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弹丸、后坐部分和发射药组成的火炮试验装置看作是一个自由后坐的质点系,利用质点系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理,建立了火炮射击过程中后坐部分的运动方程,根据数值分析计算得知:当膛底压力达到最大值时,爆破片被剪切,使火炮在膛内时期即开闩排气,对火炮产生向前的强大推力,从而减小火炮后坐力。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后膛火炮相比,弹丸炮口速度基本保持不变,而后坐力却降低了50%以上。这种火炮发射方法在解决火炮威力与机动性这对矛盾上,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
某火炮弹丸在炮口状态的动态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中峰  管小荣  徐亚栋  徐诚 《兵工学报》2017,38(12):2328-2336
合理评估火炮结构参数的变化对弹丸在炮口状态的影响,能够更加有助于提高火炮在整个射程内的射击精度。以弹丸6自由度外弹道方程的输入变量为弹丸在炮口状态的表征量,建立了求解某火炮弹丸在炮口状态的弹/炮相互作用模型。针对弹丸在炮口状态的多表征量和火炮多装药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绝对关联度的动态灵敏度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系统分析目标的实际序列与其目标序列的接近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可控因数在给定范围内对系统分析目标的平均影响情况、显著性以及对应的最优区间。利用上述模型和方法,进行了某火炮基于身管和弹丸参数的弹丸在炮口状态动态灵敏度分析,并实现了对上述方法和分析结果的验证。  相似文献   

3.
膨胀波火炮是在保持弹丸炮口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提前开启闩体使发射药气体后喷,从而大幅度减小火炮的后坐动量的一种新发射原理.该火炮是解决火炮系统威力和机动性矛盾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应用两相流内弹道理论,针对某口径火炮发射过程建立了理论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开启闩体后波的传播的运动规律,指出了该火炮减小后坐动量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线膛火炮发射的装滑动弹带尾翼稳定的弹丸,其炮口转速是由滑动弹带环所提供的摩擦力矩控制,分析确定了摩擦面位于弹带环与压螺之间的接触表面,提出了弹丸炮口转速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实际接近,可供线膛火炮发射装滑动弹带尾翼稳定的炮射导弹,炮射末制导炮弹以及弹丸的炮口转速设计计算使用。  相似文献   

5.
传统发射药火炮的局限以常规固体发射药为能源的火炮,主要靠化学反应产生的高温燃气(主要是二氧化碳)的膨胀做功加速弹丸。目前常规火炮发射弹丸初速一般为1000米/秒左右,坦克炮已达1600~1700米/秒,要进一步增加弹丸初速,十分困难。这样,人们设想以新的发射能源取代常规固体发射药以提高火炮威力,从而诞生了一系列的新概念火  相似文献   

6.
大口径火炮由于其装药元件复杂,装药量较大,发射过程中产生炮口烟焰的问题较为严重,容易对人员或战地伪装带来威胁.为研究炮口烟焰的生成与发展等相关情况,以某155 mm炮为模拟仿真对象,建立考虑消焰剂的化学反应模型.采用压力隐式算子分割算法,对火炮发射药中添加消焰剂情况下进行火炮炮口全流场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发射药中...  相似文献   

7.
液体发射药火炮是用液体发射药代替普通固体火药作为推动弹丸能源的一种火炮。这是能大幅度提高火炮效能的一种新的火炮概念。一、对美国液体发射药火炮研究的回顾国外许多国家早就从事液体发射药火炮技术的研究和探讨,如苏联、西德、  相似文献   

8.
弹丸章动角是影响火炮射击密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是火炮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为得到弹丸出炮口段附近弹丸章动角测试结果,采用基于高速摄像的弹道跟踪法开展弹丸章动角测试方法研究。利用高速数字摄像机和弹道跟踪架建立弹道跟踪系统,记录弹丸飞行轨迹图像,借助于图像分析软件获得弹丸上下章动角测试结果。采用弹道跟踪系统对某火炮弹丸进行实例验证,得到弹丸出炮口段附近弹丸上下章动规律,各发弹丸之间弹丸章动角数值分散性较大,第1发弹丸章动角最大值为-5.2°. 研究结果表明,弹道跟踪法是获取弹丸章动角测试结果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弹丸初速的实时测量在火炮特别是小口径火炮中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是火炮数字化进程的一部分,本文研究了适用于弹丸初速膛口实时光学测量的、安装于炮口的光强度调制器,研究了火药气体的光学污染和炮口各元件的耐高温高压、抗强冲击等关键技术问题,得到了有价值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善单基药的内弹道性能,从理论上分析了有效提高弹丸初速的途径,以6/7单基发射药为基础,采用浸渍-钝感两步法工艺,制备了不同钝感厚度的改性单基发射药,分析了改性单基发射药的能量水平、燃气生成规律、温度系数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并以30mm火炮为武器平台,进行了内弹道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内弹道试验验证,通过提高单基发射药能量、控制燃气生成规律以及降低温度系数等途径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弹丸初速,与基础单基发射药相比,制得的改性单基发射药样品MSP-6/7-1、MSP-6/7-2在不增加膛内最高压力的基础上,能够使得弹丸炮口初速分别提高4.27%、5.41%。  相似文献   

