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近日《市场报》报导:“开发纸机新品大有可为”一文,现转载如下,以供有关造纸设备企业参考。 1994年全国纸及纸板产量2000万吨,其中纸1200万吨,纸板800万吨。据推算,我国每年纸及纸板产量需增产100万吨左右,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古代的水纹纸,国内已先后有些论述刊出[1、2、3、4]。前不久,笔者收到比利时雷杜米柯先生(A.Raderme ker国际纸史学会会员)来信,询问现在美国纸博物院藏有“丁盛泰”字样的水印竹帘,是否中国最早的水印纸的一个鉴证?对此,笔者已予函复。兹将主要内容简介于下,供关心纸史的广大读者研究参考。 美国纸博物院所藏美国纸史家大得·亨特博士(Dard Hunter)收集的有“丁盛泰”字样的中国水印竹帘,其时间约在1880年(清光绪六年)左右。据笔者考证,我国最早的水印纸,是1836—1850年(清道光16—30年)间,安徽省泾县泥坑汪六吉宣纸厂用绣有汪六吉字样的竹帘抄制的水印纸[5]。在此以前,我国尚无除帘纹以外的水印纸出现。有些人提出的北宋年间(公元945—1081年)的《同年帖》等水纹纸[6],乃是成纸后经模压或其他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至今,持“西汉已有植物纤维纸”说者引用的一项主要史料根据据是:西汉时曾有“赫蹏书”,有人甚至以此作出了植物纤维纸的发明比西汉更早的离奇臆断。如前不久冯乃恩在《文房琐谈》一文中说:“纸……又称‘赫蹏’。保守地说,在西汉时已出现植物纤维纸……。”几位朋友就此向笔者提问;“赫蹏”之说出自西汉,是否可由此推断西汉已有植物纤维纸?“保守地说,在西汉时已出现植物纤维纸”那么,不保守地说。又该怎么样呢?为此,笔者略谈拙见,供读者们研究。  相似文献   

4.
感想和建议     
编辑同志: 最近,先后拜读了几期《中国造纸》“纸史专栏”的文章,其中,戴家璋同志的《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纸史》、李嘉友同志的《开展造纸技术史研究雏议》、毕青同志的《中国造纸史上的“古纸”与“今帋”》,以及韦承兴同志的《蔡伦发明造纸的历史不能否定》等文章。这些文章虽非宏篇巨著,但读后却令人振奋,深受启迪,“足以开后人之蒙蔽,广来者之耳目”。作为纸乡人,作为《中国造纸》的读者,不能不为之叫好。 所以说好,理由有三:其一,这些文章是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戴家璋同志说:“由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  相似文献   

5.
正宣纸是造纸技术流传至安徽省泾县,注入地方元素而诞生的。据《旧唐书》《新唐书》《唐六典》等文献记载,宣纸在唐代被列为贡品。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的"长短广狭勿得与宣纸相乱"说明,宣纸在宋代因功能独特,朝廷明文规定限用。明代《泾县志》载当时的宣纸由巡按直接到泾县提调。众多的文献资料与留存至今的实物表明,宣纸为中国书画艺术提供了最佳载体;一千多年来,宣纸与中国书画艺术一起创造了独特的中国视觉艺术。纵观宣纸一千多年的发展史,宣纸与国运紧紧相连,国兴宣纸盛,国衰宣纸落。尤其19世纪后期以来,  相似文献   

6.
《造纸信息》2010,(4):30-32
安徽泾县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的最杰出代表,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由于宣纸具有久藏不腐、百折不损、耐老化、防虫防蛀等特点,故有“千年寿纸”的美誉。我国历代王朝都把宣纸列为。”贡品”目前亦远销海内外。宣纸的世博会情缘则有近百年历史,早在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世博会上,安徽泾县宣纸就获金奖,而那正是宣纸在世博会上的第一次亮相。2010年5月,在中国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宣纸将再续其世博会的百年情缘……  相似文献   

7.
我热爱文史研究,几年来对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与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两部历史文献做过一些对照研究,发现一些矛盾。去年冬,我先后看了几期《中国造纸》纸史专栏和《纸史研究》专刊,发现在与纸史有重要关系的“字”的注释上也存在同样的矛盾。举例如下: “纸”字:许慎《说文解字》释为“絮一(竹沾)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释为“……其初丝絮为之,以(竹沾)荐而成之。”(认定最初的纸是蚕丝纤维所造)  相似文献   

8.
纸发明于汉,兴盛于唐。纸的利用除了书画、印刷以外,自古以来,就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开始了多样化发展。据《新唐书》记载,唐代已开始用厚纸板制作纸容器,用来包装四川的柑橘,作为贡品运到京城长安。宋代陆羽的《茶经》中也记载,用“纸囊”贮茶,“以精化之气无所散,候寒末用之”。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记载“用竹麻者为竹纸,精者极其洁白,供书文、印文、柬启用;粗者为火纸、包裹纸”。  相似文献   

