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草小档案     
李申 《饮食科学》2007,(12):26-26
甘草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被列为药之上品。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国老"即帝师之称。把甘草推崇为药之"帝师",其原因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相似文献   

2.
面筋,又称麸,美食,古人早已深知。据明代黄正——《事物绀珠》1592年记载,面筋系南朝梁武帝创制。文字记载始见于宋代寇《本草衍义》:“生嚼白面成筋,可粘禽虫。”《本草纲目》亦载“以麸与面水揉洗面成者。古人深知,今为素食要物。  相似文献   

3.
曲榕亦 《烹调知识》2009,(10):45-45
甘草是我国中草药中应用最多的药材,素有“药中之王”的雅号。中医药典中称它为“蜜甘”、“灵通”、“粉草”、“棒草”、“甜根子”。又因其有调和众药之功,被誉为“国老”。民间常把它唤作“蜜草”、“美草”、“甜鞭子”、“一根绳”。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甘草入药的历史都非常悠久。从有文字的记载年代算起,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入药历史。  相似文献   

4.
荠菜俗称报春菜,又名香田荠、护生草、净肠草、鸡心菜等。荠菜以嫩茎叶供食.清香鲜嫩.自古即为珍美佳蔬。早在《诗经》中就有”其甘如荠”句.其后,食荠、赞荠不绝于古籍。《尔雅》谓“荠味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诗人苏轼谓荠为“天然之珍”.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君若知其味,  相似文献   

5.
刘润得 《食品指南》2009,(12):86-88
中华饮食冠绝天下,但追溯其传承,除口口相传外,有文字记载的始见于先秦。《吕氏春秋》初成系统。  相似文献   

6.
入伏话养生     
亦非  潘铭 《食品与药品》2010,12(8):74-75
又是一年三伏到,养生防病不可少。今年入伏是从7月19日开始,时间持续30天。“伏”是隐藏的意思,据《史记》文字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入伏意味着夏季最炎热阶段的到来,多数人都会感到酷热烦闷。怎样平安地度过三伏天,自然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入伏话养生     
又是一年三伏到,养生防病不可少。今年入伏是从7月19日开始,时间持续30天。“伏”是隐藏的意思,据《史记》文字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入伏意味着夏季最炎热阶段的到来,多数人都会感到酷热烦闷。怎样平安地度过三伏天,自然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灵芝漫谈     
《中国保健食品》2008,(10):26-28
灵芝自古以来就被我国人民当做中草药加以利用,《神农本草经》中将它列为上品。灵芝所以被人们喜爱,不仅仅是由于它们的神话和传奇色彩,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较高的医疗和营养价值,制成盆景后还可以供人们观赏。  相似文献   

9.
樱桃史话 樱桃被称为百果园中的珍品,在我国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在古书《尔雅》中称樱桃为“楔”,注解为:“楔,一名荆桃,脸仲夏之月,羞以含桃。”楔可能就是中国樱桃的祖先。在古代的传说中,当鲜红的樱桃刚露枝头.黄莺就飞来吃它的果肉,所以又有莺桃之名。《本草纲目》上说,樱桃红若宝石般的果实美若桃形,很像古代玉制珠串项链璎珞,璎和樱同音.所以就把它的名字叫樱桃了。  相似文献   

10.
人参与莱菔子(即萝卜子)被视为相恶由来已久。所谓“相恶”.是指两种药物合用,其中一种药物牵制了另一种药物,使其减低甚至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功效。在民间,老百姓也有进服人参之后不能同时再服食萝卜的传统禁忌。其实,相恶之药配伍使用而获效者,自古至今为数不少。《神农本草经》虽然早有“勿用相恶相反者”之戒.但李时珍却指出:“古今多有用相恶相反者。”例如,黄芩恶干姜,而仲景半夏泻心汤中就有配合使用,人参恶皂荚.而东垣交泰丸中用之,无不效验彰显,人参与萝卜及莱菔子同用,亦在此例。  相似文献   

11.
谈及黑豆,在民间早就被认为其具有抗衰,防老.养颜美容的功能。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就有“李守愚每晨水吞黑豆二七枚,到老不表”的记载;宋朝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也曾记述,当时京城内外,少男少女都为了养颜美容而服食黑豆。  相似文献   

