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珏 《江苏建筑》2007,(5):1-2,13
通过对"场所感"设计理念的表述,提出场所是人与环境交流的桥梁,展示出"南京长江二桥桥梁博物馆"的设计是如何体现出"场所归属感",如何与"南京长江二桥"对话、交流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与新技术的提升,使得"参数化"这面大旗在新世纪的设计变革中冉冉升起。"参数化主义"与"参数化设计"成为这场设计革命里最炙手可热的代名词。夸张、异形、动态连续的参数化建筑吸引着大批新锐的青年设计师以满腔热血投身于其中。然而,形式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参数化"涵义的真正的理解。文章对"参数化主义"与"参数化设计"的发展与意义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以使得两种概念更加清晰,推进参数化系统下的概念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贾子达  王宁 《住宅科技》2007,27(11):36-38
通过对城镇建设过程中遗留的"边角空间"的形成过程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城镇"边角空间"设计利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以人为本、整体和谐、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并且从功能性、装饰与美化和文化景观等不同角度考虑,做出了更人性化的"边角空间"的设计利用构想,促使城镇空间形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庞辉 《城市住宅》2021,28(3):95-96,99
通过对中西室内设计中的"有"与"无"的理论思考,为室内空间可变设计系统找到设计理论依据,提出未来室内设计的发展仍需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发掘,同时要跟上世界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在简要分析中轴线地区的形成与演变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广州城市形态呈现的局部匀质而整体拼贴的特征;结合广州市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项目,分析了"整体"和"延续"的城市设计理念与策略在规划中的运用,包括城市功能与生态、城市肌理、城市历史要素、城市重要界面和城市开敞空间的整合与延续.  相似文献   

6.
在奇虎360天津创业平台EPC项目工程中,以"价值创造"理念为引导,深入聚焦设计管理,从需求识别、交付标准、限额设计、设计发包、设计与其他板块的深度融合、出图计划和设计管理等方面开展策划与实践,实现了"建造工期更短、建筑品质更高、业主投资更优、用户体验更佳、建造成本更低"的项目管理目标,为工程项目提质增效、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7.
"水立方"作为国家游泳中心,以巧夺天工的设计、纷繁自由的结构、简洁纯净的造型、环保先进的科技,成为了百年奥运建筑史上的经典.该方案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澳大利PTW公司、澳大利亚ARUP公司组成的联合体设计.设计体现出H2O--"水立方"的设计理念,融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于一体,方形的游泳中心与圆形的国家体育场一起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8.
罗乐  刘磊 《建筑与文化》2020,(7):191-193
文章通过中国人寿陕西省分公司综合楼的设计案例,阐述了一座现代办公建筑在特定环境中设计构思的生成与演化,探讨了设计作品从形态到功能、从平面到立面、从确立标识性到创造开放的城市界面等一系列设计思考过程。随着对设计条件的深入梳理,从场所中提取"树形"作为设计概念融入到立面肌理设计、室内空间组织、绿色设计等具体设计环节,确立了以"树"为设计立意和与环境对话的建筑语言。  相似文献   

