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移动电话制式的多样化、手机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格局和手机市场的发展模式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双模手机出现的背景与条件,分析了双模手机的发展现状。指出双模手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对中国联通双模手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电信科学》2006,22(7):40-40
6月28日,中国联通公司与UT斯达康在京举行了“世界风”终端集采签约仪式暨T66产品上市新闻发布会。UT斯达康T66正式获得中国联通“世界风”双模手机定制采购订单.并成为联通“世界风”战略推广的合作伙伴。发布会上,UT斯达康展示了基于成熟“双模双待”技术的T66“世界风”手机.这是中国联通自去年以来上市发布的第二款“世界风”双模双待手机。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通信技术》2009,(5):I0009-I0009
8月21日,中国电信与三星、乐金、宇龙、中兴、海信、大显、中国电子、UT斯达康、康佳、恒基伟业、福建网讯等11家C瑚肿烬端厂商在北京签署协议,成立“CDMA/GSM双模终端产业联盟”,积极推进CD—MA/GSM双模终端有关专利的共享,并将在协议约定范围内采取开放策略,引入其他厂商。中国电信和联盟成员将在CDMA/GSM双模终端领域开展合作,使得双模手机品种更加丰富,价格逐步下降,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  相似文献   

4.
移动通信从2G发展到3G,由于标准众多,不同标准的网络产生了不同制式的移动终端。用同一个手机实现在不同的网络漫游切换的想法由来已久,基于此双模手机的概念也越来越多地被人提及,文章讨论了双模手机产生的背景、双模手机系统的网络结构和软件无线电在其中的应用,并根据当前双模手机的发展状况进一步阐述了双模手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电子元件与材料》2007,26(9):50-50
“在接下来的7,8,9三个月,我们将陆续推出30多款手机,包括TD双模手机、EDGE手机、股票手机、百日待机王手机、GPS手机、电视手机、横屏手机等等,每一款手机的设计都瞄准了不同的细分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相信长虹手机将很快完成千万产能到千万销售规模的跃变。”长虹手机新闻发言人刘文权说。  相似文献   

6.
《移动通信》2011,(9):94-94
三星4月28日向美国加州圣荷西(San Jose)联邦法院提交诉状,称苹果侵犯自己10项手机专利。  相似文献   

7.
4月16日,在联通将大量集采低价双待机的消息传出仅十天左右,最早研发出双待机的深圳宇龙通信公司就宣布该公司早已申请几十项关于双待机的专利,其他厂家如果推出双模双待机产品,公司将调查其中是否有其他企业侵犯自己专利的行为。双待机,即指在一个手机上装有可同时接入GSM/CDMA两个网络的手机卡,实现两个号码同时在线,当有电话打入时,该种手机能自动识别来电是属于哪个网,而不用人工切换。由于双待机解决了传统双模手机的“硬伤”,因此,日前传出联通将大规模采购两三千元价位双待机的消息。此次双待机突曝专利费问题可能就与联通的大规…  相似文献   

8.
严健 《数字通信》2006,(1):55-57
宇龙公司在众多的国产手机厂商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无论是其产品的类型.还是销售的模式都与大多手机厂商不同。实际上,我们一年中也只能看到极少几个型号的酷派手机推出.这与目前大多手机厂商总是每年推出数十个型号的手机来抢占市场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宇龙推出的产品也总是与众不同.近一年来.宇龙推出的产品都是世界风双模手机.并且是清一色的智能手机。这些双模手机高举起GSM和CDMA网络两把利剑,打拼出了一片自己的天空。 今天我们要测试的是宇龙酷派的最新型手写智能双模手机——728。  相似文献   

9.
在资费大战之后,移动和联通又爆发了一场“双模与多号”争夺战。联通双模手机业务,是在手机中内置两个卡槽,用户通过分别放入GSM和CDMA的手机卡,可有效解决GSM用户的国际漫游问题。为防止因双模手机业务的推出而导致客户流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CDMB和CMMB手机电视标准。提出了一种新的双模接收方案。对双模接收系统的组成和原理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双模接收所带来的难题。结合手机及芯片设计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双模接收方案的市场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读编直通车     
王南 《数字通信》2004,(17):10-10
冷看联通双模策略 联通推出双模手机,像我这样的老联通用户终于有了体验手机上网、手机定位等服务的可能。让人很是欣喜。但从贵刊的评测来看,这三款手机都颇有些大而厚重,电池续航能力也难尽人意。尤其GSM和CDMA不能同时待机,还需要多付出一笔呼叫转移费这一点,更会让人在选择双模手机时多添上几分犹豫。在我看来,会选择双模CDMA手机的,会是那些舍不得自己已有的联通GSM号码,又想尝试CDMA强大数据能力的人。联通铺天盖地宣传的“全球漫游”,感兴趣的人只可能是少数。 上海 王南  相似文献   

