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片面追求智育而忽视德育、片面追求西方文化而忽视传统文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以社会道德实践为基础的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深厚的德育教育资源,不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教育原则,优秀传统文化都为今天的高职德育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加强高职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其中蕴涵的伦理和人文思想,无论是对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还是对高职生本人的德育素养培育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高职德育教育的现状入手,指出加强儒家思想教育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加强儒家思想教育的几个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教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它在目标上追求现代化公民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方法上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在评价方法上主张从单一走向多样化。基于此,生态伦理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优化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网络科技的深入发展赋予高校德育教育新内涵、新载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高校也应重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并将之纳入德育教育之中。从生态伦理的理论蕴含和时代价值出发,阐明大学生生态道德和生态伦理之间的耦合逻辑,对当前高校的生态伦理教育的现状、原因进行剖析,提出关于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从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分析了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从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思想政治课引领作用、培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模式、开展体验式实景教学等方面提出解决办法,以期为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网络在为高职学生提供各种有利条件的同时,对高职学生价值取向、道德意识、伦理观念、人际交流等方面也产生了消极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式、载体和手段,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以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它为高校伦理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生态文明伦理道德观念的建立,有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我国高校伦理教育中生态观的缺失这一现状,我们更应注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道德情感的培养,优化大学生的生态伦理行为,树立一种良好的生态发展世界观和道德观。  相似文献   

7.
自然权利概念是生态伦理学说的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从四个角度对自然权利问题作了简要的学理探讨,针对当前人类生存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承认自然权利、尊重自然权利、维护自然权利的道德主张。  相似文献   

8.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是我国公民环境道德研究的本土资源。伦理学是“礼”研究的基本视角,将“礼”置于生态伦理的语境中,我们发现礼仪的起源与生态伦理关系密切。自然内在价值的存在是人们“敬之以礼”的道德根源,“以礼待物”与“以礼待人”应同等重要。实施礼仪教育将有助于强化公民环境道德意识,这是“礼遇自然”道德理念的应用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全面转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经历着一系列剧烈的变化,产生了诸多人格发展的困境。对于工科类高职院校来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更加容易导致部分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人格迷失。学生的道德人格问题已经成为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是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切入点和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0.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是我国公民环境道德研究的本土资源.伦理学是"礼"研究的基本视角,将"礼"置于生态伦理的语境中,我们发现礼仪的起源与生态伦理关系密切.自然内在价值的存在是人们"敬之以礼"的道德根源,"以礼待物"与"以礼待人"应同等重要.实施礼仪教育将有助于强化公民环境道德意识,这是"礼遇自然"道德理念的应用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对满族民间故事生态伦理观的解读正如一场跨学科、跨文化、跨时空的对话,本文依据生态伦理学的基本观点对满族民间故事进行多角度的深入探究,剖析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万物平等""可持续发展"等观念,期待对当今工业化社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快速发展起到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12.
《柳林风声》这部儿童小说讲述了住在柳树林的几个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这些动物对自然的依恋和热爱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助互爱都蕴含着生物共同体和谐共存的生态伦理观,为人们在生态问题上的伦理抉择予以启示。  相似文献   

13.
生态批评理论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批评理论是人类反思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环境和生态问题而提出的文学文化批评,生态伦理思想在这一理论中有很强的映现.对生态批评理论进行辩证的分析,能够促进人们的观念更新,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科学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密切关注的议题。工业革命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但另一方面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恶化。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人们要想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必须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探讨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即人对人的压迫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分离,而人与自然的分离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对人的压迫。因此,当今的生态危机仅仅通过改良是不能够真正得到解决的。人类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对人的压迫、人与自然分离的现状,才能使人类既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又合理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荀子那里,天人之分与性伪之分二者间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共同奠定了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主旨在于论证吉凶由人,将人世治乱的重心放在人自身和对礼义的推崇上面。由此更进一步,荀子从"察乎性伪之分"引发出性恶论和化性起伪的思想,解答了礼义的起源问题和政治上贵重圣王礼义的缘由。进一步讲,天人之分和性伪之分的内在关联,还表现在对天生人成的主体精神的张扬和对圣王礼义之于国家社会的合理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16.
以路易斯·厄德里克的小说为范本追溯以敬畏生命、"天人合一"、和谐为本为核心价值观的印第安传统文化。厄德里克将族裔文化聚焦于生态伦理层面,旨在按照美国印第安传统文化所昭示的生态思想重构人与自然之间、不同种族之间的和谐共存。在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当今,厄德里克借返魅自然重塑人对自然的谦卑,可促使我们在反思和启发的语境中考量现代文化中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为构建现代生态文化提供有益的价值参照。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工业文明以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物质生产、人口生产以外的第三种生产——环境生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应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一致,使人类社会持续科学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问题已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今天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直接决定未来社会环境意识主流,然而当前大学生环保意识状况堪忧。究其原因,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传统环境道德观和现有德育教育体制滞后无不相关。反思环境危机的哲学根源、革新生态教育新模式、树立大学生时代新德性是生态环保之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和发展并杂糅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当今社会,风俗的生态伦理价值维度仍有其存在的合理内核,风俗内含的"和谐"理念为当前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内源。但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存在的缺陷在现代社会被异化和扭曲,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异化成分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制度层面等进行现代转换,以便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从而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方法上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