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研究根据系统工程的原则,立足于综合,把近把甘蔗栽培的新技术、新良种、新成果,通过组配、优化、协调,进行单元筛选,组装而成一整套整体效能较好的综合栽培技术,经两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对粤西高旱蔗区甘蔗具有明显的增产增糖效果,平均提高产量2.44t/亩,增糖1.33%投入产出比从1:2.2提高到1:3.5,该套技术已在相应蔗区开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农垦区植蔗土地多分布在海南岛和雷州半岛,90%左右为旱坡地,多属砖红壤土,基本缺磷贫钾,干旱、台风为害频繁,影响甘蔗的生长,由于生产条件差,栽培管理较粗放,因此劳动生产率低,单产在3吨左右,低于全省水平。为探索高旱坡地甘蔗高产高糖综合栽培技术,以达到提高单产和蔗糖分,促进糖蔗生产的发展。垦区  相似文献   

3.
在云南水浇地典型高产蔗区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甘蔗栽培新技术,从整地,品种选择,处理,灌溉,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适宜云南的高产综合技术、经10余个县示范推广表明,平均化顷增蔗22.5-54.6t,提高蔗糖分0.4-0.8%,达到了亩产吨糖目标。  相似文献   

4.
对甘蔗高产高糖高效益综合栽培技术措施中的五个因素进行了二个水平的二年三造的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2)荣茎产量和蔗糖分均最高。试验结果的实际最优因素水平级配处理(2)与理论的最优因素水平组配是相符的。为甘蔗“三高”综合栽培中几个主要措施的组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粤西蔗区以粤糖61号(粤糖03-373)和粤甘50号(粤糖08-776)甘蔗品种为材料,通过无人机进行叶面喷施不同甘蔗增糖剂(自主开发的增糖剂1、增糖剂2、增糖剂3,以及商业产品乙烯利和草甘膦)及清水作为对照,研究其对甘蔗产量和糖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增糖剂对2个甘蔗品种的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对蔗糖分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同时可以降低还原糖含量。其中,增糖剂3的增糖效果最好,2个品种甘蔗在喷施增糖剂3后20、40和60天时的平均蔗糖分比清水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0.70、0.84和0.63个百分点(绝对值),以喷施后40天左右收获效果最佳。本研究可以为无人机喷施甘蔗增糖剂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PreliminaryReportofStudlgonCulturalTehniquexx;ithHighYieldsinCane-gr0wthFrostAREAFengGi1aughao,JiCunyuan,GuoJun(SngavcaneResearhInstitwt0ofRenmingdeawanFarmofIlubeiProYine,Hubei433321)我场应于江汉平原南部,地处北纬29°44′~29°54′,东经112°35′-112°49′之间,年降雨量1158mm,日平习气温16.4℃,日照时数1688h,无霜期270天左右,霜期初日最早的年份出现在10月28日,终日最晚的年份是4月5日。过去一直被视为甘蔗种值的禁区。m年代,我们引LI‘计),K时,日子品种不对路,栽培技术不配套,因而产量…  相似文献   

7.
旱地甘蔗高产综合栽培技术从1983年起在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省区的四县市示范7.88万亩,发展到1988年包括云南省在内的五省区的70个县137.67万亩。六年共累计推广463万亩,平均亩产5.08吨,比对照区亩增1.4吨,增长率为38.04%。共增产甘蔗648.2万吨,增加农业产值45235.90万元,扣除新增成本及推广费外,纯增收益29143.30万元。六年间项目内增产食糖71.3万吨,不但增加糖厂产值71567.69万元,增加国  相似文献   

8.
为了总结交流旱地甘蔗高产高糖经验,指导旱地甘蔗栽培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广东省甘蔗学会与湛江市甘蔗学会联合于1987年8月24~27日在湛江市前进农场召开旱地甘蔗高产高糖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有省单位和地市、县、糖厂的专家、教授、科  相似文献   

9.
旱地荒地甘蔗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udyontheSyntheticCulturalTechnigueofSugarcaneonDrylandandWastelanelHeShuIin.(Elom0nicCropsBureanofHunawProuince,Changsha4l0005)1引言80年代,我省每年旱地植蔗面积16万亩左右,正常年份甘蔗亩产3500kg右,严重干旱年份只能收回种苗或失收。为了提高旱地甘蔗单产,探讨旱地甘蔗亩产6000kg,蔗糖分13X10-2,研究开发湘南宜蔗开荒地甘蔗亩产4500kX,蔗糖分12.5x10-2以上的改土、节水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我们从1990年开始在江永、道县进行旱地和新开荒旱地甘蔗综合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和示范。1992年11月通过省级验收鉴定,…  相似文献   

