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模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对轨道交通最优站间距的研究都是以乘客出行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以轨道线路系统总成本(其中含乘客出行时间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的站间距优化模型,并考虑用轨道乘客流量随站间距的概率分布来建立模型,最后结合西安地铁一号线,采用VF程序模拟搜索方法求解最优站间距,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站间距取1 00...  相似文献   

2.
在乘客需求沿公交线路离散分布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动态公交站距优化模型和计算方法.在公交线路沿线的每个交叉口及路段上的大型客流发生、吸引点处设置备选站点;根据地理信息系统的土地利用、开发强度等空间信息,将现有站点调查的上下乘客需求量或预测的线路OD客流量,分配到公交线路服务区域的各个需求段;以与站距有关的乘客步行到站时间价值、车内乘客运行时间价值和公交车辆运行时间价值之和最小为目标函数,用动态规划方法,在备选站点集中选取子集站点,使其满足目标函数.以苏州市区现有的一条公交线路为例,应用该方法对沿线各站点的间距进行优化,实践证明该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基于有效路径的双目标模型来解决接运线路设计问题。首先,运用复杂网络介数概念,在考虑城市拥堵的基础上定义有效路径作为接运线路设计的基础;以乘客出行时耗最小和运输效率最大为目标,同时考虑线路长度、非直线系数、线路运能等约束设计接运线路模型;借鉴"逐条布设,优化成网"思想,设计模型的具体求解步骤;最后,以长春市轻轨4号线作为接运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交通拥堵的情况下,该模型所设计的接运线路更能体现居民出行路径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4.
根据大型活动客流特点,结合城市规模确定线路研究范围;在确定不同站点服务半径的基础上,采用几何划分的方法,确定了站点服务区域;根据站点客流与其服务面积相关的原则,建立了交通小区公交客流分配模型;依据站点与线路的关联属性,考虑换乘与背景客流量,建立了线路客流预测模型;最后,以北京奥运篮球馆晚间散场公交客流分配为例,对线路客流进行了分配,与实际客流进行了对比,最小误差达到3%,基本可以满足公交调度与运营要求.  相似文献   

5.
轨道与常规公交局域换乘网络站点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常规公交所构成的局域换乘网络的运行效率,首先借鉴space P法对所研究的局域网络进行拓扑描述,确定了合理的换乘网络规模;然后以乘客费用最小为目标,同时考虑站点容量、站间距等约束条件建立优化模型,采用复杂网络社团结构理论构造模型求解算法。最后将模型应用于长春市轨道交通3号线某站点及周边常规公交组成的局域换乘网络。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局域网络总换乘时间可缩短16%,在考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系统总费用降低了6?16%,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公交车到站时间预测的动态滞站调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个动态滞站调度策略.该策略通过一个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和Kalman滤波的公交车辆到站时间预测模型来判断需要滯站的车辆,建立了一个以用户总费用最低为目标的数学模型来确定车辆在站点最优的滞留时间,并通过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以Paramics仿真数据对该动态滞站策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滞站策略或无控制策略,动态滞站策略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根据滑坡推力分布特点,提出了不等桩间距布设原则。结合抗滑桩桩间距模型的研究、截面尺寸优化研究和锚固比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满足安全系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造价最小化的优化目标的前提下,建立了考虑桩截面宽度、截面高度、桩间距和锚固比各参数的优化求解模型,采用黄金分割优化算法和计算机编程,为抗滑桩设计提供了一个综合优化研究方案。结合三峡库区工程实例应用,表明该综合优化方案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从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的角度出发,研究城市居民出行距离分布变化对高密度轨道线网影响下的长距离穿越式公交线路竞争力的影响. 分析城市居民出行距离的变化趋势,提出公交站点选择概率的计算方法,建立基于Logit-SUE的公共交通网络客流分配模型,研究区域内居民平均出行距离和居住分散性系数对长距离穿越式公交线路竞争力及各站点选择概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城市扩张趋势下,居民平均出行距离存在逐渐增大的趋势,轨道交通方式的优势逐渐突显,长距离穿越式公交线路竞争力逐渐减弱;公交线路各站点选择概率逐渐减小,且线路中心区站点对平均出行距离的灵敏性相对线路边缘区站点较低.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居住分散性系数存在逐渐减小的趋势,分散性系数越小,居民居住地分布越集中,长距离穿越式公交线路的选择概率越小,竞争力越弱. 随着乘客居住地分布由“小而分散”向“大而集中”转变,长距离穿越式公交线路各站点选择概率存在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在不同的交通运行状态下事件检测器布设间距的问题,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考虑交通运行状态与交通流模型的适用性,结合道路实测数据,得到分阶段的流量-占有率函数模型;应用标定的流量-占有率,结合交通波传播模型与交通事件检测原理,通过仿真的方法确定事件发生后道路占有率,分别确定道路处于高占有率和低占有率运行状态下,交通事件检测器的布设间距.检测器响应时间为1 min,在低占有率状态下检测器布设间距为1.0km,在高占有率状态下间距宜为0.5km.  相似文献   

