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凤颖 《国际纺织导报》2010,38(5):70-72,74,75
客家文化一直是文化研究的热点,客家服饰文化作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通过对客家妇女服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了当地客家妇女生活的环境、着装习惯、民俗风情等实际状况,同时对客家妇女服饰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广泛地收集与整理,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深入考证、分析和研究,将客家妇女服饰史划分为4个时期(前奏期、萌芽期、鼎盛期和衰落期),分析了各个时期服饰的特征,为研究客家服饰奠定了基础,同时为设计师设计客家服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客家服饰产生于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其服饰文化的艺术元素,诸如造型、色彩、图案纹样、制作工艺等,反映了客家人独具特色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习俗,是客家民系文化生态的生动体现。基于文化生态的视角,客家服饰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是挖掘客家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把握客家精神的精髓,将客家服饰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相结合,设计出既能展现客家传统服饰的文化神韵,又适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服装。通过客家服饰的时尚化,使其真实地融入新的时代环境,真正传承和创新发展客家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3.
客家妇女围身裙是客家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妇女勤劳、智慧的象征。通过田野调查与分析将闽西地区客家妇女围身裙进行分类,按其形制不同分为“凸”字形和长方形两种,裙身以蓝黑为主色,腰头等局部饰以色彩艳丽的刺绣图纹,刺绣图纹内容多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构图采用了对称与均衡的形式美法则。进一步与将闽西地区客家妇女围身裙与当地畲族“合手巾”、台湾地区的“大裙”进行对比发现,闽西地区妇女围身裙体现了客家服饰文化特征,既具有实用与装饰共融的统一性又具有客家服饰文化的根源性与融合性;同时与台湾地区的“大裙”具有相同形制与文化象征意义,证明海峡两岸的客家妇女服饰文化具有一脉相承性。  相似文献   

4.
从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异同入手,以福建地区两大文化的代表民系--客家民系和闽南民系的文化特征为基础,论述了二者的服饰形制与特征,并进行了对比,得出二者服饰文化之间存在碰撞与交融,其原因是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差异性与多元性所致.  相似文献   

5.
《丝绸》2016,(1)
清末民初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和嬗变期,新与旧的剧烈冲突,使得这一阶段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婚嫁服饰同样经历了由传统至现代的过渡。江南地区作为清末民初服饰变革的重要阵地,其婚嫁服饰变革特征明显。以相关画报等资料为线索,对清末民初江南地区婚嫁服饰进行研究,并将其重要历史特征及变革过程进行分析,从而为研究婚嫁服饰的历史衍变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6.
分别从广东客家、广府,福佬三大汉族民系体现的文化特征、服饰特征、审美特征角度出发,结合具体的服装样式,分析其形成的因素,对广东汉族民间服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丝绸》2017,(12)
中国清末民初的传统服饰中"卐、卍"字纹屡见不鲜,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其服饰当中均有体现,其艺术表现形式及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被世人喜爱和追捧。文章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中37件带有"卐、卍"字纹的服装及饰品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卐、卍"字纹产生与发展的脉络,并且结合史料对清末民初时期服饰中"卐、卍"字纹的结构特点、表现形式、吉祥寓意等进行了整理与分析。进一步总结归纳了服饰中"卐、卍"字纹的形式美感和艺术特征,并从中寻找传统纹样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灵感,为后期服装设计的创作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范晴 《纺织报告》2022,(6):107-109
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该时期服饰文化在中国近代服饰的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服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侧面反映了该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面临的大变革。文章在概述服饰审美价值的基础上,以清末民初时期女性服饰的变革为主要线索,探讨在“西风东渐”这一历史潮流下该时期服饰的审美特征以及主流趋势,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影响以及时代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谢远香 《纺织报告》2023,(6):102-104
赣南是孕育客家文化的摇篮,无数优秀且独具特色的文化在此诞生和发展。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特有的符号象征,是其艺术特色、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赣南客家服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属于我国传统优秀民间艺术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教育部在“2022新课标”中明确音乐、美术主线地位,在教学期间重视学生的艺术体验,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文章对赣南客家传统服饰元素的文化内涵、美学特点及设计风格进行分析,尝试将其作为素材性的课程资源运用于初中美术教学中,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客家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传承客家精神。  相似文献   