10.
在抗旱技术下,对甘蔗下种量,行距,施肥量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试验,建立产量函数模型,试验表明各因子对产量有显著作用,影响顺序是氮〉下种量〉钾〉磷〉行距,下种量和种植行距,施氮水平和下种量,施氮与施磷,施磷与施钾等交互作用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应用产量回归数学模型,结合蔗区自然条件和耕作水平,制定约束水平,通过模拟运筹,制定出旱地蔗区的高产优化模式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1.
北缘蔗区宿根甘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湘北蔗区常规甘蔗品种CP65-357,NCo310为材料,从1991-1995年设置了对春植蔗蔗蔸冬季地膜覆盖处理,对处理进行了气湿,地温的观察。结果表明:在北缘蔗区进行宿根栽培必须以地膜覆盖为前提,才能保证蔗蔸上的蔗芽下沉越冬,宿根蔗明显地表现出出苗早,生长期长,产量高,成熟早,糖分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可在北缘蔗区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廉江县横山公社曲塘大队地处雷州半岛西北部属亚热带区。土壤为浅海沉积母质的砖红性,黄色沙壤土。土层较深厚,含细沙,通透性颇强。气候温暖,终年无霜,四季如春,年平均温度23℃—24℃,低温期短暂,多出现在1—2月份,气候条件适合种植甘蔗。但雨量分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了甘蔗下种量、行距、氮、磷、钾肥用量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下种量、行距、氮肥、磷肥、钾肥对产量的作用顺序是:下种量>氮肥>行距>钾肥>磷肥。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寻优;提出了公顷产量在57~75t之间的优化栽培方案,为镇康旱地甘蔗高产优化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镇康旱地甘蔗高产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刘少春  相似文献   

14.
贵县地处桂东南,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1.5℃,年平均降雨量1462毫米,年平均太阳总辐射106.9千卡/厘米~2,无霜期短,水、光、热(温)条件适宜发展甘蔗生长。  相似文献   

15.
夏植蔗(又称半年蔗)是福建省闽南蔗区人多地少的社队,为夺取粮蔗双丰收的一种新型植蔗制度。几年来,它已受到蔗区广大群众所欢迎。云霄县1978年种植2,810亩,占全县甘蔗面积10.8%。龙溪、夏门、晋江、莆田等地区种植夏植蔗面积,也正在逐年扩大。为了进一步探讨夏植蔗高产、高糖规律,我们于1978年进行四个因素(育苗形式、移植时期、密植程度和喷射促熟剂)三个水平的正交试验,并取得初步结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省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光热资源丰富,是全国甘蔗主产区之一。历年来甘蔗单产为全围之冠,但产量很不平衡,高产甘蔗主要分布在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的水田蔗区,一般亩产6~7吨,高的可达8~9吨;而占全省甘蔗总面积50%以上的丘  相似文献   

17.
宿根甘蔗是一项重要的甘蔗栽培制度,在霜冻蔗区推广更易显示出其早熟,增产的优点,本文介绍了霜冻蔗区宿根甘蔗栽培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了甘蔗优良新品种闽糖96-1409、福农98-1103、LCP85-384的特征特性,这3个品种的蔗茎产量、含糖量表现优良,宿根性、稳产性好,值得在旱地蔗区进一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9.
凉蔗2号自CP72-1210×粤农79-780杂交后代中历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试验结果表明:24点(次)新植蔗试验凉蔗2号平均出苗率72.65%,平均分蘖率84.23%,分别比对照川蔗13号高14.49%和19.40%;18点(次)宿根蔗试验,凉蔗2号平均宿根发株数236669株/hm2,较对照川蔗13号高81.96%.42点(次)品比试验和生产试验凉蔗2号平均株高280.0 cm,茎径2.639 cm,单茎重1.311 kg,有效茎数101556茎/hm2;平均蔗产量133109.0 kg/hm2,较对照川蔗13号高17704.6 kg/hm2,增产15.34%.12月中旬和1月中旬平均田间锤度21.12 °Bx,较对照川蔗13号高2.35 °Bx;24点(次)新、宿根蔗经化验分析,12月中旬和1月中旬平均甘蔗蔗糖分15.36%,高于对照川蔗13号1.82%(绝对值);平均含糖量21470.5 kg/hm2,较对照川蔗13号高4812.9 kg/hm2,增幅28.89%.其纤维分、重力纯度、还原糖等工艺性状均明显优于对照.该品种还具有早生快发、抗病、耐旱和宿根性强等优点,适宜旱坡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1987年1月11—13日,由福建省科委委托福建农科院主持,在漳州召开省内外有关同行专家对甘蔗新品种闽糖77/208鉴定会议。与会代表通过听取育种单位的育成总结汇报,生产单位试种情况介绍,审阅了有关技术资料,深入对不同蔗区的示范田进行现场考察,充分讨论,认真审议,认为鉴定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