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上海市某自来水厂滤后水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氯胺消毒过程中氮源种类、氯氮比、pH值、反应时间、温度、G值和氯投加速率等因素对一氯胺浓度及消毒副产物(DBPs)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源种类、Cl2/N质量比和p H值为主要影响因素,其他为次要影响因素。与氯化铵、碳酸铵、醋酸铵和氨水这4种氮源相比,以硫酸铵为氮源可生成较高浓度的一氯胺;当pH值由6.0增大到9.0时,一氯胺浓度(以Cl2计)由2.611 mg/L升高至4.256 mg/L;随着Cl2/N质量比由2∶1逐渐增至8∶1,一氯胺浓度先升后降,并在5∶1时达到最大值3.831 mg/L。DBPs浓度随Cl2/N质量比、反应时间、温度和氯投加速率的增加而升高,随G值的增大而降低;而随着pH值由6.0增加到9.0,DBPs浓度先降低后略有增加。自来水厂氯胺消毒工艺中一氯胺生成的最佳工艺条件如下:以硫酸铵为氮源,Cl2/N质量比为(4∶1)~(5∶1),pH值为中性或碱性,反应时间为2 h,温度为25℃左右,G值为300 s-1,混匀慢速加氯。  相似文献   

2.
针对杭州市自来水中亚硝酸盐指标偏高的问题,分析了氯胺消毒工艺特点及相关的生物转化作用、生产管理等因素对水质中亚硝酸盐指标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3.
液氯作为水厂最常用的消毒剂,消毒副产物等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本文对不同的氯消毒方式对管网水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尤其是不同的加氯消毒方式对管网水消毒副产物和生物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各种氯消毒方式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5.
高锰酸钾强化氯胺消毒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细菌及总大肠菌群作为检测指标,采用人工配水考察了氯胺、高锰酸钾单独消毒和二者联用灭活水中指示微生物的效果以及联用消毒时的三卤甲烷生成规律。结果表明,高锰酸钾与氯胺联用对指示微生物的灭活效果好于这两种消毒剂单独使用时的效果,且两者在降低细菌总数及总大肠菌群方面存在协同作用;在通常的高锰酸钾投量范围内( <2mg/L),高锰酸钾与氯胺联用可以进一步降低三卤甲烷的生成量,使处理出水的化学安全性和微生物安全性均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6.
氯胺消毒给水管网中的硝化作用及其控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了氯胺消毒管网中的硝化作用及其控制方法。研究表明,在采用氯胺消毒的给水管网中,存在着硝化反应发生的可能性。硝化作用会造成出水亚硝酸盐含量升高、消毒剂含量降低、异养菌繁殖等危害,水中的氨氮是引起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国外对氯胺消毒管网中硝化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硝化作用与水质的相互影响方面,但对硝化作用成因的研究还不系统,部分研究的结论还属于推断性结论。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给水管网中已经出现硝化现象,但还没有对氯胺消毒产生的硝化作用进行系统研究,指出在我国开展给水管网中硝化作用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以东江为原水,对比研究了液氯与氯胺消毒效果以及7种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并进行了N-二甲基亚硝胺(NDMA)生成潜能研究。结果表明,用氯胺消毒,保证CT值不小于1(mg/L·h),出水的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测定结果为未检出;氯胺消毒可大大降低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东江原水的NDMA生成潜能丰水期比枯水期高,但均远小于《饮用水水质准则》中规定的限值。  相似文献   

8.
以某市第二水源工程供水管网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余氯和茵落总数,考察了氨、氯质量比和出厂水余氯浓度对长距离给水管网氯胺消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氨、氯质量比为1:4.5时,通过适当提高出厂水余氯浓度,可以有效改善长距离输水管网中的水质,避免增加中途加氯设备,以及便于水厂管理。  相似文献   

9.
消毒是保证污水再生利用水质安全的必要措施,氯消毒是最常用的消毒方法。在氯消毒过程中,污水中的含氮有机物与氯反应会生成有毒有害的有机氯胺。国外很早就开始了对有机氯胺的研究,而国内对有机氯胺的关注较少。有机氯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自然水体中长时间稳定存在,部分有机氯胺在脱氯时不易被亚硫酸钠脱除。有机氯胺一般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而且一些有机氯胺也是致癌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质,对水中的生物以及人体健康会产生毒害作用。消毒过程中有机氯胺的生成不仅会降低消毒效果,而且也会影响水体中余氯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自由氯、氯胺和顺序氯化对饮用水消毒效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自由氯、氯胺和顺序氯化三种消毒方式对大肠埃希氏菌和粪肠球菌的灭活效果.结果表明,自由氯浓度越高,对细菌的灭活速率和最终灭活率越大;氯胺浓度越高,对细菌的灭活速率和最终灭活率越大;顺序氯化消毒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自由氯或氯胺时的消毒效果.同时,还探讨了pH和温度对三种消毒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小试试验,对比研究利用氯化和氯胺消毒对生成消毒副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次氯酸钠投加量的增加,氯胺消毒和氯化消毒产生的三卤甲烷均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氯胺消毒产生的三卤甲烷明显比氯化消毒低,可降低76.58%;受限于前体物,氯化消毒产生的三氯乙醛随次氯酸钠投加量增加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氯胺消毒则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氯胺消毒产生的三氯乙醛明显低于氯化消毒,可降低83.41%。  相似文献   