9.
以生态建筑集成设计体系为基础,具体探讨了里弄建筑生态改造的集成设计原理.指出里弄建筑生态改造的目标要兼颐生态整体性和历史价值,其改造策略应着眼于"风貌保护"与 "技术优选"的互动,"低技术"与"高技术"的互补、单体改造与群体区域的互谐.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盲目求大、求全的 现象,批判了"大就是好"的观念,提出在当前时期应倡导"小的 是美好的"观念,并提出了相与的城市规划设计策略:"小而密 的路网"与"小街区"、旧城改造的"小规模"策略、"小"建筑 策略、"小"绿地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李瑞冬  金云峰  沈洁  李涛 《风景园林》2018,25(1):118-122
"共享平台"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融合同济"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三位一体的教学特色,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计为"突出主线",通过四项课程改革子项,即"建筑与建成环境设计"课程改革子项、"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子项、"景观详细规划设计"课程改革子项、"景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子项,进行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重构、教学组织重组等的深化改革研究。从而建构"主线突出,两翼并重,三级分层,相互协同"复合网络化的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框架,实现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从进口至出口的知识、人格、素质和能力(KAQP)的全面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2.
城乡统筹三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劲松 《城市规划》2012,(1):33-38,45
城乡统筹是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城乡统筹,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和农村支持城市的双重作用机制,使城乡成为一个有机互补的整体,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本文以广东实践为样本,提出了城乡混杂——城乡分野——城乡融合的城乡统筹三阶段理论,并总结了三阶段从"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到"城乡互补、相得益彰"到"城乡一体、服务均等"的不同发展特征,以及相应的规划对策与改进措施,促进城乡发展最终形成以"三社区、三网络"覆盖全部城乡社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的"理想城乡"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开展单轴压缩–声发射–弹性波速–SEM扫描试验,对西南地区某隧道花岗岩的破坏模式、机制及前兆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该隧道花岗岩破坏具有明显的"时滞型"和"即时型"特征,"时滞型"破坏有时还表现出显著的"间歇型"特征。"时滞型"破坏的声响、现象、孕育时间与持续时间都明显不同于"即时型"破坏;(2)"时滞型"以剪切破坏为主,"即时型"以拉剪复合破坏为主;(3)"时滞型"破坏前,lg(AF/RA)值(AF/RA为可表征破坏类型的声发射特征参数)具有显著升高的趋势,而"即时型"破坏前,lg(AF/RA)值变化趋势不明显;(4) 2种破坏发生前,波速都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但"时滞型"破坏的波速降低前兆早于"即时型"出现,波速降低的幅度也大于"即时型";(5)"时滞型"破坏主频带宽明显大于"即时型",而主频均值明显低于"即时型"。"时滞型"破坏前,在170~260 kHz频带之间的主频分布逐渐加强,具有"成核"趋势;而"即时型"破坏前兆特征不明显。研究成果对于西南地区花岗岩岩爆发生机制的认知、预警以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A field study to evaluate runoff quality from green roof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5.
赵纪军  何梦瑶  宋霖 《中国园林》2023,39(1):128-133
梁思成作为一名建筑学者,亦发展了关于“公园”的认知,并成为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支持清华大学营建学系设立“造园组”的思想基础。但对其“公园”理念的研究仍付之阙如。通过分析其文章著述、报头设计,以及参与的社会活动、规划设计实践,揭示其“公园”认知的内容、特点与转变:1930年受《首都计划》的影响,形成了城市公园系统及城市分区规划中“公园”作为一种开放“公地”的理解,这一理解也体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编纂《中国建筑史》时,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园”的研究之中;20世纪40年代末,受西方城市规划中“有机性疏散”学说的影响,“公园”在“体形环境论”的理论框架中被明确为与建成环境相对、且应保存的“自然”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学习“苏联经验”,其认知纳入城市遗产保护关切,“公园”被视为遗产保护的载体,而“公园”与“遗产”在城市尺度和场地尺度上扮演着等量齐观或主次有别的角色。总体而言,梁思成的“公园”理念以近代西方的公园概念为核心,同时拥有城市视野与历史眼光。对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而言,其“公园”理念是学科初创时期学理形态的一部分,也是如今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16.
朱甫泉 《建筑电气》2009,28(4):31-33
电缆敷设的防火封堵措施包括“封”、“堵”、“涂”、“隔”、“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封”、“堵”、“隔”:高层建筑的各类竖向管井及孔洞应严格做好防火封堵;介绍了配电线路的防火封堵措施,对不同防火封堵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墙”与“街”——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的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保林  王翠萍 《规划师》2000,16(1):13-16
作者从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出发,提出“墙”与“街”的概念,通过分析“墙”与“街”在中国古代城市的物质形态与文化形态,总结出城市中“墙”与“街”所体现的生命力,以帮助人们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用好“墙”与“街”这两个元素。  相似文献   

18.
自DOCOMOMO组织提出“现代建筑遗产”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保护后,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将DOCOMOMO“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理念与国内“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体系结合研究,分析“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理念的启示,并结合昆明地区的保护实例,指出《文物保护法》在保护“现代建筑遗产”中的局限性,最后从“完整性”、“可读性”、武汉保护法规的启示与马德里文件中的相关规定等方面探讨了中国“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9.
张鹏  韩锋  杜爽 《中国园林》2023,39(6):58-63
“关联性文化景观”中“自然元素”与其“非物质 要素”的结合方式因高度抽象的表达及多样的意义生成背景, 其阐释途径的合理解读具有复杂性,对之进行解读是揭示“关 联性文化景观”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以分析心理学派代表人 物荣格《哲学树》中的11幅心理绘画“树原型”作为研究材 料,通过总结普适性的“还原性文本”,分析其叙事文本、意 指作用、隐喻关系;进而揭示其蕴含的人类视野中宏大的“世 界树原型象征”,通过文化升华后的“原型象征”进一步阐释 人类对“自然元素”的意义加工和修饰;最终得以形成超越 “自然元素”单纯本体的“哲学树”。并以此建构理解“关联 性文化景观”自然原型象征意义的途径,指出人类通过意识形 态下基于个人或集体的精神世界中“自然元素”印刻在“还原 性文本”中的方式,具象化“非物质要素”与“自然元素”动 态呈现关系在“关联性文化景观”语境下的表达方式,为解读 其他“关联性文化景观”原型象征的诸多意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飞  石晓冬  郑皓  伍毅敏 《城市规划》2017,(11):9-16,32
分析了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转型发展时代背景,介绍了新版总规的编制重点是系统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核心问题.结合新版总规编制实践,分析了北京在优化提升"都"与"城"关系、"舍"与"得"关系、"一核"与"两翼"关系、城市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等10个方面的规划转型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