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鹏 《饮食科学》2001,(6):35-35
以往,人们只认为细菌或病毒侵袭、营养不足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心理不健康等是生病的主要原因,但近年来医学研究却揭示:体内毒素的积存也是人们患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专家们认为,人们若能像打扫卫生那样经常对体内进行“大扫除”,及时清除毒素,就自然健康少生病。  相似文献   

2.
《江苏纺织》2005,(7):53-53
美国德克萨斯科技大学环境和人类健康学院的科学家日前展示了一款新成分的棉布,这种棉布能吸收有毒化学物质,保护人类免受污染。  相似文献   

3.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及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测定不同方式处理的米根霉菌Rho18对小麦粉中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的清除效果,探讨米根霉菌对DON的清除能力。结果显示,米根霉菌Rho18对小麦粉中DON的清除率均随浓度增高及孵育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各高浓度处理组孵育10h后与其他处理组均存在显著差异,高浓度的细胞壁悬液与小麦粉孵育10h条件下对DON的清除效果最好(51.62%)。不同方式处理的米根霉菌Rho18与DON作用后产生3种相对分子质量在277,279,281左右的新物质。结果表明,不同方式处理的米根霉菌Rho18对DON均有一定清除作用,且作用效果与浓度和孵育时间相关,其清除机制主要为生物酶系作用。  相似文献   

4.
食品霉坏时,会生长出一些五颜六色的霉毛,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现象。但近几十年来,由于黄曲霉毒素的发现,食品韵霉变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里专门谈谈霉菌,霉菌毒素与食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真茵毒素是粮食饲料使用安全的一大隐患.综述了真菌毒素在食物链中的污染、微生物拮抗真茵和清除毒素的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6.
从前人们是吃不饱饭、吃不上肉,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现代人一进呼吁健康饮食的口号声中,大部分人夸大了蔬菜的好处,  相似文献   

7.
造成体内污染的物质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一种是大气与水源中的污染物,通过皮肤毛孔,呼吸道及消化道侵入人体。包括铅、汞、镉等重金属和各种射线发射出的有害离子。最常见的如电脑辐射;另一种是食物在体内代谢后产生的废物,包括人体内脂肪、糖、蛋白质等物质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肠道内食物残渣腐败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食品科学》2005,26(7):176-176
6月14日,在武汉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的实验室里,来自全国的专家用一台如同电脑打印机大小的测试仪测试三种样品,仅用了48分钟检测出黄曲霉毒素,平均每种样品仅需16分钟,刷新了国际上最短1小时的纪录。  相似文献   

9.
真菌毒素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污染原因。黄曲霉毒素B1(AFB1)因污染范围广,对人和各种生物毒性极强而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利用酸性氧化电解水清除AFB1,对生成产物进行辨识和安全性评价。揭示电酸性氧化电解水清除AFB1的机制。试验结果表明:经高分辨质谱分析,酸性氧化电解水清除AFB1生成的主要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为364,化学式为C17H13Cl O7。结合NMR分析,确认未知产物为8-氯-9-羟基-Aflatoxin B1(8-Cl-9-OH-AFB1)。它是具有两亲性质的有机分子。该产物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产物无致突变性,其半数致死剂量浓度IC50值约为150 mmol/L,对细胞无毒害作用。本文明确了酸性水清除AFB1的应用安全性,为清除AFB1污染提供了1种安全有效,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粮食中黄曲霉毒素污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介绍黄曲霉毒素产生条件和理化性质,阐述黄曲霉毒素危害性及当前常用检测方法,并提出预防其产生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乳酸菌对黄曲霉毒素B1吸附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研究生物防霉去毒,探讨了乳酸菌吸附黄曲霉毒素B1的强度及被吸附的黄曲霉毒素B1的致突变性。将乳酸菌细胞与黄曲霉毒B1在生理盐水中相混合,在37℃振荡培养60min和120min后检测生理盐水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同时利用Ames试验检测被吸附的黄曲霉毒素B1的致突变性。结果表明,在使用的8株乳酸菌中,乳酸菌结合黄曲霉毒素B1的强度在4%—50%之间,其中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CCMCCl.539吸附黄曲霉毒素B,能力最强。Ames试验表明,被结合的黄曲霉毒素B1仍有较强的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12.
人的外表洁净文雅,却不知自己从头到脚都藏着垃圾,这绝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客观存在。通常把人体垃圾分为三个垃圾场。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灰尘、粉尘、化学物质、细菌、霉菌等各种微生物,无时无刻不在侵蚀我们的头发,因而头发成了人体的第一垃圾场。脸是天天要洗的,由于各种污染和化妆品的侵害,以及自身分泌的油脂渗透,靠洗脸是洗不净的。因而人的面部被列为第二垃圾场。人的手接触污染物最多,仅一只手上粘附大约40多万个细菌,因而被视为第三垃圾场。上述是暴露在人体外部的垃圾。体外垃圾主要靠水洗:洗头、洗脸、更要勤洗手。体内垃圾主…  相似文献   

