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规划师》2018,(11)
《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要求总体城市设计应以创造宜居的城市空间为目标,因此如何将宜居理论融入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体系,以及如何建立宜居目标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及实施路径,成为新时期规划师急需思考的问题。文章在对宜居及宜居城市的内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结合淄博市总体城市设计实践,立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从构建城市安全格局、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和搭建后续行动计划四个方面构建宜居目标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体系,以期为新时期总体城市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城市灾害作用过程阶段的分解以及对灾害不同途径的破坏强度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了城市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途径,建立起"灾害作用—空间破坏—人员伤亡"的灾害过程认识,结合国内外研究判断,提出以"规划干预—空间手段—灾害防治"的思路逻辑,建立以城市空间为着力点的空间途径应对灾害的框架,并从城市外围环境、城市内部空间和空间形态三个方面阐释了与灾害的联系,形成了动态适应灾害变化的规划干预方法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3.
城市设计是控制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手段,辽东湾新区从战略规划与总体规划阶段开始,即开展了空间形态控制方法的探索。文章构建了覆盖总体城市设计与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的全过程、系统化的空间形态控制体系,从新地域主义视角出发,提取辽东湾新区地域特征基因,针对总体空间格局、空间单元肌理与关键节点空间的地域化空间形态提出对应的控制要点,为空间形态定量控制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5,(10)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愈演愈烈,各地尤其是西北生态脆弱的河谷型城市,应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确定城市规划区(UPA)。文章从UPA所具有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入手,通过对UPA的确定方法与研究思路的分析,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并以甘肃省和政县为例,详细论述了河谷型城市UPA的确定方法和确定流程,以期为此类型城市UPA的确定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城市型景区内旅游者和日常访问者相互影响的现象,提出"共处"空间概念,从"空间-行为"关系视角总结"共处"空间的时空特性,形成"共处"空间判别依据。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问卷调查,将人群行为划分为互不干扰、围观及参与、干扰及冲突3类,从空间优化与管理角度对列入公园年票体系中的城市型景区提出建议,梳理2类人群关系,提高游憩体验质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国城市设计与建设现状的一些现象的评析 ,揭示出市民社会对城市设计和城市形象的影响 ,以及国家与社会在空间权利分享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并探索了中国城市设计的可能方式 ,以空间权利平衡为认识基础 ,试图建立一个可操作的和理想的城市设计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为了避免城市形象出现"千城一面"的问题,每个城市在规划建设中均应形成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所在。因此如何城市空间特色资源评价体系,成为当下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南通为例,从城市空间特色的概念内涵入手,分析城市空间特色的物质载体,选取城市空间特色资源评价因子,如独特性,根植性,认知度,影响度,支撑性,成长性等,采用单项分级,模糊评价等方式,建构完整的城市空间特色资源评价体系。基于评价结果不仅可以对城市空间特色的发展方向进行预判,并且可以在规划实践中有目标地培育、强化、彰显该城市的空间特色,为建设富有魅力、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的发展,火车站逐步被城市建成区包围,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造成车站两侧城市空间的种种分隔现象:包括城市交通的分隔、城市公共空间的分隔、城市肌理的分隔、城市功能的分隔。从火车站对城市空间的分隔现象入手,致力于研究火车站地区的城市空间连接设计策略,以缝合和连接车站两侧被分隔开的城市空间,为规划师和设计师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中国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国家法规匮缺、地方标准不一、管理归口部门众多等混乱现象。查出121种小类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清单,并以公共空间中的步行者、骑行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为使用对象甄别出其中的五大类54种小类城市家具清单。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家具理论与实践源流的考察,界定了城市家具的概念。最后结合珠海市城市家具设置规划,从分类体系界定、简符与代码设定、风格特色类型学图集编制、不同层次的规划表述运用等方面阐述了其基于类型学的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曹青云 《城市住宅》2021,28(2):182-183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越来越清晰,试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对怀远县城市魅力空间的塑造进行研究.抓住区位空间视角下的城市设计关键,从城市自然本底和文化基础的认知和分析出发,总结怀远县城市魅力空间现存的问题,进而以自然山水空间、历史人文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三大空间为切入点,提出城市魅力空间塑造的规划策略和体系构建的方法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臧亭  李晓策  张浪 《园林》2021,(2):25-30
从城市绿地系统到城市生态系统是当代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最重要的演进。伴随着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探索、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演进,上海生态空间建设立足当下,克服土地资源极缺等主要困难,艰难起步、跨越发展、转型升级,从城市绿地系统到城市生态系统,探索出一种高效集约、统筹兼顾的韧性城市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展望中国两个百年目标及上海2035卓越全球城市目标,上海生态空间建设将以建设韧性生态之城为目标,努力营造更加"人民"、更加"生态"、更加"上海"的城市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2.
