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淮河流域的缺水问题提出很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缺水问题比预计的更要严重。在当前除了全面实施节约用水外,加速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淮河缺水的根本出路。 在治淮初期就考虑了流域调水问题,1951年《治淮方略》提出了引江,1956年治淮规划提出引 相似文献
4.
5.
6.
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一直受到干旱的困扰,事实上,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用水供需之间的矛盾已日趋严重,干旱已成为制约农作物产量提高的主要灾害。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年年都有旱灾发生,然而哪些地区旱情较重?哪些地区较轻呢?本文对全流域片34个地区进行了分析计算并提出防旱减灾措施。 农业干旱区域特征是指全流域不同地区在降水等气候因子,农业种植结构和水利灌溉条件制约下所具有的一种抗御农业干旱的能力。在一个地区的多年生产实践中,在遇到多种气候干旱变异情况下,其相应造成农田受旱、成灾的严重程度可以看作该地区抗旱能力强弱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境内淮河流域面积6.53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下游地区3.97万平方公里,沂沭泗地区2.56万平方公里。流域涉及8个市58个县(市、区),耕地4806万亩、人口3700万。流域内有津浦、陇海等重要铁路、京沪高速公路及众多大型工矿企业。因此,做好今年的淮河流域防汛防旱工作,不仅是促进江苏省顺利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保障,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 相似文献
8.
9.
1 引黄过清补源的必要性 历城区东部浅井灌区有耕地1万hm~2。自70年代以来,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区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5~20m,形成以唐王为中心的近150km~2的漏斗区,地下水资源受到破坏,影响了农业生产和 相似文献
10.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旱灾害的多发地区,在全面总结淮河水旱灾害的基础上,从易发灾害的地理因素、加剧灾害的历史缘由、催生灾害的经济动因以及触发灾害的人为因素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水旱灾害形成的原因,并从多方面提出了综合防灾减灾的策略,为淮河进一步治理和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新中国淮河流域防洪减灾的巨大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成立55年,也是治淮走过风风雨雨和辉煌历程的54年.50多年来,淮河流域豫、皖、苏、鲁四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指导下,经过不懈的努力,掀起了3次治淮高潮,战胜了1954年、1991年和2003年大洪水,率先实践了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取得了巨大的防洪成就. 相似文献
13.
14.
分析了东营市广饶县境内地下水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阐述了由于不合理开采利用,甚至超采地下水资源而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从而制约工农业发展,造成水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介绍了实施补源工程使地下水位明显回升的工程实例,说明了引水补源工程是解决地下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2001年安徽省固镇县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春夏连旱,本文从自然因素,水工程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旱灾形成的原因,并针对淮北地区提出了防旱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文章总结娄底市历年干旱情况,阐述了干旱特点,认真分析了干旱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防旱抗旱减灾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韩莉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46(9)
项城市引沙补源工程实施后,通过沟渠开挖、疏浚和桥、涵、闸等配套建筑物的建设,灌区能整体发挥效益,为灌区内农田提供充足水源,还可补充地下水,改善工业和生活用水条件,使灌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得到缓解,为灌区农业的旱涝保收与工业的发展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8.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流域面积27万km2。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准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毗邻。淮河流域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km2和8万km2,有大运河及淮沭新河贯通其间。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治淮》2007,(10):7-9
盛夏的7月,历史性的流域大洪水袭击了淮河流域,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重要精神指示下,在国家防总、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淮委及流域各省加强预报,密切关注雨、水情和工情变化,及时启动各种应急预案,把握时机会商决策,在面对这场自然灾害时展现出了盛世治水的科学理性和从容不迫,以较小的代价,赢得了抗洪的伟大胜利。面对灾难,沿淮各省以全局为重,在"上控、中畅、下泄"战略思路指导下,同舟共济,协同作战,充分发扬了团结抗洪的优秀传统。与此同时,逐步完善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以及现代化的非工程措施在抗洪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期"防汛与抗旱"栏目,我们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从回顾汛情到总结经验,从防汛工程措施到非工程措施逐一扫描,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