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协作有待加强。基于企业关联网络,利用百强企业分支机构之间的关联数据,通过"总部—支部法"进行关联度测算,发现在长江中游区域的"城市圈"、省域、长江中游城市群3个尺度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呈现出"弱—强—弱"或"强—强—弱"的变化规律,在省域尺度上区域协作水平高,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尺度上区域协作水平下降明显;在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中,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协作水平最高,武汉城市圈和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次之。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内"省域经济"的特征较明显,"省级行政边界"对企业分支机构选址行为有较大影响,从而对所在区域协作水平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运用综合评价法、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揭示近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时空演变格局与阻碍该地区城市韧性提升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呈现出显著的区域不平衡不协调现象,主要表现为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环长株潭城市群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武汉城市圈则最低;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总体差异在逐渐扩大,且主要表现为区域内各地市的差异;从整体上看,城市群城市韧性各阶段的变化较为显著,经历了"中高水平集聚""中低水平分散",最后演变为"中等水平聚集";阻碍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提升的障碍因子由经济-基础设施方面逐渐过渡到了基础设施-社会-生态方面。  相似文献   

3.
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视角,运用泰尔指数测度合理化,运用产业占比与劳动生产率乘积测度高度化,通过两个指标,反映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发展现状。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第二产业结构差距逐渐减小,主导原因是组间差距减小;第三产业结构差距逐渐增大,主导原因是各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差距增大;环长株潭城市群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发展质量最高,武汉城市圈组内城市发展不均衡,环鄱阳湖城市群内城市规模普遍偏小,距离最优城市经济效率规模门槛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多源大数据,从对外交通设施区域联系水平和城市群人口联系特征方面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可达性上,长株潭城市群由内向外形成了"公路+高铁"的核心交通网络、"高铁为主+公路补充"的扩展交通网络和"高铁为主+普通铁路和航空补充"的辐射交通网络;省外城市(群)中,长株潭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有紧密联系,对周边中小城市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省内城市中,长株潭城市群辐射范围主要集中在"3+5"城市群;内部联系上,长株潭城市群内部交互强度与成熟城市群还有差距,一体化尚处于初步对接阶段。  相似文献   

5.
杜也  雷钧钧  卢幸芷 《城市建筑》2022,(1):90-94,12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群区域内"三生"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重心迁移等方法,分析18年来长株潭城市群"三生"空间时空分异格局.结果表明:①18年来长株潭城市群生活空间以扩张为主,生产空间保持稳定,生态空间则有明显缩减;②三类空间景观破碎程度均不...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4):140-141
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湘鄂赣三省乃至中国中部地区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武汉城市圈、湖南"3+5"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整体的战略目标应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打造成继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确认了次级城市或二三线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方向。专家认为,城市群建设可从三个层次推进:一是已基本建成的11个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西岸、海峡东岸。二是正在建设的14个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等。三是7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空间扩展进一步加剧,城市平面形态随之产生较大变化,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大规模增长。本文选取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以2000年和2010年Global Land 30地表覆盖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提取其建成区范围。通过计算城市群空间扩张的相关指标,分析并总结其演变特征。其次,从自然地理、人口数量、经济发展、交通规划、政策导向等五方面探讨珠三角城市群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袁建峰  胡跃平 《规划师》2010,26(7):80-84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为中部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寻求中部地区合理发展模式,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分析其空间演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间重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重点从流动空间、边缘空间及生态安全空间3个方面开展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对接的动力研究,并针对城市群现状发展阶段,基于两湖城市群区域合作前提,突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思路,提出其合理发展模式有走廊空间联系模式、边际空间联系模式、绿色空间联系模式等3种空间联系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西安市及其附近地区共计18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8年各年份的年均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GIS平台基于阈值法的原理提取城市建成区实体范围。在此基础上,选取城市扩展度指标、空间结构特征指标、城市扩张方向3个因子进行量化分析,并分析城市空间变化的逐年规律,探究其内部成因。得出以下结论:(1) 2010—2018年,研究区域内提取的城市建成区面积逐年增长,并预测未来在一定时间内将会继续增长,但其扩展速度逐渐下降;(2) 2010—2018年,建成区空间结构的发展特征为“大城市大乡村”,演变过程体现出阶段性的特质;(3) 2010—2018年,建成区形成的标准差椭圆呈现西北—东南轴的分布状况,并沿短轴方向(东北—西南)不断增长,整体呈现上升的城市扩张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从城市成长能力的角度出发,构建由成长实力、成长潜力、成长基础、成长环境四方面组成的三级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灰色关联系数法和综合评价模型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综合成长能力水平。以成长能力的聚类分析结果为依据,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十"字轴带型空间发展态势,并进一步解析三个次区域的空间发展格局,最后提出差异化的成长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不仅是地理上的相邻性,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关联性,而企业是城市关联网络的"作用者"。采用企业关联网络的分析方法,在全球、国家、地区三个空间层面上,揭示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家级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地区作为区域性城市群的主要异同所在,解析两个城市群在全球和国家体系中的网络关联格局、以及城市群内部的网络关联格局。  相似文献   

