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渭河水文化的定义和源远流长的渭河文化,并通过今昔渭河的对比,分析维护渭河健康生命、传承渭河文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构建治渭思想体系、落实流域综合治理、强化水政执法工作、强化非工程结合等四项载体举措,以维护渭河健康生命,传承繁荣渭河文化,构建生命渭河、人本渭河、和谐渭河。  相似文献   

2.
渭河水沙条件变化对河床冲淤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渭河下游河道历史及现代的演变规律,分析水沙条件,水库运用变地渭河下游、潼关高程的影响,1986年以来,渭河下游淤积加剧主要是由于不同利的水水沙组合所造成,因此应用加大渭河主要产沙区及河道的治理力度,以缓解渭河下游淤积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3.
三门峡水库淤积上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分析了三门峡水库渭河下游实测资料,认为前期淤积使潼关河段同流量流速降低,使渭河下游主槽过洪通过减小、洪水流速降低,而洪水是维持潼关及渭河下游动态冲淤平衡的动力,因此,前期淤积是造成渭河下游淤积上延严重的根本原因,流速降低破坏了渭河干流推移质和支流推移质进入渭河后的输沙平衡,这也是渭河下游淤积上延严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三门峡水库建库前渭河下游淤积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历史文献记载,渭河“水浅,沙深”。由汉至唐因渭河淤浅不能通航,多次另行开挖漕渠为京师运粮,三门峡水库建成前,渭河华县、咸阳、道口的同流量水位年平均上升0.020-0.089m,渭河下游也是淤积上升的,潼关是渭河下游侵蚀基面,潼关高程年平均上升0.035m,渭河下游与潼关高程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同步上升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渭河下游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同时由于潼关高程的淤积抬高,渭河下游的淤积量尤其是主槽的淤积量明显增加,导致渭河防洪水位抬高,洪水灾害严重。本文以大量的实测资料为基础,对渭河下游近年来的冲淤2变化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为今后渭河下游的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渭河口拦门沙形成及消失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了黄,渭河部分测站的水文资料之后,研究渭河口拦门沙形成及消失条件,为减轻渭河下游的淤积寻找方法。  相似文献   

7.
《陕西水利》2008,(2):I0001
防汛是关系人民生命财产的大事,今年的防汛工作依然牵动着省政府领导的心。4月1日上午,袁纯清省长来到渭河大堤詹刘险工段,现场查看渭河堤防工程,分析会商渭河防汛形势。在听取汇报后,袁省长强调,渭河是我省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关各方要高度重视渭河的防汛工作,认真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提前做好防汛预案,扎实开展备汛工作,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确保今年安全度汛。  相似文献   

8.
提到东庄水库对渭河下游的防洪作用时,近几年常有一种说法,认为东庄水库在对渭河下游防洪上帮不了忙。其理由是:渭河下游洪水主要是以渭河来水形成的。据统计渭河华县站Qm〉5000m3/s的11次洪水组成,以泾河来水为主形成的仅有三次,不到30%(见表1)。表1渭河华县站Qm〉5000m3/s洪水组成由此看来,上述说法并没有大错。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因为如表1所统计的渭河华县站洪水流量,最大也只有8340m3/s,还达不到渭河下游堤防设计50年一遇的10300m3/s洪水标准。对于渭河下游大于30年一遇(30年-150年一遇)、以泾河来水为主形成的洪水…  相似文献   

9.
1960年以来,渭河下游共淤积泥沙13.28亿m^3,其中1990—2003年下游河槽淤积加重,淤积量为3.073亿m^3。渭河下游各水文站同流量水位抬高,华阴、吊桥、华县二三站水位分别上升3.14、2.91、2.93m;华县平滩流量逐渐减小,2003年汛前减为历史最小的1000m^3/s,比1958年小4000m^3/s;渭河下游洪水特征发生了变化,洪水过程线由尖瘦型变成矮胖型,峰现时刻明显推后,峰量关系发生变化,洪水历时显著增加,小洪水、高水位、大灾害的现象极易出现。建议采用跨流域引水的方式治理渭河,从秦岭歼凿隧洞引汉江或其他支流补充渭河水源,尤其应该尽快制定渭河综合治理规划,协调渭河水沙关系,维持渭河的健康生命。  相似文献   

10.
以史为鉴团结治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将渭河誉为三秦父老的“母亲河”,而如果从昔日渭河壮丽甜美,造就了八百里秦川和天府之间这个意义上看,渭河也的确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三门峡水库建库后渭河下游河道演变及洪水过程实测资料,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渭河下游河道发生冲淤变化对洪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水库建成至2003年间,渭河下游河道发生淤积萎缩引起渭河洪水演变特性发生了显著地改变,渭河下游洪水位抬升、洪水传播历时延长以及洪峰削峰率增大,而这些洪水特性也是造成渭河下游河道发生淤积萎缩的主要原因。2003年之后,因渭河下游河道水沙条件的变化,洪水洪峰流量大幅度减小,河道出现冲刷,漫滩流量相较于先前减小,使渭河下游洪水位下降、洪峰传播历时缩短、洪峰削峰率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12.
2003年渭河西安城市段洪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对2003年渭河西安城市段形成的小洪水大灾害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由于三门峡水库的影响使渭河下游淤积严重,抬高河床,从而导致渭河西安城市段出现小洪水,高水位的灾情。  相似文献   

