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地震是由许多工程活动引起的,这些活动涉及到天然裂隙岩体中流体的注入和抽取。在过去15年热干岩地热能研究中稷累的证据已明确指出,激发微地震与流体在裂隙岩休事的流动路径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描述,首先要求地震数据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反Q滤波能去掉时变的吸收作用影响,用极大似然反褶积则能最大限度地压缩子波。以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进行地震速度反演,获得较好的速度剖面。用速度剖面结合井中资料,估算孔隙度、净毛比等油藏参数,最后估算出石油地质储量。已编制出“储层地球物理软件(RGS)”并在实际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4.
5.
为解决乌石凹陷深层优质储层预测勘探难题,在地震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理论指导下综合应用已钻井岩屑、测录井资料、多地震属性等资料对流二段沉积相带类型、优质储层主控因素及有利储层展布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南物源沉积体系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2)扇体内部具有“弱振幅-中高频-不连续-杂乱-充填型”地震反射特征的物性相对好的水道砂坝复合体;(3)形成“振幅-频率-波形-反射外形”四参数的地震复合微相砂体描述技术,根据地震复合微相和沉积相的对应关系,精细识别并刻画了甜点储层“水道砂坝复合体”的横向展布形态以及纵向叠置期次。 相似文献
6.
7.
微地震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通过观测、分析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的影响、效果及地下状态的地球物理技术 ,其基础是声发射学和地震学。与地震勘探相反 ,微地震监测中震源的位置、发震时刻、震源强度都是未知的 ,确定这些因素恰恰是微地震监测的首要任务。微地震监测主要包括数据采集、震源成像和精细反演等几个关键步骤。归纳起来 ,微地震监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 1 )储层压裂监测 ;( 2 )油藏动态监测 ;( 3 )识别可能引起储层分区或充当过早见水流动通道的断层或大裂缝 ,描述断层的封堵性能 ;( 4 )对于裂缝为主的储层 ,微… 相似文献
8.
引言长期以来,人们就认识到以地球表面测量到的地震波特性,不仅能提供有关地球内部不同岩石类型交界面间的状态和分布信息,而且也能获得地下岩石的状态和矿物学特性的信息.正是从地震波特性(如速度和振幅)中,我们得到了地球内部构造的许多知识.已广泛用于描述地球浅层岩石界面的地震方法,尤其是勘探地球物理中的反射法,过去大量用于估计可能储藏碳氢化合物的构造.但很少用地震波来确定对碳氢化合物开采直 相似文献
9.
10.
传统地震相分析满足不了目前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神经网络微地震相分析将神经网络应用于高质量三维地震数据体中,可对单一反射同相轴进行波形信号分析和训练,建立模型地震道,并对实际地震道分类,进而得到在平面和剖面上精度较高的微地震相分布。采用该方法并结合测井资料,在研究区块中建立的微地震相分布图能够清晰地表现出该区块的沉积微相特征,且较好地解释了工区内2口井的产能差异,表明神经网络微地震相分析是可靠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油田勘探开发的程序采用"滚动"方式进行,而对储层特征的研究则逐步精细化,滚动勘探开发的效果取决于对油气藏的认识程度,而在预探发现工业油流后,构成油气藏多元素之一的储层特征研究则是保证油气藏持续稳产的基础。不同的"滚动"阶段应根据储层的复杂性和认识程度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本文主要针对油田滚动勘探开发过程中储层研究的特点,从正演模型出发,对地震参数与储层特征的对应关系及地震描述技术的有效性进行剖析,总结了不同勘探开发阶段储层特征地震描述技术系列,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对于无渗透性的储层岩石(石灰岩,燧石、白云岩等),裂隙也许提供了全部或大部分的孔隙度和有效的渗透率。我们研究了产油井中含裂隙的石灰岩,发现一组宽度约1毫米的裂隙。在良好的储层条件下,裂隙提供了充分的渗透性,使得日产原油达1500多吨(240桶)。因此,圈定出高密度裂隙的范围,确定它们的方向及其在横向上的扩展在油田开发中极有价值,特别是对水平井位置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在沉积微相与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反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体的沉积结构和几何特征,结合区域沉积背景、波阻抗反演和层速度分析等可以有效地预测储层发育区。为此,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新沟嘴组利用这一研究思路进行了储层预测和储集性能评价。①对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采集和处理因素进行了分析;②利用去砂试验和合成记录进行了高精度地震地质层位的标定;③利用正演模拟和地震反射结构分析进行了沉积微相识别;④利用波阻抗反演和速度分析方法进行了储集体储集性能评价。在新沟嘴组下段发现了2个前积式反射结构和1个透镜状反射特征的分布区,分析认为,它们分别是水下分流河道侧向加积和河口坝沉积微相的地震响应。分别在2个砂体上部署了探井,均在新沟嘴组发现了油层,并获得了工业油气流。 相似文献
18.
油气储层是石油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是反映储层性能优劣和评价油气田的重要参数。长期以来是通过钻井取心、测井等方法得到的,其不足是只代表井点附近局部储层物性。事实上,钻井毕竟是很少的,尤其在早期勘探阶段。而地震资料却能够由点到面预测储层物性。本文以“威里(Wyllic)公式”为基础,首先在井点处建立声波速度与孔隙度、孔隙度与渗透率的统计关系。然后,将这种关系由井点延拓到SEISLOG剖面上,从而可以获得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平面分布。本区的预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为早期的储层评价、地质储量预测以及早期的油气田开发方案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