13.
从空间流视角的城际客运流和信息流出发,以腾讯位置大数据和百度指数为数据来源,对湖南省城镇空间网络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促使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研究从"经验型"向"理性型"转变。结论显示:环长株潭城市群呈现以长沙为核心的的向心性特征,长株潭作为一体化的整体格局尚未凸显;湖南省域空间格局呈现东强西弱、东密西疏的非均衡格局;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对区域空间具有重塑作用;信息网络对重塑区域网络有显著作用,有助于促进区域均衡化、扁平化发展,具有特色资源的城市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最后提出构建"一核五心四轴多点"的省域新型城镇体系,将邵阳和郴州纳入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统筹协调范畴。指出外围的张家界、湘西、怀化、永州及中部塌陷地区亟需加强以公路、铁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进一步完善区域信息化建设,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2015年6月27日,长江中游城市群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战略论坛在武汉召开。这是自今年4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举行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个城市测绘地理信息单位的交流活动。此次论坛由武汉市测绘研究院、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南昌市测绘勘察研究院发起,武汉院和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具体承办。论坛得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测绘地理信息单位广泛响应和积极参与,共有21个城市的23家单位、共计9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武汉市国土规划局总工田燕出席并讲话。她充分肯定了城市群各测绘地理信息单位对所在城市国土规划管理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望论坛进一步加强合作、定期组织活动,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测绘地理信息单位架起沟通的桥梁,形成“空间基准互联、时空信息互通、人才技术互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2015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3个中心城市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城市群。为了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勘测事业合作与发展,武汉市测绘研究院、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共同倡议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战略论坛"。本文介绍了论坛成立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在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勘测单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述了论坛交流合作的原则和主要内容,并对推动论坛合作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湖北·武汉2017.10(本刊讯)2017年10月29日,2017'长江中游城市群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战略论坛暨中规协城勘专委会中南地区城市勘测学术报告会在武汉召开。这是自2015年4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测绘地理信息单位开展的第三次交流活动,也是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城市勘测专业委员会中南管理工作组、专家组第五届第二次工作会议。本次论坛及学术报告会由武汉市测绘研究院、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南昌市测绘勘察  相似文献   

17.
《新建筑》2016,(6)
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城市群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发展重点和路径差异较为明显,因此科学判断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制定和实施相关规划的关键前提。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构建矩阵评价模型,经研究判断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阶段为快速发育阶段。在此基础上,以客运班次和快递网点数据为依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武汉城市圈未来空间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未来空间宜向武汉-黄石方向发展,具有明显潜力的发展方向为武汉—咸宁方向和武汉—仙桃方向,而向其他方向发展的趋势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黄俊  李军  周恒  黄经南 《规划师》2017,(1):85-92
在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以人流、物流为表现形式的有形交通流和以信息流、资金流为表现形式的无形经济流共同决定了城市间的联系度强弱,进而决定了城市群的空间职能结构。交通流和经济流必须相互匹配,城市群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基于此,文章选取2010年及2013年武汉城市圈的相关数据,分析三年来其内部交通流、经济流强度的变化情况,并从交通流与经济流耦合的角度对城市联系度进行综合评价和动态分析,发现武汉城市圈处于单核心集聚的初级阶段,武汉市的经济流与交通流的耦合程度增加,而其他城市仍然处于不耦合状态。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建议,以期实现城市圈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规划师》2017,(1)
在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以人流、物流为表现形式的有形交通流和以信息流、资金流为表现形式的无形经济流共同决定了城市间的联系度强弱,进而决定了城市群的空间职能结构。交通流和经济流必须相互匹配,城市群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基于此,文章选取2010年及2013年武汉城市圈的相关数据,分析三年来其内部交通流、经济流强度的变化情况,并从交通流与经济流耦合的角度对城市联系度进行综合评价和动态分析,发现武汉城市圈处于单核心集聚的初级阶段,武汉市的经济流与交通流的耦合程度增加,而其他城市仍然处于不耦合状态。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建议,以期实现城市圈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将以往基于城市数据的经济联系度扩展到区县层面,以中部五省582 个区县数据为基础,考虑到区域交通网络 的不断发展,结合时间距离成本法改进引力模型并构建经济联系度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五省范围内网络密度、 网络中心度、凝聚子群进行识别和剖析。通过分析中部五省区县间的网络结构特征,重新审视作为中部重要战略支点 的武汉城市圈在中部五省的现状地位。结果表明:①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迅速,但各城市群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较为显著。 ②武汉城市圈的网络密度虽远高于中部五省平均水平,但面临长株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有力竞争。③武汉、长沙、 郑州的经济辐射能力均十分突出,其中长沙市和武汉市的经济媒介作用更显著。④聚类分析表明中部五省内各城市群 形成的腹地仍具有明显的省际行政壁垒效应,城市群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