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检测方法,相较于传统的酸度计法,比色法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快速、取样量少、适合批量处理等优点。从显色剂、酱油本身色泽等因素的影响,探讨了比色法测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注意事项,并研究了该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同时与酸度计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比色法与酸度计法两种方法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色法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影响酱油中氨基酸态氮检测数据准确性的原因,并总结出提高检测数据准确性的方法。分别采用比色法以及甲醛值法对酱油样品中的氨基酸态氮进行检测,并就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比色法测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得结果为0.560 g/d L,甲醛值法测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结果为0.695 g/d L。比色法、甲醛值法在检测酱油样品中氨基酸态氮含量时,检测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导致对酱油中氨基酸态氮检测数据出现偏差的原因包括空白试验以及对试验仪器的处理等,可通过对p H计进行校正,精确甲醛加入量,剔除甲醛聚合反应影响,以及准确读取结果等措施,提高酱油中氨基酸态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按GB 18186-2000酱油检测方法测定几种含氮物质的氨基酸态氮值及测定添加了1%这些含氮物质的酱油氨基酸态氮及全氮含量,分析这些含氮物质对酱油测试结果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无机铵(氯化铵、硫酸铵),有机铵(柠檬酸铵、草酸铵)等均会导致酱油氨基酸态氮测定值偏高,而三聚氰氨和尿素对酱油的氨基酸态氮测定值无影响;以上几种含氮物质均会提高酱油全氮的测定值.  相似文献   

4.
旨在研究高氯酸非水溶液滴定法测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可行性。考察了烘干与加入乙酸酐去除酱油中水分的方法,最终选择在酱油溶解过程中加入乙酸酐,初步建立了高氯酸非水滴定测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方法并考察了该方法的重复性与回收率。结果表明,平行测定样品6次获得的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SD=0.16%,低标、中标、高标的加标回收率为94.87%~97.92%,RSD为0.62%~1.01%(n=3)。将所建立的方法用于测定6种酱油样品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结果与国家标准中酸度计法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比于酸度计法,该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无甲醛、易于操作等优点,对于酱油样品中氨基酸态氮的测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向阳  张芳 《食品科学》2021,42(18):207-211
建立快速检测酿造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和级别的方法。以GB 18186—2000《酿造酱油》中的相关数据为依据,以国产酱油为样品,以天然食用色素为呈色剂,根据等物质的量的反应原则,设定检测各级酱油产品所需的NaOH浓度和物质的量。结果表明:紫薯食用色素为红色、橙红色和橙灰色时,酱油为合格产品。该法操作简单、便捷,判断直观、准确、实用,取样后数分钟内即可获得检测结果,与GB 2009.235—2016《食品中氨基酸态氮的测定》对照测定氨基酸态氮的结果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6.
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为其重要理化指标,其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判定酱油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影响酱油氨基酸态氮含量检测的因素,借以希望提高测定的准确性,从而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企业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酿造酱油的总酸和氨基酸态氮采用两种检验标准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低盐固态发酵酱油检验方法ZBX 660014-87和酱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5509.39-1996分别对同一酿造酱油样品进行检验,结果两种方法的总酸、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差异很大。建议制定酿造酱油国家行业标准时应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或立即修定GB/T 5009.39-1996。  相似文献   

