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西安市及其附近地区共计18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8年各年份的年均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GIS平台基于阈值法的原理提取城市建成区实体范围。在此基础上,选取城市扩展度指标、空间结构特征指标、城市扩张方向3个因子进行量化分析,并分析城市空间变化的逐年规律,探究其内部成因。得出以下结论:(1) 2010—2018年,研究区域内提取的城市建成区面积逐年增长,并预测未来在一定时间内将会继续增长,但其扩展速度逐渐下降;(2) 2010—2018年,建成区空间结构的发展特征为“大城市大乡村”,演变过程体现出阶段性的特质;(3) 2010—2018年,建成区形成的标准差椭圆呈现西北—东南轴的分布状况,并沿短轴方向(东北—西南)不断增长,整体呈现上升的城市扩张趋势。 相似文献
2.
彭翀张晨王宝强黄亚平 《现代城市研究》2018,(11):33-40
区域创新已成为当前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前沿热点,而空间协同是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3C"综合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绩效的评估框架,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为实证案例,从3个层面观察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特征和属性,主要结论有:①3C理论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动态框架,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有一定适用性。②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存在"中部塌陷"现象;城市群创新网络联系较弱,网络空间上呈现不均衡三角形结构;创新协同网络层次、节点较少,空间结构不明显。③3C评价结果显示3个次级城市群发展困境不同,应制定不同的创新发展策略。④3C结构是一个非线性发展过程,从低水平扩展到开放式均衡发展,若发展不均则进入过均衡式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4.
《Planning》2015,(8)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我国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其核心城市的产业发展不尽相同,产业结构变迁和就业结构存在不协调的问题。通过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来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四个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和合肥的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大核心城市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偏低,劳动力过剩,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偏高,劳动力不足。因此,这四个城市应大力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向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促进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转移,努力扩大就业规模。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发生后,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城市群发展战略区域之一,所受影响最为显著。在全球疫情仍在肆虐的当下,为探究疫情重灾区城市群疫情时空演变规律,文章通过搜集整理长江中游城市群2020年典型时段疫情统计数据以及路网交通与经济社会等数据,利用GIS可视化、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动态变化过程与空间演变特征,并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分析城市群疫情发展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总数呈现S型变化态势,先后经历缓慢上升、快速上升和逐步放缓3个阶段,之后疫情总体由紧急防控阶段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2)城市群新冠肺炎发病率空间差异显著,累计确诊病例数呈“一主多次”、由北至南分层级扩散的空间分布及演变格局,新增病例地理分布经历先快速蔓延后逐步缩小的阶段性变化。(3)城市群新冠肺炎发病率和疫情受人为干预初期的累计确诊病例数具有较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4)城市群疫情发展演变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密度、经济与收入水平、公共卫生条件、行政区划和防控干预措施等。受疫情扩散阶段和跨区人口流动管控影响,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街道空间夜间临时摊群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勘察和访谈的方法,对西安市二环范围内的88个夜间临时摊群点从空间分布特征、经营活动特征、空间布局形态特征3个方面进行分析,探寻夜间临时摊群点分布的特征规律.研究发现摊群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到人流的影响,但空间布局形态特征与经营活动特征还受到所在街道的宽度、用地、业态、管...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时空格局演化——基于1993、1998、2003年度夜间灯光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尝试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对1993~2003年江苏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时空格局的演化过程加以探讨.对1993、1998、2003年三个年份的夜间灯光数据的空间分析结果显示:(1)1993~2003年江苏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数值尽管与江苏省历年城镇用地统计数据之间存在小幅波动,但扩展趋势基本一致。(2)县域城镇建设用地增长一直占江苏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较大比重。(3)江苏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增长在1993~1998年时段呈“扩散”状态在1998~2003年时段则呈“集聚”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深入研究中国城市植物多样性、相似性以及不同尺度下的空间格局特征,对维持与提升城市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R语言计算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法,分别探究中国11个主要城市群共161个城市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物种相似性,比较全国尺度下城市木本植物同质化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自相关性,综合分析中国城市木本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空间格局。【结果】1)161个城市中木本植物共计约7 542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占比约3.22%;2)木本植物同质化程度有北方高于南方的特点,且邻近城市之间同质化程度更高;3)初步证实了全国尺度下城市木本植物多样性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在35个地级市中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在6个地级市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中国城市木本植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城市景观绿化应用之间存在不均衡问题,未来更应注重自然种在城市景观绿化中的科学应用,有助于遏制城市植物同质化趋势、保护并提升城市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中心城区夜间活力的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2019,(6)
