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露天采矿技术》2017,(4):71-74
确定了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的内涵、目标和实现途径,定义了露天煤矿绿色度评价因子的概念、确定了其内涵及作用,建立了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对黑岱沟露天煤矿进行了绿色度评价,综合评定为Ⅱ级、达到良的绿色标准。  相似文献   

2.
徐友宁  吴贤 《有色金属》2002,54(7):200-203
分析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生态环境的影响,论述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对西部大开发的意义。矿山“三废”破坏矿山生态环境、诱发地质灾害和导致环境污染。通过贫尾矿资源化利用,废弃物填埋覆垦,废水循环利用,有害物安全填埋等措施,实现资源节约和合理作用,缓解资源供需压力,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矿区生态,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朋  徐超 《当代矿工》2010,(8):46-46
“家用电器要选能耗少的,洗完衣服的水可以留下来再利用……”目前,“低碳生活”已成为蒲白矿区居民的“口头禅”,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正在矿区成为一种新时尚。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郑煤集团告成煤矿排水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针对性地设计并施工了“绿色”流水通道,实践证实了“绿色”流水通道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玉秋 《煤炭技术》2013,32(3):89-91
煤炭资源开采对环境的破坏日益加重,而煤炭又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在国家能源和生产消费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可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大力提倡、实行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魅力究竟有多大?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有多大?走进今天的四川煤炭产业集团达竹公司小河嘴煤矿,你就会找到答案。回荡的古典音乐,优美的矿区环境,奋发向上的职工队伍,特别是矗立在矿区休闲广场的企业文化石,上书的"厚德、笃学"已成为该矿职工家属奉行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7.
绿色开采是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探究我国煤炭绿色开采发展趋势,通过回顾我国煤炭绿色开采20年来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绿色开采技术进展;提出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等发展要求的实施,煤炭绿色开采内涵不断丰富,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定义;指出煤炭绿色开采技术逐渐向全生命周期绿色开采的方向发展,形成了智能绿色的“采前精细勘探、采中有效减损、采后恢复提升”的新发展模式;认为我国将继续深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对煤炭绿色开采的赋能,并在降低绿色开采技术综合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环境规制对陕西省能源开发产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利用EBM-GM L指数测算了2008—2018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能源开发产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基于非线性全面FGLS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陕西省能源开发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陕西省能源开发产业绿色效率水平整体偏低,但呈波动上升态势;环境规制...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煤炭产业不断进行调整和多方面的重组与变革,中国煤炭产业无论在国家层次、产业层次还是企业层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波特的“钻石模型”竞争力分析范式是分析产业竞争力的理想选择,本文试图从生产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煤炭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4个方面进行系统对比分析,揭示中国煤炭产业的竞争力现状,从而对提升煤炭产业的竞争力给出可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构造控灾”机理的理论框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区集煤炭资源开采、利用与土地资源占用与破坏为一体,是资源与环境、灾害的矛盾相对集中显现的区域之一,建设“绿色矿区”已成为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热切期盼。通过对煤矿区地表环境灾害的研究,提出了“构造控灾”的学术观点及其理论框架,嗣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从地质视角,全面分析、研究了煤矿区构造介质、构造形态、构造界面、构造应力等地质因素及由其构成的构造环境对采煤沉陷的控制作用和控制机理,在地质工程及采矿与环境保护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为“绿色矿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贵阳市砂石建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转型,针对目前贵阳市砂石建材产业“小、散、乱”的无序发展现状,收集了贵阳市现阶段各砂石矿石以及预拌混凝土站的生产情况,分析了贵阳市砂石建材产业以及预拌混凝土行业所存在的问题。按照国家“双碳”发展目标及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构建砂石、固废“双碳”循环发展模式,按照“减量替代,以碳定产”的原则分两步实施该模式。为验证该模式对于行业碳减排的促进作用,采用排放因子法分别计算了粗放发展模式和碳循环模式的碳排放总量,测算出采用碳循环模式可有效减排二氧化碳182.09万t,可产生约1.275亿元的经济收益,表明该模式具备一定的实施价值,将有效促进贵阳市砂石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12.
2018年6月,自然资源部发布了《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等9项行业标准,自此绿色矿山建设有了依据和标准,对于我们国家绿色矿山建设和矿业绿色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以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为例,从矿区环境、资源开发方式、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六个方面诠释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内涵,为矿山企业和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赵丽 《当代矿工》2013,(9):55-55
在山东能源肥城矿业集团曹庄矿,人们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动力,倡导黑色煤炭、绿色开采,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消耗,将传统的煤矿生产推上了绿色发展平台,实现了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双赢。煤矸石重回大自然在矿区,有一种固体废弃物叫煤矸石,不仅占用土地,而且污染环境。现如今,曹庄矿却让它变废为宝,重回大自然。  相似文献   

14.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矿业是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产业,矿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分析总结了绿色矿山建设成效与问题,认为矿产资源安全依然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并提出让绿色成为矿业发展基本思维,让绿色真正成为矿业发展的底色等观点,以期为矿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绿色矿山开发现状与问题”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煦  胡克  王建 《资源与产业》2016,18(1):69-74
通过对部分国家级绿色矿山企业及周边社区开展问卷调查,从矿山开发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社区的影响、矿山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政府、企业、社区的责任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矿山开发现状优于社会舆论评价、践行社区的权利和责任是建设和谐矿区的关键、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是改善矿山开发现状的基础等主要结论。对于当地社区,应摒弃“旁观者”心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权利,与矿山企业沟通合作,参与矿业项目决策并共同承担风险。对于矿山企业,应高度重视社区在矿山开发活动中的地位,主动邀请社区成为矿山开发活动的“参与者”和“共同决策者”。这是实现资源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山东煤炭科技》1997,(4):42-44
肥城矿区发展环保产业的做法肥城矿务局关键词环保产业环保“四新”环境污染环境监测近年来,为适应矿区环保事业的发展,满足矿区环保市场需求,肥城矿务局依靠科技进步,把治理环境污染和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及环保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矿区环保产业有了长足发展。1依靠...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等多重挑战,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持续增长。我国天然气资源禀赋不佳,但开发潜力巨大,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供资源基础。天然气需求旺盛,对外依存度攀升,产量稳步增加,地质调查投入重点体现了结构优化的方向。我国天然气产业环境极其有利,地质调查基础性先行作用凸显。地质调查大有可为,下一步工作建议:组织以非常规油气为重点的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进一步搞清楚我国的资源家底;开展油气绩效评价和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及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加强油气调查核心队伍建设,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技术,结合能源互联网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矿区发展生态产业的环境进行了分析.我国矿区发展生态产业同时面临着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不同的环境,矿区在发展生态产业时,要发挥优势,避免劣势,把握好机会,化解威胁,以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包头稀土产业“十五”回顾及今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稀土资源地区,包头稀土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内蒙古自治区和包头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包头稀土产业历经50载有了长足的进步。已形成从选矿、分离、深加工、新材料到应用产品生产的较为完善的稀土工业体系。特别是“十五”期间。  相似文献   

20.
“绿色设计”主导机械设计新潮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环境、资源、人口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3大主要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其恶化程度与日俱增,正在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而资源问题不仅涉及人类世界有限的资源如何利用,而且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