13.
潼关高程下降对渭河下游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潼关高程变化与渭河下游累计淤积关系密切。潼关高程下降后 ,渭河下游主槽会产生溯源冲刷 ,在大水少沙情况下 ,近槽滩地会受到冲刷 ,洪水漫滩后滩地会发生淤积 ;冲刷在靠近潼关的华阴和华县河段表现明显 ,向上游逐渐减弱 ;冲刷河段主槽过洪能力有所增大 ,常水位和一般洪水位都有所降低 ,但大洪水的威胁依然存在。此外 ,渭河下游各河段河相系数均减小 ,河道向着窄深方向发展 ;由于侵蚀基准降低 ,自然裁弯动力增强且易发生 ,河道弯曲系数变小 ,河道由摆动型向稳定型弯曲河道发展。水流移床力的分析表明 ,潼关高程下降期间 ,河道运动强度与脉动流量关系减弱 ,基本上维持在某一常数 ;由于流量的脉动客观存在 ,河道仍会摆动 ,平均每年移动量在 12 0~ 4 0 0m之间。  相似文献   

14.
渭河具有水沙异源的特性,水量主要来自于咸阳以上干流,沙量主要来源于支流泾河。在天然水沙断面资料分析及实体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平滩水位变化情况等,将泾、渭河洪水分为4类组合,分析了典型年份不同水沙组合条件下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规律及主槽形态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975年以渭河为主的大洪水,对扩大主槽形态、提高主槽输水输沙能力具有明显作用,而1992年以泾河为主的大洪水的作用却不明显;河道萎缩条件下的1995年小水大沙使主槽严重淤积、变得更为宽浅,断面面积减小。  相似文献   

15.
渭河陕西段河水水质COD、NH3-N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渭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是重要的地表水体。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农业用水量不断上升,排入渭河的污染物质逐年增加,致使渭河的水质污染不断加剧,已基本丧失了其原有功能。分析渭河水质变化特征对于防治渭河水污染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渭河干流的19个监测断面以及渭河(陕西段)断面的COD和NH3-N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渭河的水质总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的遏制,但渭河干流仍有1/2的监测断面没有达到水环境功能的要求,2007-2011年虽然渭河一些断面的水质仍为劣Ⅴ类,但COD和氨氮的浓度呈逐年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渭河洪水的特点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8月底至9月上旬,主要流经陕西关中地区的渭河出现1981年以来最大洪水。此次洪水特点为:“小流量,高水位,大灾害”。主要表现在:洪水水位高;洪水持续时间长;演进速度慢;险情多;造成的灾害比较严重。作者分析了此次洪水的特点,认为渭河下游河道形态类似于黄河下游,提出了利用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利用机械挖掘方式;利用渭河调水调沙以及南山支流综合治理等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气盾坝为近年水利部新技术推广的新坝型,咸阳渭河气盾坝为渭河干流上首次采用,也是在多泥沙河流中首次设计成功、规模最大的国产气盾坝,标志着气盾坝国产化的成功。渭河是著名的多泥沙河流,通过对咸阳渭河段水沙特性及重点技术问题分析,研究国产气盾坝的适宜性,分析咸阳渭河水生态治理工程选择国产气盾坝的合理性及特殊技术要求,充分发挥气盾坝的优点。通过对国产气盾坝在渭河多泥沙河流上的应用设计和研究,试图为今后国产气盾坝的推广,特别是在多泥沙河流上的应用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8.
渭河陕西段水环境污染历时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渭河陕西段主要污染因子的污染历时现状,对渭河陕西段的年径流量与水质污染程度的关系以及在不同水期水环境的质量进行了分析,利用1990~2000年系列水质监测料,采用频率曲线法分析研究了渭河陕西段水质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渭河水进入陕西段后不仅在空间上被严重污染,而且水中主要污染因子持续的时间长。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渭河平原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近20年地下水质监测数据,探讨了地下水水质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了地下水质综合评价,对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渭河平原区域地下水质量总体尚好,秦岭山前和渭河上游局部地区水质综合评价为优良等级,渭北黄土塬部分地区及渭河下游卤泊滩地区水质综合评价为较差或极差等级;不同地区超标物质各有不同,主要超标项归纳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三氮、氟化物等;主要城市集中开采区地下水质受开采量影响较大,水位埋深与硫酸根、硝酸根、总硬度等污染物质含量高度正相关。地下水水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工开采、天然背景值、局部污染、大气降水等。研究结果对渭河平原地下水水质保护及其合理开发利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