8.
该文分析了滴定法测定酱油氨基酸态氮不确定度来源,对不确定度各分量进行评估与合成。结果表明,样品移取、定容和滴定引入的体积不确定度以及pH计示值误差和分辨率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是影响酱油氨基酸态氮测定的主要来源。试验对酱油样品进行10次重复测定,测得氨基酸态氮为0.813 g/100 mL,扩展不确定度为0.046 g/100 mL(P=95%,k=2)。该不确定度评定适用于滴定法测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过程分析,对检测结果准确度的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海天、加加、味事达、厨邦1、厨邦2 5种儿童酱油为原料,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酱油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研究表明,测定酱油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的适宜条件:缓冲溶液加入量4.00mL、显色剂加入量3.30mL、水浴温度100℃、水浴时间17min。测定结果为海天、加加、味事达、厨邦1、厨邦2这5种儿童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为0.82、0.84、0.83L、1.08L、0.85g/100mL,相对标准偏差即RSD(%)分别为1.8、1.2、1.1、0.88、1.8。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家专业标准《酱油、食醋、酱类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ZBX66012~66020-87)中规定测定酱油中的质量指标,主要是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全氮、氨基酸态氮三个项目.本文重点对在应用玻璃电极测定氨基酸态氮时电极不作前处理而直接使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运用电子舌检测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多元统计学等方法对常见市售老抽滋味品质进行评价,并通过多种检测方法对老抽酱油样品的颜色指标及各项理化指标进行分析。根据其滋味品质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两个聚类,而其滋味品质差异主要表现在其酸味和鲜味;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聚类Ⅱ中样品鲜味较浓,品质较好;在其理化指标中氨基酸态氮差异最为明显,而氨基酸态氮含量直接决定老抽酱油的品质,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老抽酱油品质越好;在颜色指标上色深差异最大;在有机酸质量浓度方面,乳酸和乙酸含量最高,有机酸种类及含量则间接影响老抽酱油的滋味品质。根据其各项指标的差异可对老抽酱油滋味品质的优劣加以判断,进而对老抽酱油品质进行准确且合理的划分。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添加酱渣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在发酵过程中添加不同比例酱渣,比较黄豆酱中氨基酸态氮、色差、质构、综合感官 评价和风味物质等品质指标变化。 结果表明,随着酱渣添加量在1%~9%范围内增加,黄豆酱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当酱 渣添加量<3%时,氨基酸态氮含量(1.14 g/100 g)较对照组(1.18 g/100 g)无显著差异(P>0.05);当酱渣添加量为1%时,黄豆酱a*值(15.80)和L*值(24.80)最大,且硬度、稠度、黏性指数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酱渣后,黄豆酱的风味物质种类及综合 感官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当酱渣添加量为7%和3%时,黄豆酱中风味物质种类最多(33种)和综合感官评分最高(75.42分)。 综合考虑, 添加3%酱渣不会降低黄豆酱品质,且在风味物质及综合感官评价方面更具优势,该研究结果可为酱渣在黄豆酱生产中的应用提供 参考。  相似文献   

13.
苏媛媛  郭慧 《中国酿造》2019,38(11):125
探讨甜油和酱油中两种关键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还原糖的含量差异,分析原料不同、工艺相近的两种调味品特征指标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甜油和酱油存在的优势和缺点。结果表明,甜油中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谷氨酸低于酱油,甜油和酱油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5.86~23.21 mmol/L和31.69~46.04 mmol/L,其中谷氨酸含量分别为2.94~7.54 mmol/L和20.62~35.34 mmol/L;但每类氨基酸含量差距不大,比较协调;甜油中甜味氨基酸比例较大,为49.41%,酱油中的鲜味氨基酸比例较大,为71.19%;甜油中还原糖含量(14.24~27.53 g/L)高于酱油(4.80~8.26 g/L)。因此,酱油因高氨基酸和谷氨酸含量鲜味明显、口感厚重,适合烧制菜肴,而甜油口感协调、丰满,适合炒菜和凉拌菜;另外,甜油中高含量的还原糖含量能够改善菜肴质量、色泽和口感。  相似文献   

