂的氧化进行了动力学参数的推导,同时分析了油脂热降解特性与其主要脂肪酸组成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升高,氧化分解的温度随之升高,油脂的起始氧化温度、活化能等参数均可用于表征油脂的氧化稳定性,且植物油的热降解特性与其脂肪酸组成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油脂的起始氧化温度与其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及代表脂肪酸含量成正比,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成反比;油样的活化能及前指数因子同样也与饱和脂肪酸含量成正比且前者相关性显著,而速率常数κ与样品组分相关性与Ton-组分相关性趋势相反。热重分析法采样量少,操作简单快速,精密度高,可为油脂加工及储藏条件的控制、新型抗氧化剂研发等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植物油料的热处理是我国植物油脂制备工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加工环节。在追求安全营养的前提下,适度的植物油料热处理,在降低水分含量、提高出油率的同时,更赋予油脂特征风味、最大限度保留营养素、去除危害物和避免其形成,从而提高油脂的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针对植物油料热处理影响油脂品质的问题,本文综述了植物油料热处理影响油脂氧化稳定性机理的研究进展,同时对植物油料热处理影响油脂氧化稳定性机理尚未研究清楚的困难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对植物食用油脂的适度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对我国植物食用油脂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金枪鱼鱼油的热氧化动力学.通过对DSC曲线的分析表明,金枪鱼鱼油的酰基甘油组成复杂,脂肪酸种类比较多.用Flynn-Wall-Ozawa法和Kissinger法计算金枪鱼鱼油的热氧化反应动力学参数,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动力学参数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无机膜分离技术在油脂脱胶中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毛油需经过复杂的精炼过程来达到所需要的质量要求,相关研究表明,膜分离过程对油脂中的磷脂、色素、游离脂肪酸等组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大大减轻中和、脱色和脱臭的负担.采用无机膜对混合油(25%~30%的毛油和70%~75%的正己烷)进行处理,并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提高分离效果.实验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添加比例为1:25(V/V)时,用孔径为0.05μm和0.01μm的膜管脱胶后,磷脂的脱除率分别达到了93.30%和96.09%.  相似文献   

18.
植物油由于运动黏度较大、凝点高,限制了其在油浸绝缘高电压设备中作为绝缘油的使用。植物油通过酯交换反应,能够大大降低其黏度,提高散热性能。为探究经酯交换得到甲酯的热稳定性,以NaOH为催化剂,棕榈油为原料油,通过酯交换反应(醇油摩尔比9∶1、反应温度65℃、催化剂用量1%、反应时间30 min)制备得到棕榈油甲酯。通过热重分析平台分别在10、20、30、40℃/min升温速率条件下考察棕榈油甲酯与棕榈油热稳定性,并基于等转化率法采用非预置模型FlynnWall-Ozawa计算两者的热解活化能,利用Avrami理论计算热解反应级数。结果表明,棕榈油经酯交换后起始分解温度大大降低,棕榈油和棕榈油甲酯的热解活化能平均值分别为195. 57 kJ/mol和57. 14 kJ/mol,反应级数分别为0. 315~0. 383和1. 402~1. 580。  相似文献   

19.
张容容  刘超  杨驷承  刘婷  刘建芳 《中国油脂》2023,48(8):54-60+95
植物油因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润滑性可作为食用油和工业润滑油。旨在为评价不同使用功能的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提供参考,从食用油和工业润滑油两方面综述了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检测方法,讨论比较检测方法的适用性、优缺点以及植物油在不同行业中氧化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和改善方式的差异。作为食用油,过氧化值、酸值和茴香胺值等理化指标以及氧化诱导时间是常用的评价指标;而对于工业润滑油,酸值、运动黏度和起始氧化温度是常用的评价指标。植物油的使用功能不同,其氧化稳定性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针对指标要求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或者联合应用多个方法,对于最大程度发挥植物油的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