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某城镇污水处理厂采用改良A2/O工艺+高效沉淀池工艺去除污水中总磷,本文就高效沉淀池工艺控制对除磷效果的影响展开分析,筛选影响该工艺除磷效果的因素。基于污水厂运行现状,通过调控除磷剂聚合氯化铝(PAC)、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回流比及混合强度等运行条件。结果表明:高效沉淀池工艺控制条件中PAC投加量、污泥回流比是影响除磷效果的关键因素,混合强度、PAM投加量对除磷效果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处理熄焦废水的新型沉淀池。其特点是高径比大,占地面积小,表面负荷高,污泥悬浮层厚。利用污泥回流原理,实现以泥代药,充分发挥药剂的混凝作用,减少加药量,稳定处理过程,提高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枣庄市污水处理厂高效混凝沉淀池的工艺流程、设计参数,重点分析了进水量、凝聚和絮凝搅拌强度、药剂投加点和投加量、絮凝区污泥浓度和污泥回流量、污泥停留时间和污泥位等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建议应控制进水量均匀稳定,凝聚搅拌强度控制在80~120 r/min,絮凝搅拌强度控制在15~20 r/min,PAM投加量为0.6 mg/L,除磷时Fe Cl3与磷的物质的量比为1.4,絮凝反应区污泥质量浓度控制在120~180 mg/L,沉淀区污泥位控制在1.0~1.8 m。  相似文献   