刘骏  唐芝玉 《中国园林》2022,38(8):99-10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是城市绿地规划及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历时性的文本解读可以梳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脉络,厘清规划思想、规划内容、规划方法等变迁与发展特征,了解政策法规、城市发展等因素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影响,并为未来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提供可借鉴的方向与思路。利用文本分析法,结合ROSTCM6软件,对重庆70余年的13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进行定性及定量解读,从规划范围与层次、绿地分类、绿地布局、绿地指标4个方面梳理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变迁脉络;总结出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公园绿地始终为规划核心内容,系统化思维逐渐形成,生态保护理念日趋凸显及山城特色不断被塑造”的发展特征;探讨了政策标准、法律法规、制度改革与技术进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提出响应城市发展定位、协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夏杰  刘婧  吴德建 《规划师》2020,(6):56-6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是一次检验与反思,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急需提高城市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文章以苏州市这一典型的人口输入型城市为例,探索人口输入型城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空间策略,提出建立以公共卫生空间体系、应急性空间体系、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和智慧城市体系为支撑的疫情空间应对体系,旨在促进城市各系统间的有效协作,以及为外来人口多、人流量大的城市的空间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卓越的成就,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城市空间环境问题的产生。为此,从“生态城市”的理念出发,对“生态城市”相关理论进行综述;进而通过总结国外多个生态城市建设案例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城市空间环境特色规划自身的特点,提出了“生态城市”理念下城市空间与环境设计规划的策略;生态发展理念,擘画美丽中国,最终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李阎魁 《规划师》2000,16(3):38-41
作者针对目前我国城市高层建筑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对城市面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城市密集林立的高层建筑正在恶化城市环境,造成新的拥挤和城市生活的紊乱,一大批布局零乱无序的高层建筑“舶来品”成为“城市奏鸣曲”中的不和谐音符而给原有城市景观造成破坏。作者试图通过对城市高层的合理控制和现代化城市空间景观形象的塑造做一系统的分析,目的在于把握城市高速发展中城市高层建筑的布局作用机制和内在关联,寻求建立上海现代化城市空间景观形象协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负空间研究     
基于对城市中存在的若干“负空间”案例的考察和分析,从特定城市环境与地域社会生活的视点分析其生成的原因和存在的意义,并指出它们所带来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与现代主义盛行时期对城市公共空间有所忽视的大不相同,从70年代起,与城市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引起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重视,城市地下空间通过整合城市街区、广场及外部空间,可以形成充满活力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通过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分析,和对城市形态与功能的特征分析,从理论上探讨地下公共空间的作用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实现让城市公共生活回归城市新空间,新公共空间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8.
西方城市网络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0年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革推动着西方城市网络思想的发展。由于城市地位的提升,"流动空间"对"地方空间"的取代以及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城市间关系的发展,在理论界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络范式"转型,推动着城市研究与规划政策的持续发展,包括城市区域空间组织方式从中心地范式向"城市网络"范式的转变,城市体系组织原则由等级原则向网络原则的演变,以及城市空间形态从单中心模型向多中心模型乃至网络城市模型的演进等,而这些城市发展实践与城市空间组织思想的变革带来了西方城市网络研究的蓬勃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网络"在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空间规划中获得广泛的应用,主导着区域空间政策的发展。本文在详细剖析城市网络发展的现实和理论背景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城市网络的内涵、构成、特征及类型等内容,并对西方城市网络研究中的理论进展、规划应用和治理策略进行了评述,以资我国城市群体空间研究借鉴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海绵城市是城市开发建设的新模式,是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优化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迫切需求.文章首先对海绵城市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根据一定的选择原则,形成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体系;最后对每项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内容给出了在具...  相似文献   

20.
In the process of turning the post-industrial city of Malmö, Sweden, into a knowledge-based, creative city, new urban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visions are being develope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developing the “knowledge city” is the spatial conceptualization for renewal of urban life. One such concept introduced in Malmö is “the 4th urban environment” (det 4.e stadsrummet). In this article, based on critical urban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branding, and practice of the 4th urban environment as a strategy to generate a creative economy and knowledge city is critically analyzed as part of a neoliberal planning discourse. The article raises the question, what kind of vision is “the 4th urban environment”? What is it an expression of; what does it mean for planning practice and to urban development? Contextualizing and investigating trends of neoliberal planning ideas are important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unequal power relations. The 4th urban environ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almö is illustrative of existing neoliberal planning practices in a Nordic context, and in other similar economies with legacies of redistribution policies and long-standing leadership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what is articulated within discourses that re-present particular notions of space and place,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neoliberal planning does to sp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