城市夜间活力是一座城市的现代化程度、经济发展繁荣程度和人口活力的集聚程度的重要反映。对城市夜间活力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从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满足城市居民活动需求显得日益重要。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对上海中心城区的夜间活力展开定量探索,可视化地表达城市夜间活力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变化规律、不同类型夜间活力的分布差异,并对不同半径范围内的用地布局混合度与夜间生活活力值的相关性变化进行定量测算,探讨用地布局对夜间活力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上海中心城区的夜间活力主要呈现出商务区块状集中、内环内连绵成带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城市夜间活力的主要业态为商务办公、酒店住宿、夜间娱乐休闲场所、批发市场、快递物流等,且不同类型的夜间活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公共设施用地的大范围集聚正效应略强于居住用地,相反工业用地在周边的集聚具有负效应作用。地块自身以及其距离500m以内的公共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混合布置对地块的活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据此,可为城市夜间活力提升策略中的用地混合、业态布局等方案拟定提供方法支撑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长三角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城市体系比较研究:基于企业关联网络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不仅是地理上的相邻性,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关联性,而企业是城市关联网络的"作用者"。采用企业关联网络的分析方法,在全球、国家、地区三个空间层面上,揭示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家级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地区作为区域性城市群的主要异同所在,解析两个城市群在全球和国家体系中的网络关联格局、以及城市群内部的网络关联格局。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新区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的重要单元,是承接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碳排放源,在城市和地区发展战略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该文首先界定新区碳排放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形成城市规划角度的五大系统碳排放核算,构建碳排放和土地利用的关联框架。其次将新区碳排放与夜间灯光数据SNPP进行拟合,利用夜间灯光的中间介质,将碳排放作用到用地各个网格空间部分,利用分析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最终对碳排放空间环境指标进行遴选和作用机制分析,为最终降低新区碳排放构建空间管控策略提供帮助,从而实现新区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统计年鉴面板数据,运用
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探索空间数据
法(ESDA)对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
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在空间上对其集聚和
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提取出经济实力、经
济品质和经济结构三项主成分,评价得分和
空间相关性的综合研究表明:经济实力上,
全局与局部相关性均不显著,成渝两城市极
化明显,缺乏区域副中心城市,城市群发展
能级不足;经济品质上,空间相关性以“二
元集聚”的异质性显著呈现,重庆地区辐射
带动效应强于四川地区;经济结构上,“川
东—渝西”产业板块日益显现,但存在产业
同质化现象。研究综合面板数据和空间地理
数据,客观揭示了成渝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
平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对成
渝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办公室 《城市勘测》2015,(4):46-46
(本刊讯)2015年6月27日,长江中游城市群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战略论坛在武汉召开。这是自今年4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举行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个城市测绘地理信息单位的交流活动。此次论坛由武汉市测绘研究院、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南昌市测绘勘察研究院发起,武汉院和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具体承办。论坛得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测绘地理信息单位广泛响应和积极参与,共有21个城市的23家单位、共计9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武汉市国土规划局总工田燕出席并讲话。她充分肯定了城市群各测绘地理信息单位对所在城市国土规划管理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望论坛进一步加强合作、定期组织活动,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测绘地理信息单位架起沟通的桥梁,形成“空间基准互联、时空信息互通、人才技术互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解读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空间建设至关重要;然后分析国内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与新型城镇化的适应性,提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空间发展的两大趋势为生态用地功能化及城乡统筹发展:最后在分析武汉市生态控制区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武汉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引导的思路:一是统筹规划,建立产业·镇·村体系;二是加强管治,坚守生态底线;三是政策支持,促进生态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17.
生态空间不仅是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屏
障,也兼具重要的游憩服务功能,若孤立处理2种功能的关
系,必然会导致过度开发或被动保护。揭示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供需匹配特征及空间格局,对优化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总体布局,推动生态空间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总体格
局、省级层次供需特征、市县级层次供需关系3个层次,对区
域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供需平衡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长三角城市群人均生态空间资源较高,但生态空间游憩服务
的供需错位现象突出。不同出行半径范围内生态空间游憩服
务显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失配现象,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南
北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仅依赖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扩大
生态空间服务半径,北部城市的供需失衡现象会更加恶化。
长三角城市群各市县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加强生态游憩服务
跨区域供需协同网络:南部生态资源富足区应延展其游憩服
务辐射范围,填补供应空白;城市近郊区应关注连续性游憩
廊道建设,整体提升供应水平;北部连片供给失衡区则应进
一步挖掘农林复合空间的生态游憩潜力。 相似文献
18.
区域内部可达性的增强使得对区域系统的研究从方法上更强调流动视角下的网络模型应用,内容上则集中在地域组织结构演化的探讨。缺少连续、稳定的观测数据是长期以来研究的瓶颈所在。社交网络位置数据作为网络技术发展下的一类新型数据源,它为实现区域流动空间的观测创造了机会。通过采集社交网络上的位置数据来模拟区域内的人流情况,构造了以城市节点和人流构成的区域流动空间模型,并对其结构特征展开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长三角地区流动空间具有流动强度层级结构明显、城市牵引力规模依赖、空间形态的多中心、行政区划限制区域流动等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尽管局部上表现出了网络特征,但是在区域尺度上,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流动空间仍然受中心地范式的主导。 相似文献
19.
住房空置率是衡量城市兴衰与住房市场健康的重要指标,其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现有研究多利用夜光数据或政府统计数据等进行测度,存在尺度较大、精度较低等问题,居住小区尺度的住房空置测度研究较为缺乏。基于此,采用分辨率为0.92—1.10 m的吉林一号高分夜光数据、居住小区矢量边界等多源数据,从居住小区尺度对住房空置率进行高精度估算,并采用市场新房、二手房待售待租数据和高精度人口数据进行二次精度检验。采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一步分析住房空置率的分布差异和空间聚类,通过顾及样本自相关特征的随机森林模型深入解析住房空置率的潜在空间影响因子,并以长春市主城区1 869个住宅小区为样本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长春市主城区高空置率居住小区的空间聚集性显著,中心城区西部及东北部为热点区域;长春市主城区高空置率居住小区主要为铁路旁住区、老旧住区、新建楼盘3大类型;影响长春市住房空置率前三的因子分别是房价、公共空间类设施密度、商业服务类设施密度。以期为空置住房的规划应对与精细化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