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为获得适用于三樱椒发酵的乳酸菌,该研究采用钙溶圈法从自然发酵三樱椒中分离乳酸菌,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生长、产酸、耐酸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自然发酵三樱椒中共分离纯化得到19株乳酸菌,经鉴定,16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3株为赫轮魏斯氏菌(Weissella hellenica)。培养初期,赫轮魏斯氏菌生长比植物乳杆菌快,但培养12 h后植物乳杆菌比赫轮魏斯氏菌生长速度更快;植物乳杆菌产酸能力优于赫轮魏斯氏菌,培养21 h后,植物乳杆菌发酵液的pH值稳定在3.7,赫轮魏斯氏菌发酵液pH值稳定在4.3,其中植物乳杆菌PLP-1产酸能力最好;植物乳杆菌的耐酸性优于赫轮魏斯氏菌,在pH值<4.0的培养条件下赫伦魏斯氏菌生长受到严重抑制,而植物乳杆菌可以在pH值为3.0的培养基中生长,其中植物乳杆菌PLP-1耐酸性最好。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发酵鱼酱酸中筛选出产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乳酸菌并分析其菌株发酵特性。通过薄层色谱法定性、Berthelot比色法定量获得产GABA菌株,并进行耐酸、耐胆盐、氨基酸脱羧酶活性、抑菌性、生长曲线及pH值、产酸速率等菌株发酵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从分离自鱼酱酸不同发酵阶段的387 株乳酸菌中,获得15 株典型产GABA菌株,包括2 株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1 株熊蜂魏斯氏菌(Weissella bombi)、11 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1 株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15 株乳酸菌产GABA能力及发酵特性在主成分分析图上差异显著,其中食窦魏斯氏菌Y113产GABA量为0.239 mg/mL,高于其他菌株;植物乳杆菌Y279和Y64展现出较好的耐酸性、耐胆盐性、抑菌性、无氨基酸脱羧酶活性、生长速率及产酸速率快的特点。鉴于其优良的发酵特性、益生特性及产GABA能力,菌株Y279可作为鱼酱酸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潜在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3.
东北酸菜发酵前后期细菌菌群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种新工艺发酵制备东北酸菜,选取发酵前、后期理化指标(pH、亚硝酸盐、总酸)及OD600 nm值变化明显的两个酸菜样本,使用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东北酸菜发酵前、后期的细菌多样性及乳酸菌菌属变化差异。结果表明,发酵12 h和72 h时,酸菜理化指标变化明显,发酵前期(12 h)酸菜样本的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均高于发酵后期(72 h),两个样本在门和属分类学水平上的菌群差异不大,发酵前期样本共含7个门的44个菌属,发酵后期样本共含8个门的42个菌属。两样本均含有4种乳酸菌属,分别为魏斯氏属(Weissella)、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乳球菌属(Lactococc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其中魏斯氏属(Weissella)相对丰度均最高,达25%以上,且在发酵后期4种乳酸菌的相对丰度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4.
采用传统的可培养方法对广西青年人肠道乳酸菌进行了分离与纯化,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并将筛选菌株作为酸奶发酵剂应用。结果表明,分离到的23株乳酸菌中被鉴定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11株,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6株,格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2株,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1株,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e)2株和口乳杆菌(Lactobacillus oris)1株。筛选乳酸菌制作的酸奶之间芳香类物质差异并不显著(P>0.05),而酸奶样品间酸味、后味A和丰度差异较大。进一步分析表明,副干酪乳杆菌HBUAS54287、唾液乳杆菌HBUAS54223与HBUAS54248、格氏乳杆菌HBUAS54233、发酵乳杆菌HBUAS54238与HBUAS54318乳酸产生能力较强,可进一步筛选用于酸奶复合发酵剂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从发酵面包、白芥丝、泡菜、酸菜中分离到14株乳杆菌,经核桃乳发酵产酸特性初筛,确定菌株L5、L7、L8及L12适合核桃乳发酵。通过菌落形态、菌体形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4株菌分别为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将上述菌株与实验室保存的嗜热链球菌SA进行核桃乳发酵实验,感官评分分别为78分、95分、83分和82分;4个发酵核桃乳中9种氨基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菌株L7发酵产品的氨基酸含量增幅最大,由0.67%增至1.60%。因此副干酪乳杆菌L7更适合发酵型核桃乳的生产。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采用纯培养技术对广西省南宁地区米酒曲中乳酸菌多样性进行了解析,旨在揭示其分离株在糯米汁中产氨基酸和有机酸的特征。结果表明,11个样品共分离出20株乳酸菌,分别被鉴定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e)、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台湾乳球菌(Lactococcus taiwanens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其中戊糖片球菌(P. pentosaceus)占分离株的35%,为南宁地区米酒曲中的优势乳酸菌。选取除屎肠球菌(E. faecium)外的16株乳酸菌分离株进行糯米汁纯种发酵,结果发现所有菌株均不产氨基酸,乳酸为糯米汁中主要有机酸。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融合魏斯氏菌(W. confuse)HBUAS53367产有机酸的能力较强,可用于后续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李潇  张晓黎  高雅  韩艳秋  王琛  吴兴壮 《中国酿造》2022,41(10):113-118
该实验研究了添加白酒对人工接种乳酸菌发酵东北酸菜理化、挥发性风味成分及感官特性的影响。首先通过乙醇胁迫及产酸能力测定筛选混菌发酵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酸菜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结合感官评分与电子舌鉴定白酒对酸菜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和柠檬明串珠菌(Leuconostoc citreum)3株乳酸菌对乙醇具有一定耐受性且产酸能力较强。添加2%白酒结合3株乳酸菌混菌发酵酸菜的可滴定酸含量较未添加白酒的混菌发酵酸菜降低了4.02%。此外,添加白酒接种发酵酸菜形成了以酯类、酮类、含硫化合物和氨基酸为主的风味结构,并且提高了鲜味,降低了苦涩味,在颜色、味道和口感上均具有显著优势。为实现人工接种东北酸菜的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传统可培养法对从湖北孝感市采集的凤窝酒曲中乳酸菌进行了分离,共得到12株乳酸菌。经鉴定,它们分别属于短乳杆 菌、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及融合魏斯氏菌4个菌种,归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与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共2个菌属。 使用分离 到的乳酸菌制作米酒,与未接菌处理米酒相比,分离到的乳酸菌对米酒有机酸种类与含量、固形物含量与米酒的滋味产生了显著影 响(P<0.05),但是对米酒pH影响不显著(P>0.05),且同一类乳酸菌对米酒滋味具有类似的影响。 植物乳杆菌MJ1-3使米酒中乳酸含 量增加了79%,而另一株融合魏斯氏菌MJ2-1,能显著降低米酒中草酸、琥珀酸、乳酸及乙酸的含量,可用于调节米酒有机酸含量。 因 此,分离到的乳酸菌MJ1-3与MJ2-1是用于米酒复合酒曲开发的优良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9.
