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t;正&;gt; 由上海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主持的上海市“七五”攻关项目《高等级道路技术关键研究》之2—2分课题“聚合物土工材料处理软基技术”,于1990年3月27日在上海通过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2.
地表覆盖层使土体表面蒸发效应受阻,引起水分在不透气的覆盖层下集聚,导致覆盖层下土体含水率升高的现象被称为“锅盖效应”。“锅盖效应”能够导致覆盖层下含水率升高,进而引起一系列的工程病害。目前对“锅盖效应”的研究手段主要是案例分析、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几乎未见报道。文章介绍在北京新机场试验基地进行的“锅盖效应”一维现场试验。试验采集了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各个测点每日的体积含水率和温度数据。试验数据表明,无隔断条件下的试验土体中出现“锅盖效应”,验证“锅盖效应”是由土体中的水汽迁移所导致;对比有隔断和无隔断试验土体体积含水率的变化,认为隔断层能够有效的抑制“锅盖效应”。  相似文献   

3.
结合“滇西红层”的工程地质特点,对公路桥梁桩基在不同的施工技术条件下承载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影响云南高原山区“滇西红层”桩基承载特性的相关因素;通过对桩侧压浆硬化桩侧土体和注水软化桩侧土体后的承载力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压浆明显提高了桩承载力,注水则降低了桩承载力。研究成果为“滇西红层”区域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铁天安门西站“暗挖逆筑法”施工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北京地铁天安门西站工程采用的“暗挖逆筑法”施工技术 ,分析了施工中实测的地表沉降、围岩压力和支护结构内力。“暗挖逆筑法”在暗挖条件下进行逆筑施工 ,有机地结合了“逆筑法”和“浅埋暗挖法” ,具有经济、安全、施工速度快等特点 ,能较好地适用城市繁华地区大型地下工程的施工。  相似文献   

5.
压实“干”粉煤灰的动力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一、前言 将火电厂的出灰系统由传统的“湿法”改为“干法”(即由水力冲填法改为碾压法),其突出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大大提高粉煤灰坝的抗地震稳定性。本文报导了压实粉煤灰动力特性的试验结果,通过与水灰特性对比,证实了在地震区采用“干法”贮灰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lt;正&;gt; 中国力学学会岩上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学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商定1988年11月底在广东珠海召开“第三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和解析方法讨论会”。主要内容是:①本构模型理论及验证;②数值新方法;③岩土工程实例计算;④静、动桩分析;⑤反分析及反问题;⑥耦合分析;⑦微机应用;⑧解析与半解析方法;⑨计算机辅助设计(CAO系统);⑩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  相似文献   

7.
通过国内外乡土建筑研究的基本动态分析,以问题为导向,指出乡土建筑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时空连续统”视野下,从“know-what”到“know-how” 和“know-why”,发现乡土建筑的“建造智慧”、“导存”和“基因”,并使之成为地区建筑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凡 《岩土工程学报》1996,18(5):105-106
对“应力波反射拍信号的检测及其工程应用”一文的讨论陈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北京,100013)近读《岩土工程学报》1995年第3期上一文“应力波反射拍信号的检测及其工程应用”(以下简称“拍文”),颇感新颖。作者首次将“拍”的概念引入桩的动测分...  相似文献   

9.
古典文献中,将房子的西北角称作“屋漏”。“屋漏”究竟是什么意思一直存在诸多的解释。本文通过对汉代以前文献中出现的“屋漏”一词进行梳理考释,并结合考古资料中相应位置功能布置进行整理和综合分析后,认为“屋漏”是早期房屋室内用于便秽的区间。  相似文献   

10.
“全长粘结式预应力锚索加固基坑仿真试验研究”一文刊登于贵刊2006年第1期(以下简称“原文”)。原文采用数值仿真试验方法,对全长粘结式预应力锚索加固基坑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部分值得商榷:(1)原文两次提及论文的研究成果与已有研究成果的对比,并表明原文的计算结果较为可靠。但是原文在其计算结果部分却未见所提及的计算结果比较分析,何来得出结论认为原文的计算结果较为可靠。故笔者认为原文作者在文中未经结果的详细对比分析就得出结论显得有些牵强。(2)原文在2.1节“模型特点、边界条件及模拟方法”部分采用壳单元模拟垫敦。实际工程中预应力锚索垫敦力学特性应为三维各向同性弹性体,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  相似文献   

11.
对“水泥加固土硬化机理初探”一文的讨论谭罗荣(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430071)“水泥加固土硬化机理初探”(发表于本刊1994年第1期,以下简称“原文”)一文探讨了水泥加固土的硬化机理,取得了一些令人信服的试验数据,并详细分析了试验结果,无...  相似文献   

12.
张旷成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12):2172-2173
本人怀着很高的兴致较详细地阅读了“水下土石混合体的原位大型水平推剪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第7期)一文。岩土工程中的各种计算固然重要,但其中的计算参数合理选取则更为重要,尤其是“土石混合体”强度的原位实测资料见之甚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作者们花了很大精力、物力作了这方面的原位试验工作,所得资料是非常宝贵的,值得敬佩。但文中有些问题未交待清楚,且有些数据明显有矛盾或错误,现提出来,请原文作者释疑和解答。(1)关于试验点的“土石混合体”是属于何种地质成因?文中只笼统地提出“土石混合体在金沙江流域也有着广泛分布,其成因主要有坡积和冰积等[7]”,本试验点属于哪一种?(2)本试验的“  相似文献   

