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共识和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天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根基,"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客体性原则,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前提条件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要敬天、顺天、爱天;二是主体性原则,人类在尊重和爱护自然的前提下,应合理有序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来造福人类。先秦"天人合一"自然观,对于我们因应当前生态环境危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天人关系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的整体、和谐、适度等观念对于今天面临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天人合一"又不等同于现在所讲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有自身的理论困境.因此,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进行辩证研究,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多渠道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从道教天人合一看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道教"天人合一" 思想的来源;论述了道教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道教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规定、道教"天人合一" 思想的生态学意义;指出道教在"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的指导下,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的深刻论述及制定的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值得现代人加以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论述了道教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道教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规定、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学意义;指出道教在“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的指导下,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的深刻论述及制定的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值得现代人加以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美学观念的核心,它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对徽州古村落公共雕塑的设计起到重要指导意义.针对目前徽州古村落公共雕塑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强调融入"天人合一"思想的必要性.从徽州古村落公共雕塑与环境共生、与人共协调、与地域特色相结合、与文物保护意识共存等角度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并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探索"天人合一"思想背景下徽州古村落公共雕塑的设计策略,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渗透到徽州古村落公共雕塑设计中,以此发挥公共雕塑对徽州古村落建设及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道家思想对于人和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强调虽然具有消极性和局限性,但也不乏其深刻之处,可为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关系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儒家和谐社会观念中对于人际关系和谐的强调,如社会成员各安其位的“和而不同”的社会秩序观,为今日构建和谐社会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类的行为须与天地自然保持一致,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人形成了"天人相应"的饮食观念,即日常饮食不仅要顺应四季的变化,还要顺应当地的物产。这种观念随着中国古代文化传到日本,对日本的饮食思想和传统饮食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笔者认为,"大米+日式汤底+蔬菜"的饮食结构主要受岛国地理环境、江户时代历史环境、自然变化和四季更替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天人合一宇宙观可从天的神性、自然性,道德性、人文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渊远流长,自然与人、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天人关系在夏商时期实际上是神人关系,天是万物的主宰。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虽然仍保持着对天的敬畏之情,但天的内涵已由原始宗教时代的人格神的意义转化为道德意义。在儒家看来,天地自然有至善至美的道德价值,而人的善性即是由天地自然的至善至美的道德价值所给予和规定的,人与自然应保持一种亲善的和谐关系。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或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萌芽于西周时期。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具有丰富博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知性通天、天人和谐、以人顺天、天人感应等主要方面。“天人合一”范畴蕴含着天人一体的生态整体观、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平等观、尊重与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和遵循客观规律的生态实践观,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代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世界关系的基本思想,同时也是古代审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从唐代开始一直成为中国传统画派的主流,其审美价值常常凌驾于其他题材之上,析其原因,山水画不是单纯的风景画,而是具有其独特审美内涵,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表现出宇宙精神与人格精神相统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艰苦奋斗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和谐发展的思想,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凝聚民心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和强大精神力量。由历史和现实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的矛盾入手,从形成忧患意识、倡导节约资源和合理适度消费、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善待自然、推动科技创新等4个方面论述了艰苦奋斗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荀子那里,天人之分与性伪之分二者间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共同奠定了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主旨在于论证吉凶由人,将人世治乱的重心放在人自身和对礼义的推崇上面。由此更进一步,荀子从"察乎性伪之分"引发出性恶论和化性起伪的思想,解答了礼义的起源问题和政治上贵重圣王礼义的缘由。进一步讲,天人之分和性伪之分的内在关联,还表现在对天生人成的主体精神的张扬和对圣王礼义之于国家社会的合理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关于社会建设的主体、客体、中心任务、保障基础和目标方向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关注民生,注重人的价值,努力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庸章句》是《四书章句集注》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阐述"中庸之道"的同时,提出对人性的修养,以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理想境界,其理论基础即天人合一。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中庸章句》的注释中,对天道与人道进行探讨,并提出"诚"的概念,将天与人合理衔接,以阐发了自己理学的哲学世界观以及心性学说,构建了以天理论为最高范畴的理学思想体系。本文就朱熹对《中庸章句》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诠释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小说《人树》中,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怀特以丰富的想象力与现代人的“家园意识”书写了人的心灵在垦荒中成长的过程。文章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发现怀特的作品渗透了生态审美所特有的基本元素。由此可见,怀特对人与自然之间互为依存、共生共荣的丰富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将这种审美理想上升到一个信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对于“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不能割裂开来考察,而应该基于人与社会的辨证统一,把二者联系起来认识。“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互相映照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成为实现“以人为本”终极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溯源、与西方文化中"神人合一"思想的比较、"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中庸性、"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四个角度来解读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休闲哲学"早已成为学术习语,但是对其可能性至今仍然缺乏严肃论证。休闲哲学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充分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并不存在于哲学自身、人性内部以及对休闲和哲学的种种理解或阐释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在休闲中不仅"成为人"而且"成为哲人"的过程之中,存在于人在休闲中的那种自足、幸福的生命体验及其状态中,存在于人在休闲中与世界的和谐关系的状态和境界,以及人对世界的欣赏、享受等美的体验之中。休闲哲学对于人性、科学和文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现代管理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的突出理论成果,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思想,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