12.
李俭伟 《通信世界》2004,(46):26-27
对于从GSM向WCDMA演进的3G运营商,GSM/WCDMA双模手机的存在与发展有一定长期性,而GSM/WCDMA/CDMA多模方案对解决国际漫游问题上也有现实意义。在多种制式正面竞争的区域市场中,PHS/GSM与GSM/CDMA这类双模手机则往往是手机自由发展时代中运营市场竞争不充分的产物,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矛盾性,这类双模手机将有它具体的生存空间,而难以成为市场中长期存在的主流产品。  相似文献   

13.
《电子测试》2003,(8):75-76
目前,双模手机已经成为了通信业界的一个热点,各个大通信公司纷纷推出GSM/CDMA、GSM/WCDMA、GSM/TD-SCDMA等双模手机,而UT斯达康也已经开发出了PHS/GSM双模手机,现已送往信息产业部做入网测试,下半年有望在中国部分城市试用。  相似文献   

14.
张南  郑宏 《通信世界》2004,(27):18-19
本月底,中国联通双模手机“世界风”将在北京、上海,广州兰地率先推出.然后在全国选择性铺开。使用这种“一机双卡”的手机能在目前全球两张通讯网GSM和CDMA网间自由转换,这是通信发展史中的第一次,中国联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在这种手机面市之前,业界已经展开了一些讨论。本刊立意深远,不仅陈列了知名专家对“世界风”的看法.还跳出了“GSM CDMA”双模的界限,对其它制式的双模手机的市场前景,双模手机对手机产业的影响作出全面的深度分析,对3G到来后双模手机的命运作出一番预测。就目前“正反”两方的阵容来看,双方几乎势均力敌。看来,螃蟹好不好吃.只有吃了以后才能见分晓。  相似文献   

15.
Kevin 《数码》2005,(3):130-131
中国联通“世界风”的双模手机业务也推出一段日子了。CDMA/GSM左右逢源本是一件普天同庆的事,但由于机型的匮乏,业务尚末完善,使得双模手机一直给人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但这并未影响联通进行双模推广的步伐,一些最新的双模手机都在陆续的推出,各大厂商也是年初陆续发布了旗下最新的产品。本次《数码》率先拿到了两款最新的双模手机,分别是由宇龙通信公司出品的酷派(CoolPad)858和三星公司最新推出的W19。我们将会在下面的内容里作最详尽的评测。  相似文献   

16.
《移动通信》2007,31(8):28-28
7月30日,微电子(Chipnuts)宣布与重庆重邮信科正式签订“TD—SCDMA手机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GSM与TD—SCDMA双模的智能手机平台,并在未来寻求芯片层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17.
GSM、CDMA与PHS三者互不兼容,3G标准之间也同样如此,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掘现有移动通信网络的潜力,汲取多种技术的长处,将各个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势融合互补,双模或多模手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双模手机任意使用两套截然不同的移动通信网络——可以是GSM和CDMA、PHS和GSM,也可以是2G、2.5G和3G。双模手机或多模手机已几乎成了未来移动通信终端的发展趋势之一,以GSM/CDMAGSM/PHS和GSM/3G为代表的种双模手机,将在手机市场占据重要的位置。表1所列是GSM系统和PHS系统的空中接口特性比较。双模选择机制PHS/GSM双模手…  相似文献   

18.
郑宏 《通信世界》2004,(27):21-21
以国内制造商目前的实力和渠道.生产双模手机不会构成难以逾越的技术和成本门槛。3G时代即将到来也是双模手机诞生的原因.但目前更多是为了适应未来2G与3G共存。双模手机的推出是无奈之举.其背后也有政府干预的影子.但根源还是中国电信市场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虽然我本人对中国联通最近推出的双模手机持保留态度,但是,它也给我一个新的启示,3G双模(3G/GSM:TD/GSM、WCDMA/GSM,CDM2000/GSM)有可能成为中国手机制造商的新机会?  相似文献   

20.
《移动通信》2009,(9):91-91
2009年4月7日,数字安全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金雅拓宣布,与日本市场首屈一指的电子设备和手机制造商东芝,达成了全球专利许可协议。根据这项金雅拓新推出的许可计划协议,东芝可以在其移动通信产品中使用金雅拓的专利技术。上述协议肯定了金雅拓在GSM/GPRS安全技术方面的成就,同时协助了东芝在GSM/GPRS手机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这项协议的具体条款没有公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