13.
徐文杰  胡瑞林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12):2173-2174
首先感谢张旷成教授对“水下土石混合体的原位大型水平推剪试验研究”一文(以下简称原文)的讨论。下面按问题的顺序进行答复:(1)土石混合体形成是各种内外动力相互作用的共同产物,自然界中现存的土石混合体边坡很难为一种成因的。坡积和冰水堆积是金沙江流域分布的土石混合体的主要成因类型。对于试验点的土石混合体的成因主要为崩坡积。对于不同成因的土石混合体,其内部结构及组成会有很大的差异,从而会影响着其相应的物理力学性质。澄清试验点土石混合体的成因类型是必要的,笔者同意张教授的建议。(2)土石混合体为一种极其不均匀的地质体,笔者认为不能将其归类于“岩体”或“土体”。笔者认为,土石混合体内部的“土”或“石”只能  相似文献   

14.
多裂纹相互作用是断裂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针对单轴拉伸下的三维多内裂纹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基于3D-ILC技术,在完整立方体试件中生成三维双平行内裂纹,对不同错距d开展单轴拉伸试验,分析了断裂过程、应力云纹、起裂与破坏荷载及断口特征,基于M积分和MTS准则开展裂纹扩展路径及相互作用模拟。结果表明:①内裂纹错距为2 mm时相互“吸引”,错距为6与10 mm先相互“吸引”后“排斥”;②三维双内裂纹单轴拉伸下具有“合并分界”、“漏斗状”特征等断裂形态,其中裂纹中心侧发生I-II型复合断裂,外侧发生纯I型断裂;③初始应力云纹在预制裂纹尖端呈现“花瓣状”,裂纹相互“吸引”过程中应力云纹在中心侧裂纹尖端呈现“括弧状”;④试样强度与裂纹间错距成正比,错距为2,6,10 mm抗拉强度相对完整试样下降百分比分别为63.39%,50.79%,41.09%。起裂荷载与最终破坏荷载的比值分别为12.92%,15.16%,13.57%;⑤基于M积分,得出内裂纹I、II型应力强度因子分布规律,基于MTS裂纹扩展判据,实现三维双内纹的相互作用扩展全过程数值模拟,与试验一致。研究结果为三维双平行内裂纹相互作用研究提供试验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关于“原状取土还是原位测试”一文的讨论邹越强(合肥工业大学土木系,230009)图1《岩土工程学报》1996年第5期“原状取土还是原位测试”(以下简称“原文”)一文提出的某些论点,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可在e-lgp坐标上考虑一下室内试验(得到室内...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小应变”方法提供桩承载力仍处于“摸索-研究”阶段,大胆应用于工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现对“小应变”方法中涉及桩静载荷试验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一、静载荷试验第一阶段的Ks值不能确定桩的承载力 Ks值不是定值,其与地层结构、土的性质、桩身刚度、桩径、桩长及试验方法(包括停歇时间)等因素有关,它是在不同位移条件下,各土层的摩擦力和桩端土承载力的发挥程度和条件的综合反映。同一根桩在桩顶沉降很小时,使不同的发挥程度和条件的差别缩小了,  相似文献   

17.
坡间路基挡土墙是所有挡土墙结构形式中建设难度最大且最易失稳的结构形式。结合栖莱高速公路K59+470~K59+630半填半挖段路基建设问题,提出坡间挡土墙“双锚”建造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对“双锚”方案的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和优化,并对典型剖面的“双锚”方案建造效果进行整体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案在路面静载和动载作用下均可保持稳定,满足相关规范要求,达到工程预期效果。方案实施后监测结果表明:挡土墙处于稳定状态,表明该技术对于坡间挡土墙建设具有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正逐步显现出“动态化”、“生命化”,建筑状态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呈现出奇点建筑的特征。当科学进步到人机合一的状态时,人类必然会经历奇点时刻。本文通过对“奇点建筑”概念的阐述,探讨建筑未来发展的可能趋势。  相似文献   

19.
对“碎石类土盐渍化评价初探”讨论的答复高树森师永坤(新疆石油局勘察设计研究院,克拉玛依,834000)“碎石类土盐渍化评价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发表后,徐攸在先生撰写了“也谈碎石类土的盐渍化评价---与高树森等同志商榷”一文(简称“徐文”)...  相似文献   

20.
(1)关于扩散系数的定义当前国际岩土工程界普遍采用的“扩散系数”是不包含阻滞因子Rd的[1]。但如何获得不包含阻滞因子Rd的“扩散系数”一直是个难题。文献[2]第476页已讲明,只有在满足吸附反应是可逆的,并适合探讨文中公式(1)、(2)的条件下,才能将“表观扩散系数”和“扩散系数”区分开。疏浚土中有机质含有络合基,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后,以离子吸附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中性条件下产生沉淀,即在中性条件下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包含阻滞因子Rd项的“表观扩散系数”具有合理性。原文旨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利用疏浚土中有机质的强吸附性能,研究粉质粘土掺入疏浚土后环境土工特性的提高,“表观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