14.
从发酵罐和发酵池中选取发酵过程中的酱油进行中性蛋白酶活力、氨基酸态氮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pH值、总酸含量、有机酸含量、还原糖含量、淀粉酶活力和食盐含量的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池式发酵酱油的中性蛋白酶活力、氨基酸态氮含量、氨基酸总量、有机酸总量、淀粉酶活力、还原糖含量、总酸含量和pH值都高于罐式发酵酱油;食盐含量则是罐式酱油更多;其中鲜味氨基酸在发酵12 d后池式酱油的含量就高于罐式酱油的含量,尤其是池式酱油的谷氨酸在发酵45 d时已达到10.42 g/kg,而罐式酱油的谷氨酸含量仅7.91 g/kg;两种方式发酵的酱油都能检测出7种有机酸,且含量较高的两种有机酸分别是乳酸和乙酸;在发酵结束时池式酱油的还原糖含量比罐式酱油的还原糖含量高1.01 g/100 g;池式酱油的食盐含量比罐式酱油的食盐含量低0.90 g/100 g,说明在关键呈味物质上池式发酵酱油优于罐式发酵酱油。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光质对发酵酱油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光质发酵酱油在其色泽(A530)、氨氮含量、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含量、总酸含量、红指、黄指等指标之间的变化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经感官评价,其色泽、香气、滋味方面也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无光控温发酵酱油与传统晒露发酵酱油进行比较,中性和酸性蛋白酶活力在无光控温发酵酱油中均下降得较快,但氨氮含量却增加较快。它们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246g/100mL和4.480g/100mL;通过GC-MS对酱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无光控温发酵酱油中的挥发性成分较丰富,而且其大部分醇类、酸类、酯类、醛类、酚类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均比传统晒露发酵酱油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氨基酸分析仪对市售的13种原酿本味酱油的挥发性物质、氨基酸组成进行解析,同时结合感官评价,对应分析评判不同产品风味物质组成及差异性。结果表明:受原料和发酵工艺的影响,我国酱油产品品质差异较大。由理化指标分析可知,不同产品乙醇和总糖含量变化最为明显。乙醇、氮氧化合物及无机硫化物是造成酱油风味差异的主要物质基础。酱油游离氨基酸组成不仅对酱油鲜味特征有显著影响,同时直接或间接与糖、酸、全氮等共同影响酱油鲜、咸、甜、酸等滋味特征。综合比较认为:当样品的氨基酸态氮≥1.00 g/100 mL,全氮≥1.80 g/100 mL,糖含量≥6.0 g/100 mL,糖/酸比值在3.40~5.80,游离氨基酸含量≥60 mg/mL时,酱油风味品质最佳。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补充和完善酱油风味物质图谱、指导建立酱油品质优劣评判标准,还可以用于追溯评估生产工艺技术条件及指导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7.
在前期薏仁米替代麸皮用于酱油酿造可行的基础上,通过将球拟酵母(T酵母)和鲁氏酵母(S酵母)添加到薏仁碎米酱醪中以探讨增香酵母添加方式对薏仁碎米酱油风味成分的影响,分别对不同处理的还原糖、总酸、氨基酸态氮、氨基酸及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在发酵第15 d和45 d分别添加T酵母和S酵母为2×10~6个/g(酱醪)时,酱醪中还原糖、总酸、氨基酸态氮及总氨基酸含量与空白组相比分别增加了2.8%、14.63%、2.41%及60.88%,且酱醪中酯类和醇类的种类及含量明显提高。结果表明在高盐稀态薏仁碎米酱醪中添加T酵母和S酵母有利于薏仁碎米酱油品质的风味成分的提高,使薏仁碎米酱油的酱香和酯香更浓郁,风味更醇厚。  相似文献   

18.
将2株米曲霉扩大培养后用于生产试验,并将其发酵酱油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米曲霉1号酱油的氨基酸态氮、pH值、A530 nm、总氮低于米曲霉2号菌,总酸高于米曲霉2号;米曲霉2号酱油的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为6.05 g/100 mL,是米曲霉1号(4.18 g/100 mL)的1.45倍;米曲霉1号酱油中醇类物质、酸类物质和醚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达61.53%、14.16%和1.26%,高于米曲霉2号的57.3%、13.07%和0.46%,而酯类物质(3.73%)、酮类物质(1.83%)和醛类物质(16.33%)低于米曲霉2号的3.96%、1.95%和21.31%;米曲霉1号酱油香气浓郁偏醇香味,米曲霉2号酱油香气浓郁偏酯香;米曲霉2号酱油的加热沉淀达到204 mm2,远高于米曲霉1号酱油的25 mm2。加热后过滤可去除米曲霉2号酱油中的沉淀。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对比分析了1种黑豆酱油和4种黄豆酱油中总酚、总黄酮、色深物质、氨基酸态氮、无盐固形物、还原糖、总糖、总酸和游离氨基酸等成分的含量及两类酱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和金属离子螯合能力。此外,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5种酱油的抗氧化活性成分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除氨基酸态氮、无盐固形物、游离氨基酸外,黑豆酱油的其他6种活性成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余4种黄豆酱油(p<0.05);除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外,黑豆酱油的其他3种抗氧化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余4种黄豆酱油(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酱油中总酚、总黄酮和色深物质是造成5种酱油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聚类分析结果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均表明黑豆酱油的综合品质高于其余4种黄豆酱油。因此黑豆酱油的综合品质显著高于其余4种黄豆酱油。上述研究结果可为黑豆酱油抗氧化活性的深入研究和消费者选择合适的酱油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