11.
影响弹丸起始扰动的火炮结构参数灵敏度分析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丸起始扰动对火炮射击精度有重要影响,为了减小弹丸起始扰动,建立了某大口径轻型牵引炮弹炮耦合全炮动力学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由弹丸出炮口时刻弹丸的角位移、角速度表征弹丸起始扰动,构建优化目标函数,对火炮结构参数的影响程度进行灵敏度分析;同时利用径向基神经网络近似模型方法对弹丸起始扰动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摇架臂板厚对弹丸起始扰动影响显著,优化后弹丸出炮口时刻弹丸角位移和角速度均明显减小。该结果可为火炮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转速测试弹丸炮口速度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一种利用转速测试弹丸炮口速度的方法。地磁传感器与测试电路安装在弹丸或引信里,当弹丸发射、地磁传感器的线圈随弹丸旋转时,线圈切割磁力线而产生周期性感应电动势。测试电路采集到感应电动势信号并存储于电路内部的存储器里。在实弹测试回收测试电路后读取存储器里的数据,可以得到弹丸在炮口处的转速值,结合火炮的炮口缠度可以计量或计算出弹丸在炮口的初速值。经过实弹测试验证,该测试方法可测量炮口处弹丸的速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口径火炮定型试验中出现密集度超差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弹丸起始扰动的重要参数,重点研究了弹丸质量偏心对火炮射击精度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接触理论的弹丸与身管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并对弹丸质量偏心位移、速度和角速度引起的扰动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弹丸质量偏心偏离炮膛轴线是造成炮口扰动的重要因素,建议在大口径火炮定型试验中严格控制弹丸质量偏心.  相似文献   

14.
徐文娟 《弹道学报》1998,10(2):69-73
考虑到某些弹种在靶场试验时的局限性,本文探讨了 在火炮及装药结构不变时,弹丸质量对最大膛压及炮口初速的影响,结合靶场试验结果,给出了最大压力及初速随弹丸质量变化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15.
火炮射程是舰炮武器系统的重要战术性能指标,提高火炮射程可以有效提高舰炮的作战性能。在对某舰炮武器系统结构不做大的改动条件下,通过对比、分析与计算提出了通过提高弹丸初速来增加火炮射程的技术途径。分析了提高弹丸初速对火炮结构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弹丸初速提高后对炮口动能和反后坐装置的影响,对弹丸初速提高后火炮结构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可为该型舰炮的改造和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炮口制退器是火炮上重要的减后坐力装置,可以有效降低后坐力和后坐位移。但随着炮口制退器制退效率的提高,炮口超压值带来的危害显著增大。针对某型高效率炮口制退器带来的炮口超压值过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封闭反射膨胀原理的身管装置。采用N-S方程和k-e两方程模型,建立含弹丸的三维数值模型,应用动网格技术和用户自定义函数(UDF)模拟弹丸在发射过程中的运动。通过实验和仿真结果发现,安装炮口装置和身管装置的方案与只安装炮口装置的方案相比,在制退效率仅下降了3%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监测点的超压峰值下降约60 MPa,为火炮减后坐力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23mm再生式液体发射药火炮试验结果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经典模型对23mm再生式液体发射药火炮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了贮液室,燃烧室压力-时间曲线和炮口速度,理论计算和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王宝元  钞红晓  邵小军  衡刚  李宝辉 《兵工学报》2013,34(12):1589-1593
针对炮口激波折射率测量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激波折射率测量方法。利用激光非接触测量原理,研制了炮口激波折射率测量系统,给出了激波折射率计算公式和折射率测量步骤。以某火炮为验证对象,观察到炮口激波折射现象,实现了炮口激波折射率试验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在所选火炮炮口前方2 m处,激波折射率为1.000 480. 该方法为弹丸膛内运动姿态测量和炮口运动量测量结果误差分析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火炮系统的结构特性和物理性能出发,研究某自动迫击炮的动力学参数影响规律.应用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火炮运动微分方程,在此基础上构建动力学仿真平台,通过输入不同的火炮结构布置参数及连接刚度参数,进行多工况动力学仿真试验,寻求动态参数的匹配以减小弹丸出炮口时的炮口扰动,为火炮的总体设计和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加精确地表征炮口火焰的强度,用CCD( charge-coupled device)高速摄像机拍摄了30 mm火炮用发射药A和B,及硝胺发射药C的炮口火焰.用Image-Pro Plus6.0图像处理软件处理了实验图像,得火焰面积、火焰最大直径、火焰平均直径、火焰平均周长和积分光密度(IOD).用Wien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