4.
典型的高效混凝与沉淀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提高,典型高效混凝沉淀工艺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该文着重对利用该工艺研发出来的、具有典型特点的三种国外典型沉淀池的工艺流程及技术特点进行了说明,并针对已有给水处理工艺需要进行提标改造的现状,提出了将典型高效混凝沉淀工艺应用到已有常规工艺升级改造的初步方案,为今后我国常规水处理工艺的升级改造,达到新版饮用水国标提供了技术和工艺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高效沉淀池的工艺设计与应用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  李涛  王文 《净水技术》2012,31(2):84-87
该文阐述了高效沉淀池的工艺原理和特点,介绍了工艺使用条件,展望了该工艺的应用前景;并通过对某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部分高效沉淀池的工艺设计,列举了详细的设计参数、运行效能,为设计研究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程磊  张玉生 《山东化工》2021,(9):243-244
为了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水环境,以达到深度污水处理和排放标准,引入了高效沉淀池技术.对高效沉淀池的基本原理和优点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实例对高效沉淀池技术在污水处理的应用方面进行了分析,对高效沉淀池的一些改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沈阳北部污水厂二级出水达到回用水质,在中试条件下采用污泥回流高效絮凝工艺对其进行深度处理。实验中优化了高效絮凝工艺中的反应强度(G值)、污泥回流比、混凝剂和助凝剂的投药量等工艺运行参数;并考察各种运行条件下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污泥回流高效絮凝工艺处理沈阳北部污水厂二级出水效果良好,出水COD≤30 mg/L、浊度≤0.9 NTU、色度≤29度、ρ(TP)≤1 mg/L、ρ(NH3-N)≤10 mg/L,均达到了回用标准。中试条件下的最佳运行参数:污泥回流量在低温低浊工况下为40 L/h,在常温常浊工况下为30 L/h;G值为18.9 s-1;PAC投加量30 mg/L;助凝剂阳离子PAM RT 2300投加量0.45 mg/L。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为了加强对重点流域环境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水质需升级到一级A标准。石洞口污水处理厂采用UNITANK工艺运行过程中除磷效果不稳定、污泥性状不佳导致单独生物除磷难以达到一级A排放要求。高效沉淀池作为辅助除磷手段,在污水处理厂强化除磷方面的应用值得探究,文中对高效沉淀池除磷效果、药剂投加控制、污泥回流与排放管理等实际应用进行分析,确定最佳控制范围,可有效改善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9.
吴江水厂絮凝沉淀工艺在设计中选用快速机械混合、相对折板絮凝和平流沉淀池的工艺型式,采用了先进的混合搅拌机、不锈钢折板、泵吸虹吸式排泥机以及絮凝池排泥阀等新材料、新设备,在此基础上充分吸取相近工程的经验和教训,如传统的折板絮凝池对水量的适应性差、吸泥机刮板间易出现盲区、沉淀池流态易受干扰以及多种因素影响出水水质等等,通过优化池体构造、准确选用设计参数等一系列措施,从而在保证出水水质前提下,降低了施工难度、方便了操作管理,达到了预期的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10.
高效澄清池在黄浦江原水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晓如  周雅珍  黄竹君 《净水技术》2002,21(2):14-16,36
高效澄清池作为一种新型的处理工艺 ,将混凝与斜板沉淀、污泥回流、排泥浓缩等多种技术相结合 ,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混凝沉淀模式。文章介绍了该澄清池处理黄浦江上游原水的中间性试验 ,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其运行特点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某污水厂一期工程处理能力及出水水质均不能满足需求,且该厂位于人口密集区,用地面积紧张.改扩建工程采用地下式建设型,避免对周边居民产生不利影响.根据对实际进水水质分析,通过对两级生物滤池工艺和MBR工艺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确定采用两级生物滤池工艺.为减少厌氧除磷对生物脱氮的影响,并减少滤池的堵塞风险,在生化池前采...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高效沉淀池—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对炼油污水场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设计处理规模为350 m3/h,浊度、悬浮物、COD、氨氮、总磷的总去除率分别达到91.03%、97.24%、45.04%、38.27%、90.43%,出水达到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广西某污水处理厂设计能力为5×104 m3/d,采用10格MSBR+高效沉淀池处理工艺,出水作为环境综合整治后河道的生态补水。通过对处理水量达设计规模后的运行工况变化较大情况下的运行效果总结分析,并对超负荷运行、污泥浓度控制、出水带泥等问题提出了调控建议;实际运行数据表明,该组合工艺出水NH3-N、TN、TP、SS平均消减效率分别达到99.6%、76%、97%、98.9%,主要指标甚至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标准,具有污水处理效果稳定,耐冲击负荷强等特点,在南方丰水、雨污合流城市高排放标准污水处理方面有着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俊杰 《水处理技术》2022,(11):139-143
荔浦市某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3×104m3/d,原污水处理采用CAST工艺,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现需进行提标改造,将出水水质提升至一级A标准。提标改造工艺采用磁混凝沉淀池,与传统深度处理工艺相比,磁混凝沉淀池可大幅度减小占地面积并降低工程投资。实际运行数据表明,通过提标改造后,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显著优于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16.
张双  杨仁凯  陈贵生  张华 《净水技术》2020,39(2):26-31,49
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国家要求重点流域内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一级A标准(GB 18918-2002),常规的二级处理工艺难以实现稳定达标,需采用深度处理工艺进行提标改造,而TP和SS是制约整体达标排放的主要因素。采用"高效沉淀池+滤布滤池"组合工艺在某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运行稳定,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到排放标准,其中出水TP和SS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25、5.38 mg/L,TP削减量提高17.5 t/a,SS削减量提高157.7 t/a,环境效益明显。同时,分析了各工艺段对TP、SS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高效沉淀池对TP、SS的去除率分别为55.36%、35.92%,滤布滤池对TP、SS的去除率分别为19.64%、12.62%。  相似文献   

17.
《清洗世界》2021,37(5)
本文介绍了高效沉淀池的工艺流程及技术特点,在常规混凝沉淀工艺中投加微砂、重介质等,增加混凝絮体结构重量,加快絮体的沉降速度,去除生化二沉池出水中含有的TP、SS。结合工程应用实例,表明该工艺运行稳定可靠,出水各项指标满足处理标准,运行成本较低,适合于城市污水厂提标改造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旺隆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中,一级处理采用混合、絮凝、沉淀池工艺。设计采用机械混合、网格反应和周进周出矩形沉淀池的优化和改良方案,能够明显改善对悬浮物及胶体有机物的处理效果,减少后续构筑物的处理负荷和处理费用。  相似文献   

19.
杭州市高新区(滨江)自来水厂工程,工程规模为15×10~4m~3/d,并为今后发展预留15×10~4m~3/d规模。笔者对滨江自来水厂的系统方案进行比较,并对主要工程设计和优化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20.
张菊萍  王洺锴  张旭 《广东化工》2022,(22):135-137+144
污水厂深度处理采用高效沉淀池+连续流砂滤池处理的组合工艺,可使尾水水质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0918-2002)一级B标准提升至一级A标准及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较严值。运行结果表明:该深度处理工艺效果良好、运行稳定。本文主要介绍了设计思路、设计参数、运行效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