9.
据《纸浆技协志》报导,日本“中央纸器工业”向深圳的合资公司提供制造瓦楞纸的缓冲材料“MC箱”的技术,并开始委托生产。目  相似文献   

10.
读了《中国造纸》今年第2期“纸史专栏”刊载的《从考古新发现看造纸术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文后,有感于衷,故不避“连篇累牍”之嫌,提出几个问题,共同探讨。 一、科学必须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起源》作者对“持蔡伦造纸说诸公”提出“告诫”说:“古纸断代是考古界的事”。也就是说造纸界没有发言权。人所共知,考古是一门科学,各门类学科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沟通,凡有关者,都有义务提出自己的看法。关于古纸断代,笔者在《中国造纸》1984年第2、4期《蔡伦发明造纸的历史不能否定》(以下简称《不能  相似文献   

11.
琴鱼观品记     
“琴鱼,身不满寸,龙须,果腹……味道鲜美,用以佐茶,亦为特产。”——摘自《泾县志》 早就听说在皖南地带的泾县境内,生长着一种叫做“琴鱼”的珍稀鱼种,多少年来,一直与该地的宣纸齐名,被誉为“泾县二绝”,成为当地人们引以自豪的“双宝”。宣纸,对我来说,早已是如雷贯耳并熟视为常,但对这“琴鱼”却未能观赏为憾,这次有幸赴黄山休养旅游,灵机一动,抽暇拽着导游租了一辆机动三轮车,按图索骥前往亲睹为快。  相似文献   

12.
《中华纸业》2014,(21):80-80
据《证券日报》报道日前,烟台民士达特种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二期芳纶纸项目工程“年产1000吨芳纶纸二期项目工程”全面破土动工。该项目设计产能1000吨,全部工程项目预计于2015年三季度末投产。  相似文献   

13.
长期来,人们对纸的认识一般只限于书写、印刷、绘画、装饰、包装等方面。其实,在我国古代,纸的特殊用途和生产出的特殊纸张就足以让人惊奇不已。用纸做帐子、做被子,在古代似乎已较普遍,《五代诗话》载:“李观象……乃寝纸帐卧纸被”;南宋时,民间楮皮纸盛产,人们据其绵软洁白、耐折耐拉、抗蹬抗踹等特点,把几层楮皮纸缝缀成被。这种纸被的纸层之间有空气隔绝,保温性能良  相似文献   

14.
著名化学家袁翰青同志在《北京晚报》发表悼念考古学家夏鼐同志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西汉时就开始有纸了”的论点“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15.
对传统宣纸的生产工艺与润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纸是一种专供书写绘画之用的我国特有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素有“纸寿千年,墨韵万变”之盛誉。郭沫若同志生前曾为安徽泾县宣纸亲笔题词赞到:“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  相似文献   

16.
参天拜月 云龙山西坡,东坡石 床上面有一天然石洞上额 题“白鹿洞”,高35米、宽 3.1米,这里林木葱郁、山石 遍布、景色优雅美观。 据历史记载:唐代学者李 涉、李勃两兄弟在此隐居、读书、讲 学。为课余自娱养了一只小白鹿在此 洞栖身,当时来听课、过往行人都叫这个 洞为“白鹿洞”,并称李勃为“白鹿先生”。流传 至今,人们看到这古朴的洞穴,不禁感到,在这夜静山 寂的时刻,真好像有一只小白鹿从洞里走出来“参天拜月”。 原料:虾仁300克,黄瓜1条,番茄1只,莲子80粒,小洋葱头3只,兰花1 朵。葱、姜各3克,淀粉2…  相似文献   

17.
据《香港市场》报道,最近,美国杜邦公司与台湾厂商合作,共同开发纸制服装等“纺织品”市场.这种纸制服装等“纺织品”,将采用杜邦公司研制的一种名为“Son-tara”的纸(实际上是非织造物)作原料,  相似文献   

18.
山药是众所周知的滋补营养佳品,据《药品化义》载:“山药,温补而不骤……循循有调肺之功”,又云:“因其味甘气香,用之助脾”.又据《本草纲目》载,山药有“健胃补肾之功能”.而荆楚之地,历史上以  相似文献   

19.
<正>麦光纸宋代纸名。据《方舆胜览》称:"歙、绩溪界有地名龙须,出佳纸,有麦光、白滑、冰翼、凝霜之目。"明.王逢(生卒不详)《梧溪集》云:"忧君尚有疏,傥寄麦光笺。"安徽地区素以出产优质皮纸著称,而麦光纸者,大约是形容该纸纸面光滑,宛如麦秆一般坚挺,润笔自如。连二纸宋代纸名。《蜀笺谱》载:"凡纸皆有连二、连三、连四笺。又有青白笺,背青面白。有学士笺,长不满尺。小学士笺又半之。"此纸系由在竹帘的中央缝一根长形布条;捞纸时布条把全幅湿纸页分隔为两部分,成为相连的两张;干燥后  相似文献   

20.
据今年1月京沪各报报道:历经两汉魏晋延续近四百年之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大量简帛文书,其中有墨迹残纸是研究纸史的珍贵文物。1月6日《文汇报》刊出一幅称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西汉时期留有字迹的纸张”,虽有部分字迹不清,但字体却是由隶转楷,与西汉流行之汉简隶书迥异,从而引起海峡两岸读者的疑惑。 后来,《中国书法》1992年第二期刊出了该残纸的彩色照片,纸呈红褐色,尚存三十字,墨迹清晰可辨;但却改称为新莽时期(9—23年)的残纸。从内容看是一封书信或下属向上级的呈文残片的左下角,竖写,其左边末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