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陶果  曾琪  徐友辉  陈自然 《广州化工》2013,(14):9-10,32
介绍了乳液聚合制备法、无皂乳液聚合制备法、悬浮聚合制备法、分散聚合制备法和种子聚合制备法等高分子微球的主要制备方法的特点,并对其在制备聚合物微粒子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2.
单体聚合制备高吸水树脂按照单体数目不同可分为一元均聚制备法、二元共聚制备法、三元共聚制备法和多元共聚制备法,分别对这四类单体聚合制备高吸水树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思路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郝晏 《广西化工》2013,(11):30-33
纳米二氧化钛以其优异的化学、物理性能受到关注。薄膜是纳米二氧化钛的重要形式,制备纳米二氧化钛薄膜具有重要意义和很好的应用前景。依据制备工艺中温度的要求,对制备纳米二氧化钛薄膜的方法进行了概述,高温制备的工艺主要有溶胶-凝胶法、水热法、气相沉积法,低温制备工艺主要有电泳沉积法、紫外光照射法、电化学制备法、模板自组装制备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单介绍了采用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浸渍法和水热合成法制备多孔氧化物的原理和特点,详细对比了软模板法和硬模板法在制备多孔氧化物时的原理和特点.以常用的软硬模板为例,概括了模板法制备的氧化物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总结了植物模板法的特点,以及近年来以植物为模板制备的多孔氧化物在吸附、催化等方向的应用,并展望了该种方法制备...  相似文献   

5.
纳米二氧化钛以其优异的化学、物理性能受到关注。薄膜是纳米二氧化钛的重要形式,制备纳米二氧化钛薄膜具有重要意义和很好的应用前景。依据制备工艺中温度的要求,对制备纳米二氧化钛薄膜的方法进行了概述,高温制备的工艺主要有溶胶-凝胶法、水热法、气相沉积法,低温制备工艺主要有电泳沉积法、紫外光照射法、电化学制备法、模板自组装制备法。  相似文献   

6.
纳米材料制备的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纳米材料在制备方法方面的最新进展 ,对超临界流体干燥法、脉冲激光沉积法、声化学合成法、微波化学合成法、分子自组装法和原位合成法等制备方法的特点进行了评述 ,并对其制备方法的趋势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胜兰  张建安  武海棠  李春 《现代化工》2006,26(Z2):391-394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有直接混合法、微乳液法、高温裂解法和酯交换反应法.针对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生物柴油的技术,分别介绍了超临界流体中化学反应的特点,国内外对超临界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超临界法制备生物柴油的装置及工艺,影响超临界流体制备生物柴油的因素,如温度、醇油比、游离脂肪酸和水等,超临界流体制备生物柴油的工业化应用状况;展望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生物柴油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孙宾宾  杨博 《化学工程师》2014,(4):30-32,25
综述了超声波法制备高吸水树脂研究进展,包括超声波法制备合成聚合物系列高吸水树脂、超声波法制备天然多糖交联型高吸水树脂、超声波法制备接枝天然多糖型高吸水树脂等。最后指出了超声波法制备高吸水树脂研究需要加强的几个方向:即加强超声波法制备各种类型高吸水树脂的实验研究;加强超声辐射产生设备的革新研究;降低成本,扩大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9.
工业上有许多球形产物的制备方法,在球状硫酸铵的制备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总结了多种制备球形颗粒的方法,并介绍了喷雾造粒法、微乳法、均一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模板法、水热法、LSS法及结晶法八种球形颗粒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0.
化学二氧化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化学二氧化锰的制备、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现状。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制备方法,包括:碳酸锰热分解法、硝酸锰热分解法、溶液氧化还原法,以及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方法,并分析了这些制备方法的特点。目前化学二氧化锰的主要工业生产方法是碳酸锰热分解法、硝酸锰热分解法和硫酸锰-高锰酸钾氧化还原法。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及其应用是未来化学二氧化锰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聚氨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种类及其制备方法,介绍了聚氨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和纳米技术在聚氨酯中应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聚氨酯(脲)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外聚氨酯(脲)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聚氨酯(脲)/层状硅酸盐和聚氨酯(脲)/无机刚性粒子2类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原理、结构与性能表征及其在弹性体、胶黏剂、涂料、膜分离和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聚氨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无机纳米粒子改性聚氨酯复合材料在智能材料、导电材料、光学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应用研究的进展,并对聚氨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石墨烯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质,使其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介绍了石墨烯/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讨论了石墨烯/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综述了石墨烯/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主要应用。  相似文献   

15.
水性聚氨酯包封原生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主要研究了SiO2 /水性聚氨酯 (WPU)无机 -有机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TEM和动态光散射分析表明 ,SiO2 /WPU纳米复合物粒子分散于WPU胶束内部 ,粒径在 60nm左右 ,具有核 -壳型结构的纳米级微粒。体系有着良好的稳定性和透光性 ,并且其随着SiO2 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胶束良好的包覆作用 ,抑制了纳米粒子的团聚 ,是保持其良好的稳定性和较小粒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朱岩  陈雨 《化学工程师》2007,21(2):17-19,44
以水性阳离子聚氨酯纳米粒子为纳米微囊,利用原位水解法使正硅酸乙酯(TEOS)在囊内水解、聚合生成二氧化硅(SiO2)纳米粒子,从而合成出SiO2/聚氨酯纳米复合物的稳定水基乳液,实现纳米复合物中SiO2纳米粒子的均匀分散和良好的界面结合。并以此作为已表面改性的纳米粒子实现SiO2纳米粒子在环氧树脂的均匀分散。通过能谱扫描、透射电镜和乳液粒子粒径与分布等测试方式对含有环氧树脂的水性SiO2/聚氨酯纳米复合物进行测试。结果表明,SiO2/聚氨酯纳米复合物可以在环氧树脂中均匀分散且不团聚,同时也可促进环氧树脂在水中的分散。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液插层和单体插层两种方法制备聚氨酯(PUR)/有机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溶液插层法和单体插层法制备的PUR/有机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比纯PUR分别提高了6.4%和41.7%,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4.9%和95.7%。单体插层法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优于溶液插层法。  相似文献   

18.
陈晶晶  朱传方 《应用化工》2007,36(3):283-287
介绍了水性聚氨酯纳米氧化硅复合材料的优异性能、纳米氧化硅的制备及分散方法、纳米氧化硅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19.
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有机 /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新进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The strategies for nanosol from metal alkoxide have enabled production of ultratransparent and mechanically robust polymer nanocomposites at extremely high loading. Herein, a simple approach to fabricate high‐performance polyurethane‐based nanocomposites via unmodified boehmite nanoparticles is reported. Evaluating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uniform dispersion of boehmite in the matrix caused nanocomposites retains ultrahigh transparency. Hydrogen bonding and intermolecular entanglement between boehmite and polyurethane brings abou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nanocomposites material enhanced, i.e., strength, stiffness, and toughness. Optimized strength, stiffness, and toughness of Boehmite/Cationic waterborne polyurethane at 40 wt% (BNC40) are up to 58.1 MPa, 1096.7 MPa, 249.5 MJ m?3,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feasibility and mechanism of polymer strengthening and toughening by inorganic rigid nanoparticles is explored from the aspects of crystallinity and micromorph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