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钢3号高炉1970年10月1日建成投产1988年7月5日停炉大修。一代寿命17年零9个月,总产铁量779.27万吨,中间中修一次,小修两次,实际作业5685天,单位炉容产铁4329.3吨/米~3代。3号高炉容积为1800米~3。炉底为风冷式碳砖,高铝砖综合砌筑,下四层为满铺碳砖,以上九层周边环砌碳砖,中间立砌高铝砖,总厚度5.2米。炉缸全部砌筑碳砖,炉腹砌高铝砖,炉腰托圈以上砌二十三层碳砖,并在Г型冷却壁上又加砌一层。冷却设备从炉底至炉身安装光面冷却壁共十一段,支梁式水箱两层,托圈处横卧扁水箱一层。其结构形式第十一段冷却壁为Г型,五段冷却壁为双层水管。包钢3号高炉开炉投产后,主要冶炼含氟矿,含氟量为1.5~2.5%。1978年以前 相似文献
2.
四号高炉大修破损调查组 《武钢技术》1985,(4)
一、热风炉设计和基建情况四号高炉是武钢唯一的配备四座二通式内燃热风炉的高炉。热风炉采用苏联1513米~3高炉热风炉的标准设计,燃烧室为眼睛型,燃烧器为金属套筒式,助燃风机风量48000米~3/时,风压300毫米水柱。热风炉的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技术特性见表1。对热风炉各部位耐火砖提出的要求见表2。 相似文献
3.
一、概述武钢二高炉有效容积1436立方米。第二代炉役从1965年8月30日开始至1981年8月8日停炉,历时约16年。其间1971年中修28天,更换渣口以上内衬及部分冷却设备;1978年对炉身支梁式水箱以上部分进行了一次喷补;1979年又从镶砖冷却壁上沿开始重新砌砖。一代炉令期间休风封炉次数较多,扣除休风封炉及检修时间,实际作业时间4907天,折合13年零5个多月。一代产铁量为762.78万吨,其中铸造铁162.94万吨,占总产量的21.36%。平均每立方米有效容积产铁5312吨,低于一高炉的6804吨。长期以来,武钢入炉原料(主要是烧结矿和球团矿)强度差,粉末多。特别是二高炉 相似文献
4.
5.
6.
7.
一、概述武钢四号高炉是我国第一座采用炉缸支柱和炉腰托圈的炭砖水冷薄炉底大型高炉,于1970年9月30日建成投产,至1984年7月11日顺利停炉大修,历时5024天(13年9个多月)。其间经过1974年2月、1977年10月和1981年4月三次中修。一代炉龄产铁量为1293.5万吨,单位有效容积产铁量达到5141吨/米~3·代。四号高炉第一代内型剖面见图1。二、停炉前的准备工作停炉前夕,炉况基本顺行,要求停炉前一天(9日)炉温:〔Si〕0.95~1.05%;炉渣碱度0.90~0.95。炉料由烧结矿和海南矿组成,每批加锰矿800公斤。小休风期间(476分钟)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包钢1^#高炉中修停炉时对高炉炉衬和冷却壁严重破损原因及有害元素在炉内纵向分布进行的调查,分析了包钢1513m^3级高炉,当炉腹冷却壁总破损率达到40%以上时,标志高炉进入中晚期工作,≥80%时,高炉一代中修寿命基本结束,另外,根据高炉炉身冷却壁解剖分析结果,对冷却壁破损原因,提出了延长冷壁寿命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武钢3号高炉第三代大修炉体设计,在保持内型不动的前提下,借鉴武钢高炉破损调查的经验,吸取国内外高炉长寿的技术,对炉体结构,内衬砌筑,冷却设备,供排水等进行技术改造,以便宜实现高产,优质,低耗,长寿的目标。高炉经大修投产后,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已达到和满足生产要求,高炉利用系数达1.9以上,入炉焦比450kg左右,生产技术指标使历史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重钢四号高炉热风炉自1987年大修改造投产工作八年多后的破损情况,指出提高耐火砖抗高温性能和改善热风炉操作,是延长热风炉一代寿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酒钢6号高炉炉体破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酒钢6号高炉(450m3)停炉小修时的炉体破损调查进行了总结.重点考察了炉皮变形、冷却壁破损情况,对冷却壁进行金相分析,指出了冷却壁破损及炉皮变形、开裂原因,并提出了相应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简介了首钢1号高炉炉型破损情况,发析了1981年12月至停炉大修期间生产指标和质量低,同的原因,找出了解决此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15.
本钢5号高炉由2000m^3扩容改造为2600m^3,设计采用了薄炉墙结构,铜冷却壁,软水密闭循环,热压小碳砖加陶瓷杯等长寿技术。 相似文献
16.
太钢4号高炉大修炉体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钢4号高炉改造性扩容大修设计时,对高炉炉体系作了较全面的改造;对高炉进行了扩容,对高炉炉体系统设备及冷却系统(包括泵房)、自动控制及检测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更新,采用了先进、适用、可靠、成熟的技术和设备。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