13.
石学慧 《中国食品》2010,(16):45-45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则不仅仅满足于吃饱肚子,还必须考虑饮食的合理调配,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平衡且充足,并且能被人体充分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了解太湖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RR(microcystin-RR,MC-RR)的污染状况,并对其进行初步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PLC-MS)测定太湖部分水产品中的MC-RR的含量,参照国际环境建模和软件协会推荐的模型对其初步风险进行评价。结果太湖部分水产品可食部分中MC-RR的非致癌年度健康风险值在0.060×10~(-6)a~(-1)~0.18×10~(-6)a~(-1)之间,其中鲤鱼风险值最高,河蚌风险值最低。结论所采太湖水产品中MC-RR年度健康风险值均在最大可接受范围内,但部分水产品长期食用有一定健康风险,需引起人们注意。  相似文献   

16.
玉米黄曲霉毒素污染生防菌筛选及菌株B42-3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采自河北、山东、山西及吉林玉米产区的健康玉米籽粒内分离到350株内生菌。拮抗实验发现有250株菌对黄曲霉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有10菌株抑菌带宽在8 mm以上;玉米籽粒活体抑毒实验发现8株内生细菌对黄曲霉菌生长及毒素产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拮抗菌对玉米黄曲霉菌侵染的防治效果从42.5%到75.0%,对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抑制率分别从45.0%到70.5%,其中,菌株B42-3、B96-1及B101-2对玉米黄曲霉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5.0%、71.5%和68.5%,菌株B42-3、B12-3及B88-5抑毒率分别达到70.5%、68.5%和62.7%;田间实验结果显示,菌株B42-3促生率及抑毒率最高,分别达到4.5%及75.5%,生防潜力巨大。实验结果显示,菌株B42-3的发酵液、上清液、滤液及粗蛋白提取液对黄曲霉菌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经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分析,菌株B42-3初步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7.
健康生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节奏的变快,被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已非鲜见,因“三高症”导致的心脑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正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18.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维持生命的最基本条件。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保健意识的增强,怎样吃得健康,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很多媒体为迎合读者的需要,介绍饮食健康,要人们在饮食中多吃这些,少吃那些;还有些媒体将人类吃的食物划分为好的食物(酸性食物)和坏的食物(碱性食物)。一些人偏信媒体的说法,在生活中谨小慎微,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使自己的饮食单调。  相似文献   

19.
欧嵩凤 《中国油脂》2021,46(6):94-97
对南宁市食用植物油中AFB1的污染现状进行分析,评估AFB1对居民造成的健康风险。按照GB 5009.22—2016的检测方法对2013—2019年南宁市525份食用植物油进行AFB1含量检测,运用暴露限值(MOE)法评估经摄入食用植物油暴露于AFB1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525份食用植物油中AFB1总检出率为75.0%,总超标率为26.9%;花生油中AFB1平均含量(30.6 μg/kg)、检出率(768%)、超标率(28.1%)均高于其他食用植物油;食用植物油中,超标率最高和最低的来源分别是农贸市场(31.8%)和商店(8.4%);散装花生油的AFB1平均含量(34.2 μg/kg)、检出率(816%)、超标率(31.5%)高于定型包装的;经摄入花生油暴露于AFB1的MOE是其他植物油的1/49,花生油健康风险较高;采自农贸市场的食用植物油MOE最小,采自商店的最大;定型包装花生油MOE是散装花生油的31倍,健康风险小于散装花生油。综上可知,南宁市食用植物油中AFB1检出率较高,散装花生油的健康风险较大。应加强农贸市场销售的食用植物油以及全市散装花生油的监管力度,优先做好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外食品工业》2011,(2):33-33
花生油主产在中国,是中国百姓理想的食用油。国内营养专家预言,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花生油的群体日益壮大,不久的将来,花生油将成为“东方第一油”,与早已风靡世界,被誉为“西方第一油”的橄榄油形成“东西抗衡”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