10.
可达性是评价交通基础设施效率的重要指标,准确测算轨道站点可达性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站点服务设施和接驳环境.从城市轨道站点可达性的定义出发,建立轨道站点接驳方式选择的多项logit模型,并确定各类型站点对不同接驳方式的辐射范围.考虑轨道站点周边的建成环境和出行成本,建立基于辐射范围的轨道站点可达性模型.以中国西安市为例,计算轨道站点步行、自行车和公交接驳的可达性以及站点可达性.结果表明,轨道站点可达性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中心位置到外围“圈层”式递减的形态.换乘站各接驳方式的可达性值均处于较高水平,始末站处于较低水平.中间站根据位置的不同,可达性存在差异,越接近始末站可达性越低,越接近换乘站和市中心可达性越高.  相似文献   

11.
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选址的合理性,避免建成后分担率低的情况,建立基于既定线路和候选车站的双层选址模型.上层模型以客流量最大为目标,且在对候选车站进行客流量预测时,建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下层模型考虑经济属性,将乘客出行成本和运营方成本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成本,以单位乘客综合交通成本最小为目标.通过对比多个启发式算法,确定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求解流程.以哈尔滨地铁1号线为例,运用所建立模型对该线路的车站进行重新选址.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所得到的车站选址方案其各车站每日上车乘客量之和为191 553人,较现有的177 010人,增长了14 543人,增长比例为8.2%;而新选址方案的牵引能耗成本为每日15 972元,较现有车站的17 501元,减少了1 529元,减少比例为8.7%。所建立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双层选址模型能同时保证选址结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轨道交通线网服务范围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确定轨道站点的吸引范围对于进行客流需求预测、合理规划轨道线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出行者个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出行者个人属性、出行特性以及交通服务水平对于轨道站点选择的影响确定轨道站点选择效用,根据出行者综合出行效用最大化的理论建立轨道站点选择行为非集计模型.根据站点效用计算结果,结合雷厉公式,给出站点的吸引力以及距离站点一定距离的地点的吸引力强度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轨道站点吸引范围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3.
随着轨道交通线网的大规模建设,轨道交通站点急剧增多,站点换乘成为影响公共交通出行的关键因素.目前,在轨道站点与其“两端”的交通方式衔接过程中,存在换乘设施不足、换乘时间长、无秩序、不方便等状况.因此分析轨道站点周边换乘交通组织特征,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促进出行方式调整的重要一环.采用SAS对北京市核心区内一般站点的换乘现状属性进行分类,然后结合现场调研对每类站点再分级,归纳出每级站点的换乘交通组织特征.最后得到站点不同类型特征,并用于挑选深入研究的典型站点,旨在为轨道交通一般站点周边换乘设施规划、布局、换乘交通组织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微观仿真技术是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组织优化的有力手段.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行人仿真模型及软件的发展历程和优缺点,选取Legion软件作为仿真平台,以北京地铁呼家楼站作为实例,对客流组织进行仿真研究.针对现阶段车站客流需求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建立仿真模型,利用平均客流密度和设施服务水平等指标对方案进行评价,归纳得出适用于一般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组织的经验,最后指出基于仿真手段进行车站客流组织优化及评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天然气汽车加气站优化布点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大力推广使用压缩天然气汽车 (简称CNG汽车 ) ,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城市CNG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的形式下 ,加气站的布局规划问题已显现出来。文章作者通过对城市CNG汽车加气站服务网络的分析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 ,从供需平衡 ,城市交通利用及安全、经济角度 ,综合探讨了其优化布局选址方法 ,并建立起城市加气站规模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轨道交通中,考虑乘客和运营商两方面的利益,以车站等候人数最少和运营商经济效益最高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发车间隔优化模型。基于模糊目标规划,利用lingo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在实际生活中,基于客流聚集特征和线路运营之间的协调关系,建立的城市轨道列车发车间隔优化模型,在安全运营列车的条件下对于提高线路运营效率、减小交通压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线路的最优布设方案,兼顾乘客和公交运营企业的利益,提出了一种启发式算法。算法以乘客延误最小化和公交线路行驶时间最短为基础,给出了接运公交线路的具体生成示例。以北京地铁5号线宋家庄站和刘家窑站的接运公交线路布设方案为例进行分析,将生成方案与遗传算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启发式算法比遗传算法更加...  相似文献   

18.
运用公交导向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模式指导轨道交通周边土地开发一直是学者和政府关心的问题,为了将TOD模式落实到实际土地利用规划,从TOD的基本理念出发,以TOD3项核心原则为基础,建立了以提升轨道交通系统运量、保证区域生活环境品质和均衡土地利用为目标,以轨道交通站点地区不同类型土地的容积率为决策变量的多目标决策模型,设计了模型的实用求解方法,以协助规划者进行各类土地的容积率设计。以上海徐家汇轨道交通枢纽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