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8年7月22日,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在京召开汶川地震水利工程安全及次生灾害防治研讨会,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协助做好汶川地震水利抗震救灾总结工作,并为灾后重建的相关水利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水利工程修复和灾后重建提供方向性、指导性咨询意见。  相似文献   

2.
2009年5月12日,在三台县2006~2008年农发水保项目验收工作现场获悉,国家农发水土保持刘营项目区三道河、清水濠、桐子湾生态水利项目经过有关专家和领导的现场考察、查阅资料、听取镇乡情况汇报以及水务、财政、监理、监测、审计等重点工作的情况介绍后,对汶川地震重灾区三台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水土流失治理国策,在大地震灾后按照“三同时”的原则,抓紧组织项目灾后重建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3.
付飞  董靓 《人民长江》2013,44(5):74-77
为了更好地反映绵竹市的生态承载力与生态需求的相对关系,从生态足迹和碳足迹的角度,分析评价了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绵竹市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绵竹市汶川地震前后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在地震后的城市恢复重建过程中,由于采取了低碳重建策略,震后在经济恢复的同时,生态赤字有所降低,说明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可提高环境质量。根据研究成果,提出了绵竹市的生态环境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对我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汶川大地震及其产生的次生灾害,使四川省地震灾区水土保持设施损毁巨大、水土流失加剧,灾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损失不可估量。本文从总体上分析了灾区水土保持设施受损情况、新增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及其在社会经济各方面造成的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5.
汶川震区清平乡文家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8月13日凌晨在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暴发了16条泥石流,其中1条特大型(文家沟泥石流),1条大型(走马岭沟泥石流),9条中型,5条小型。清平乡场镇暴发的文家沟泥石流规模最大,泥石流冲出固体物质总量达310×104 m3,文家沟泥石流将清平乡老场镇的大部分区段淤埋。由于这场泥石流灾害发生在汶川地震高烈度区,是地震与降雨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其形成原因,对于进一步认识强震区泥石流发育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现场调查,从物源条件、地形条件、降雨条件分析了泥石流形成原因,并分析了泥石流成灾特征及成灾过程机制,以及泥石流运动特征等。  相似文献   

6.
胡嘉 《四川水利》2006,27(2):46-47
攀枝花市宝鼎矿区煤炭采空区是水土流失重灾区。为解决煤矿造成的水土流失灾害等问题。攀枝花市水土保持工作者加强对煤矿的监督管理,征收水土流失防治费。解决了矿区水土流失治理的经费问题,使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7.
《水力发电》2008,34(11)
国务院于2008年9月19日正式发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农村建设、城乡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和土地利用规划等10个专项规划已全部印发实施。  相似文献   

8.
2008年“5.12”汶川地震,对成都市地震重灾区的自然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改变,客观上导致全市山洪、泥石流及与之相关的次生灾害发生频率加大,对这些可能发生的灾害监测预警变得非常迫切。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山洪灾害预测预警系统,是山洪灾害防治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成都市灾后重建山洪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实践,提出了山洪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工作探讨,以及在这些策略指导下成功临灾避险的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9.
2008年"5.12"汶川地震,对成都市地震重灾区的自然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改变,客观上导致全市山洪、泥石流及与之相关的次生灾害发生频率加大,对这些可能发生的灾害监测预警变得非常迫切。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山洪灾害预测预警系统,是山洪灾害防治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成都市灾后重建山洪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实践,提出了山洪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工作探讨,以及在这些策略指导下成功临灾避险的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10.
信息与服务     
《水力发电》2008,34(11)
政策与法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规划印发实施国务院于2008年9月19日正式发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农村建设、城乡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  相似文献   