13.
张格维  魏琪 《供水技术》2015,9(2):17-19,31
通过模拟水厂消毒工艺,比较了氯气与氯胺两种消毒方式的消毒效果及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THMs)生产量。结果表明,氯胺消毒能有效灭活水中的细菌和致病微生物,氯胺消毒较氯气产生THMs等致癌致突变的化合物明显降低;氯胺的稳定性好,在管网水中持续时间长,可以有效控制管网中的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和生物膜的形成,杀菌持久性强,可以更好地满足管网余氯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预氯胺化控制消毒副产物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把氯胺作为一种预氧化剂,研究了预氯胺化工艺中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及变化规律.经研究发现,原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氨氮可以有效地降低总三卤甲烷(TTHMs)的生成.TTHMs随着氯胺量的增加而略有增加;预氯胺化反应48 h后TTHMs不再明显增加;随着pH值的升高,TTHMs(主要是溴代三卤甲烷)明显减少;随着氯氮比的增加,溴代三卤甲烷生成量明显升高,经分析认为可能是pH值和氯氮比对溴离子(Br-)与氯胺的卤代反应影响较为复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分别测定含氯水样中的各种氯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DPD(N,N-二乙基对苯二胺)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快速分析制水工艺过程中各种氯胺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线性范围广(0~2mg/L),精密度和准确度高,检测限为0.01mg/L,分析快捷、简便,适用于现场测定制水工艺过程中各种形态的氯胺,对控制余氯和折点加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上海临江水厂紫外/氯胺组合消毒供水系统,研究了紫外关闭前后,紫外/氯胺组合消毒和单氯胺消毒对供水系统中微生物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氯胺组合消毒对出厂水微生物的消毒效率比氯胺消毒更高。目前工艺条件下,组合消毒可做到对可培养细菌的100%灭活,单氯胺消毒只能达到97.71%~99.98%。单氯胺消毒下,管网异养菌平板计数均值相对紫外/氯胺组合消毒增加128.78%,二次供水异养菌平板计数均值相对增加8.94%,紫外/氯胺组合消毒相对单氯胺消毒可改善管网微生物生长水平,但不能改变管网微生物生长变化规律。二次供水的微生物水平仍明显高于供水管网。二次供水模式中,直供水模式的水质相对最好,水池+水箱供水模式的水质相对最差。相同供水模式下,组合消毒比单氯胺消毒对二次供水微生物的控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氯胺消毒过程中碘代三卤甲烷生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碘代消毒副产物的"三致"特性远高于氯代和溴代消毒副产物,是近年来饮用水领域颇受关注的一类新兴消毒副产物。以微污染原水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其在氯胺消毒条件下碘代三卤甲烷类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原水中存在一定浓度碘离子的条件下,采用氯胺消毒可产生较高浓度的碘代三卤甲烷类消毒副产物,其中以三碘甲烷为主;碘代三卤甲烷的生成总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碘代三卤甲烷的生成量和组成受氯胺投加量的影响较大,在氯胺投加量较低的情况下主要生成三碘甲烷和一溴二碘甲烷,在氯胺投加量较高的情况下生成一氯二碘甲烷、二氯一碘甲烷、一溴二碘甲烷和三碘甲烷四种碘代三卤甲烷;碘代三卤甲烷的生成总量以及三碘甲烷在总碘代三卤甲烷中的比例随着碘离子浓度的增加而提高;总体上,氯胺化过程中碘代三卤甲烷的生成总量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19.
20.
以天津市某自来水厂的滤后水为研究对象,采用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工艺对其进行消毒处理。运用化学分析和生物学试验的方法,考察了经不同投量的组合消毒后消毒剂残余量的变化,以及联合工艺的消毒效果和持续消毒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经不同投量组合的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后,出水中的细菌总数及总大肠菌群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氯胺投量对总余氯和二氧化氯残余量的影响显著,而二氧化氯的投加量对其残余量的影响不大。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工艺在低投量组合下就能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且持续消毒能力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