10.
服饰包括服装和配饰。在种类繁多的配饰中,赣南客家人尤为钟情银饰,形成了具有自身造型特征、族群标识和身份认同感的银饰文化—赣南客家传统银饰文化。文章从探寻赣南客家传统银饰的类型出发,研究其不同的分类及文化生态特征。赣南客家传统银饰类型丰富,造型多样,由头饰、颈饰、手饰、服饰挂件、足饰等组成。它贯穿于客家人的生命长河,也渗透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具有吉祥文化、民俗文化和多元融合文化等文化价值,形成了传承性、融合性、功能性等文化生态特征;它穿行于艺术与文化的维度,兼具审美与文化价值,既是赣南客家族群社会发展与构造的历史记录者与见证者,也是构建国家非遗项目“传统服饰(赣南客家服饰)”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1.
Xia F.  Cai J.  Lei H. 《丝绸》2017,(4):43-51
Due to the long period of nomadic, migration and mixed living state, there were few written records about the clothing style in quite a long time, regardless of the unofficial history. No kind of clothing and pattern could be found before the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takes the epic of She minority " Gao Huang Ge" and fragmented historical data as the clue and depends on investigation records (such as "Alien races Picture of Qing Dynasty") about the She minority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clothing style in the pictures and the clothing collected by Fujian and Zhejiang Museum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these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and costume design.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ree elements and "legacy of ancestors" in the clothing, proposes and summariz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style of She minority clothing. © 2017 China Silk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2.
邢琳  杨爱芹 《丝绸》2020,57(3):71-76
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文化融合,各地出现了多种阶段性、地域性服饰风格。为了还原河北地区在北朝时期的女性服饰体系,从而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文章以河北磁县东魏、北齐皇室墓葬中出土的壁画、陶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物对比、结构可行性分析等方法,揭示这一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款式特征。研究表明: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地区"汉化胡服"较为流行,曾出现过15种女子服饰款式和5种首服样式,为梳理河北地区地方服饰发展脉络及华北地区服饰文化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蒋玉秋  王淑娟  杨汝林 《丝绸》2020,57(5):53-61
通过对出土文物进行实物复原的方式,再现服饰原物风貌,解密技术构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文章以一件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女子圆领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一定的研究限制进行复原样本选择,并通过对出土文物信息整理、文物残片分析、服装形制推断、衣料纹样文化阐释等研究路径,展开了始自衣料织造、胸背补子复原等的复原研究,最终按相同结构与工艺完成了技术复原,再现了明代典型服饰圆领袍的实物风貌。  相似文献   

14.
In ancient China, various traditional festival customs existed in basic necessities of life. Moreover, dermatoglyphic pattern related to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system appeared in Ming dynasty, which changed with corresponding "Bufu" or "Mangyi".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rmatoglyphic patterns on traditional festival costume in Ming dynasty's and analyzes their connot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sychology and culture etc. as well as art features based on the pattern, color and technical method.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dermatoglyphic pattern on traditional festival costume in Ming dynasty had delicate composition, rich color collocation and various technical methods. Meanwhile, these dermatoglyphic patterns were created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which were influenced by festival and custom culture, commodity economy, cultural atmosphere, court system,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deological collision etc. at that time. © 2017 China Silk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5.
张焱维  刘瑜 《丝绸》2020,57(2):78-82
间裙是中国隋至初唐时期女子的典型流行服饰之一,也随着隋唐时期的中日丝绸之路传播至日本。文章通过对日本奈良中宫寺藏天寿国绣帐、高松冢“飞鸟美人图”、正仓院藏间裙及奈良药师寺藏吉祥天画像等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间裙进行分析,研究此时期的间裙款式、色彩、形制,并结合初唐遗存的间裙图像及文献等资料,归纳了此时期中日间裙的异同点。可以发现,日本奈良时代作为“唐风时代”,一方面对唐朝制度及服饰进行了模仿,一方面存在本土化的革新,这也印证了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服饰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山西传统民间家具是指明末至民国初期,使用以核桃木、榆木为主的杂木, 供商人和小官宦甚至普通手工业者和农民使用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家具。本文简要介绍了山西传统民间家具的发展历史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以现代设计的角度对比较有代表性的炕案进行了分析。并由此总结出山西传统民间家具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徐宾  温润 《丝绸》2020,57(1):62-66
丝绸旗袍作为民国女装的典型,巧妙地衬托出女性优雅的身型,释放着女性魅惑的神情,其纹样装饰兼收并蓄,较之清代旗袍变化显著。文章针对民国丝绸旗袍,从发展动因、造型特征、色彩特征、装饰内涵等方面对纹样装饰进行探究,客观反映民国染织艺术水平。研究表明:伴随款式的不断改良和丝绸面料的激增,以及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背景的助推,民国丝绸旗袍纹样在造型上吸收西方光影表现技法,较清代更加立体,且“花小叶大”形式更为突出;配色上由崇尚纯色对比转向清丽雅淡,且大量应用复色;装饰内涵上淡化等级象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以及中西交融的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作者深入陕西关中地区调研老家具过程中,发现了目前很少见的几件凳子,仔细分析,却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它们承载着历史,反映了明、清、民国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李红梅 《纺织导报》2016,(11):119-121
马面裙是明清女性着装中典型的裙子款式,它代表着中国女性生活史中一个重要的审美理念,即轻视结构、重视装饰、含蓄自然、释放身体的禅宗美学思想,与西方重视结构、突出人体的立体裁剪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对比。对于马面裙的形制结构及制作工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中国特色服饰风格的传承与创新有着崭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苑媛 《纺织报告》2021,(2):118-120
清王朝的势力自甲午海战之后,就以摧枯拉朽之势衰颓没落。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衣食住行,尤其是位居首位的衣着受到了西方思潮的深刻影响。文章通过对以往文献和图片的梳理,从女装的角度出发,探讨从晚清到民国初期女装背后的"西风东渐"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