11.
成都市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市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集聚中心,加强成都市土壤侵蚀研究,建设“生态成都”、“美丽成都”对我国西南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标杆作用。利用四川省土壤流失方程(SCSLE)对成都市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定量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市土壤侵蚀状况总体上不严重,土壤侵蚀各项指标均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成都市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龙泉山脉和西部的龙门山脉、邛崃山脉,龙泉山脉土壤侵蚀比龙门山脉、邛崃山脉严重;受“5\512”汶川地震强烈扰动的龙门山脉局部地区土壤侵蚀强度高,在遭遇强降雨条件下极易发生突发性水土流失灾害,应重点加强这些区域强震诱发土壤侵蚀的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12.
河道山地灾害如泥石流、滑坡、山洪、水土流失等严重危害着河道周边公路、铁路、桥梁、大型水利工程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快速识别已发生的河道山地灾害意义重大,而传统巡检方式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和滞后性,迫切需要新方法来替代。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深度学习技术具有局部感知、参数共享、池化等多个特性,相比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具有更强大的特征学习和特征表达能力。在深度学习开源框架下,利用大量河道山地灾害图片数据完成了Caffenet等多个深度模型的训练,并结合迁移学习方法,使河道山地灾害识别准确率最终达到90%以上,为河道山地灾害快速识别、群防群测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以岷江上游汶川地震重灾区为靶区,在剖析山洪灾害特征及驱动因子的基础上,开展山洪灾害危险性分区研究。得出研究区山洪灾害具有如下特征:①受暴雨控制,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暴雨区,具带状、群发特征;②受地震发震断层的控制,在主断层范围内集中、连片分布;③呈串联或并联特征;④震后崩塌、滑坡淤堵河道,山洪灾害发生的临界雨量降低,导致山洪灾害规模扩大、频率增加,危害加剧。根据主控驱动因子即暴雨驱动因子(年最大1 h暴雨均值)和地震驱动因子(距发震断层距离),将研究区山洪灾害分为3个等级:高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和低度危险区。研究成果可为岷江上游流域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减少山洪灾害损失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土工抗震60年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土工抗震学科的创立、发展和创新历程,并对汶川地震后土工抗震研究的新进展和主要成果进行了论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土工抗震学科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自汪闻韶院士1958年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创立我国第一个土动力学试验室、开创我国土动力学和土工抗震学科以来,土工抗震学科在土体动力特性测试技术、土的液化机理及判别方法、土工振动台动力模型试验、土体真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土石坝及地基抗震安全评价方法、室内外试验联合确定土体动力特性参数、土石坝及地基抗震设计理论(思想)和原则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和开创性的进展,奠定了我国土动力学和土工抗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领先地位。2008年汶川地震后,围绕高土石坝抗震的新需求,在高土石坝极限抗震能力分析方法、高土石坝地震破坏模式、高土石坝抗震减灾工程措施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逐步建立了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相结合、原型震害-数值模拟-物理模拟相结合、变形分析和稳定分析相结合、整体稳定分析和局部稳定分析相结合的高土石坝抗震安全评价体系。未来迫切需要开展复杂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抗震关键技术,特高土石坝地震灾变行为与安全控制,基于性能的高土石坝抗震安全评价及灾害控制,水库大坝抗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地震,不仅直接影响灾区河流的河道,并诱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山地灾害,这些山地灾害的产生和发展将对震区河流的演化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震后山区河流河道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预测,是震区河道修复及震后恢复重建的关键。结合野外考察资料,分别从河型、纵断面、横断面3方面分析了震区河流的演化特点。分析结果表明:河床剧烈抬升引起河型游荡分汊,两岸频发的山地灾害挤压河道;高强度山洪冲刷河床及岸滩并展宽河道,泥沙的淤积也可束窄河道;河流纵断面总体淤高,但纵断面结构渐趋稳定,大石块多且上游来水来沙丰富的河段会逐渐发育成阶梯状结构,而以淤积为主的河段,由于山洪冲刷会形成下凹型纵断面,并逐渐向直线型纵断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叠溪地震和汶川地震在松坪沟地区诱发的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重点剖析了地质灾害的的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并得到以下认识:两次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均沿松坪沟呈带状分布,主要集中在三段斜列式断层附近,其中,叠溪地震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地区,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全区均有分布;松坪沟内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主要受控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断裂带性质及与发震断裂的距离、地震活动强度等4个方面,地形越陡,地层岩性风化程度越严重,距活动断层距离越近,地震加速度越大,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高,灾害的规模也越大,危害也越严重;两次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的分布在平面上有一定的重合,叠溪地震对山体斜坡造成隐蔽性损伤,降低了岩体的强度,为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以川藏铁路沿线泥石流、滑坡、崩塌、溜砂坡等山地灾害的调查结果为基础,分析孕灾环境条件及山地灾害特征,开展面向服务的山地灾害综合数据库及信息平台开发方法研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数据库技术,构建川藏铁路山地灾害成灾环境数据库与灾害专题数据库,成功实现多源多维山地灾害信息的统一标准与有效管理。利用面向服务的COM组件式独立开发方法,建立基于ArcEngine的川藏铁路山地灾害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山地灾害的数据采集与质量控制、动态更新与空间检索、灾害评估与专题制图等,生成灾害数据开发产品,为铁路工程线路选定线设计以及制定减灾规划提供山地灾害基础信息支持,也为进一步建立交通干线工程数字减灾系统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汶川地震中广元市曾家站记录的强震数据及地震诱发崩滑的野外资料,对地震波能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广元市地震波能量最集中的时间段为60~80s,主要频率约为2.7Hz。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震波特性几个方面,初步分析了研究区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在空间上的响应特征。研究区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集中在800~1 800m的低、中山区;30°~50°的坡度地段;易破碎、发育裂隙的变质岩、软硬岩互层的地层;断裂构造延伸方向、断裂构造交汇处以及山体斜坡地脉动卓越频率大于地震动主频率的地区。研究区内东河口滑坡发生在地震波能量最强烈最集中的时段,经研究表明,该区地质灾害的时空响应特征与地震波能量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经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的持续增长,现代社会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加剧了城市工矿区的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威胁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当地环境水土保持。文中以某一小型硼铁矿山的水土保持为例,分析了水土流失对矿山资源的危害,结合当地特点,分析了水土保持的几点措施,最后分析了其水土保持的减水减沙效益。  相似文献   

20.
四川茂县二里崩塌形成机理与防治措施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盛金  王君  王卫 《人民长江》2011,42(4):36-39
二里崩塌为“5.12”特大地震所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发育有4个崩塌灾害点,需采取可靠的防治措施。通过对二里崩塌的地质环境条件、崩塌基本特征的调查分析,结合工程地质分析方法,指出二里崩塌主要是倾倒式崩塌和滑移式崩塌两种类型。对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崩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研究了两种类型崩塌的形成机理,并据此提出了针对崩塌落石的防治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