12.
晓新 《食品指南》2013,(10):90-92
食花养生在我国有悠久传统,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食菊花、百合、鸢尾、连翘等花卉可保健养生疗疾的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有1892种药用植物,其中很多都涉及到花卉。解放后由国家组织各路专家编撰的《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有药用植物2200多种,其中各种花卉有100多种,包括我们窗前常见的牡丹、芍药、菊花、兰花、月季、百合、荷花、水仙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烹饪》2012,(8):18-19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忠结,并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成五踪是药物的基本性情。此绍菜肴选料丰富,既有萝/-、南瓜、玉米、苦瓜等常见食材.又有薄荷、芡实、茉莉花等食材。烹调方法简单。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汁原味。发挥其“解毒”功效。顿合《神农本草经》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傅保卫 《中国酒》2009,(4):72-73
中国的酒文化是中华民族渊源流长中的精彩一章,有着其鲜明的时代性和独特的典型性,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酒文化就与政治、军事、经济、社交乃至百姓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都能够寻找到不计其数关轮美奂和荡气回肠的经典描述,如《诗经》、《唐诗》、《宋诗》等。因此,中国的酒文化可以夸张地形容为历史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兴奋剂和助推力,笔者在阅读《诗经》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谢一丹 《食品指南》2013,(2):106-107
池底之上芙蓉下芙蓉,乃莲花的古称。《红楼梦》中晴雯死后变成的芙蓉仙子,周邦彦《苏幕遮》中的”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以及我们用来比喻女子冰清玉洁的词汇”出水芙蓉“等等,所指的都是莲花。藕是莲在水中的根茎,而莲则是果实,二者统称为莲藕。莲藕是睡莲科植物,原产于印度,在我国春秋时代便有关于莲藕的文字记载,可见其传入我国历史之久远。  相似文献   

16.
立秋话西瓜     
西瓜又名寒瓜,原产非洲,转辗传入我国,至于何时何地,众说纷纭“西瓜,种出西域,故名之”(徐光启《农政全书》),由此推想,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胡桃、石榴、苜蓿、蚕豆等果蔬种子达10余种,想必西瓜亦是其中之一,或者是开发了这通道之后,陆续传入的,虽无确切的文字记载,却有考古实物为证:在已发掘的汉墓中有西瓜籽的存在。也有说西瓜在我国东南沿海,古已有之,证据是:浙江杭州地区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西瓜籽存在。这一些属学术范畴中的论述,本人才疏学浅,无意学舌,就此打住。西瓜甜而多汁,暑月炎天,汗流浃背之际,吃上一口,沁人心脾…  相似文献   

17.
酷似珍珠的薏苡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薏苡仁是一种禾木科植物,长得颇似玉米,其种子里的果仁即薏苡仁,简称薏米、苡仁,又称薏仁、米仁、珍珠米、六谷米、菩提珠等。薏苡仁原产于我国,己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药用记载,“主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  相似文献   

18.
刘仁庆 《浙江造纸》2007,31(4):62-64
我国古代商业界做广告的历史是很早的,有文字记载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有的酒店高悬酒字旗、铺店高立大招牌、乐店高挂红灯笼等,招揽顾客。但是,这种广告形式的地区性、局限性都很大。所以按照现代对广告(advertising)的定义和要求.只能算是宣传(propaganda)。同时这种具有商业性的宣传,在早期也没有可能拿纸来做广告。只有在汉代造纸(以及其后的印刷术)发明了之后,才有产生纸质印刷广告的可能。那已经是差不多到了12世纪宋朝时候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9.
面筋与烤麸     
由鸟 《中国烹饪》2014,(3):64-65
面筋是中国人饮食的奇妙发明,又称“麸”,古人早巳知晓其做法。据1592年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记载,面筋系南朝梁武帝创制。民间关于面筋由来的传说有多个版本,多为听来饶有兴味的故事。有关面筋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宋代寇宗夫《本草衍义》“生嚼白面成筋,可粘禽虫。”《本草纲目》也有记载“以麸与面水揉洗面成者。古人深知,今为素食要物。煮食甚良,今人多以油炒,则性热矣。”《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称其为“麸干”,又称“面根”、“麦肉百搭莱”等。  相似文献   

20.
石语 《食品与药品》2010,12(8):36-36
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这些人们熟悉的中成药,无一不含有重要成分“地黄”;而明代名医张景岳更是以善用、爱用熟地黄而著称于世——时人称其为“张熟地”,他所创制的新方八阵的补阵24方中,有22方含有熟地;《本草纲目》中说:“(地黄)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久服,聪耳明目,黑发乌须,治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