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从三品杂交生水牛奶混合样品中,分离出105株乳酸菌,通过形态、生理生化、API细菌鉴定系统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各菌株属种进行鉴定。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05株菌共分为5个属8个种,呈现较为丰富的乳酸菌多样性,具体数量分布为乳酸乳球菌21株,植物乳杆菌19株,格氏乳球菌17株,乳明串珠菌13株,食窦魏斯氏菌11株,肠膜明串珠菌8株,类肠膜魏斯氏菌6株,嗜热链球菌5株,糊精乳杆菌5株。由此可知,水牛乳中可培养乳酸菌优势菌群的主次关系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乳明串珠菌(Leuconostoc lactis)>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此为后续开发水牛乳中优势乳酸菌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实验用菌为从新疆传统乳制品酸奶和干酪中分离出的7株乳酸菌,分别是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1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3株、耐久肠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1株、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1株和面包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nis)1株。对其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还原能力以及亚铁离子螯合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株乳酸菌具有不同的抗氧化能力,其中植物乳杆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最强,乳酸片球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相对较高,魏斯氏菌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面包乳杆菌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1.
扬州稀甜酱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扬州稀甜酱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乳酸菌筛选法从样品中分离、纯化乳酸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乳酸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牛津杯法对发酵滤液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扬州稀甜酱中共分离、纯化出33株乳酸菌,其中15株菌株被鉴定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12株菌株被鉴定为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4株菌株被鉴定为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2株菌株被鉴定为酸鱼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ipiscis),屎肠球菌和乳酸片球菌为扬州稀甜酱中的优势乳酸菌。乳酸片球菌TJ17和TJ31发酵滤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和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乳酸片球菌TJ31抑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经典乳酸菌筛选法从黑山羊小肠和直肠中分离、纯化乳酸菌,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乳酸菌进行鉴定,并对其生长性能、产酸性能、耐受性及抑菌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到32株乳酸菌,可归为5类,从中选取5株代表菌株进行鉴定,其中2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2株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1株为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其中,菌株HCA5-3长势较好;菌株HCS4-1产酸速率较快,菌株HCA6-2产酸能力较强;菌株HCS4-3耐酸性(pH 3.5)较好;菌株HCA6-2、HCA5-3和HCS4-3耐高温(45 ℃)能力较强,菌株HCA6-2、HCS4-3耐低温(10 ℃)能力较强;5株代表菌株耐盐性(NaCl 6.5%)能较好,对致病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探讨了从酵素中分离纯化具有抗菌性能的12株乳酸菌,对其进行生理生化实验和API鉴定。利用牛津杯法对阪崎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宋内志贺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抑菌特性研究,并探讨了乳酸菌是否产生物胺能力和偶氮还原酶。结果表明,酵素源的12株乳酸菌对肠道致病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抑菌圈直径为14~22 mm,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其抑菌圈直径为15~23 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4~24 mm,12株乳酸菌都不具有产生物胺和偶氮还原酶的能力。通过生理和API生化鉴定确定XZJ003、XZJ006、XZJ015均为副干酪乳杆菌,通过16S rDNA和同源性确证XZJ015为副干酪乳杆菌,该研究结果对今后益生菌的深入研究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西藏羊八井地区、云南香格里拉的传统牦牛酸乳中分离出26株乳酸菌,以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酿酒酵母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双层琼脂扩散法检测菌株的抑菌谱大小,并经过有机酸排除、过氧化氢排除、蛋白酶水解检测试验,最终筛选得到5株产细菌素的菌株,编号分别为3、23、24、21和25。通过微生物形态学与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这些菌株分别为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乳球亚种。抑菌谱试验表明,这些细菌素能够抑制部分食源性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致病菌,对真菌无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得乳酸菌高效表达抗菌肽的代谢调控方法,对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等7种乳酸菌进行了产抗菌肽能力的筛选和定向培养。筛选出具有较高抑菌活性的菌株嗜酸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它们产生的抑菌物质经排除酸、过氧化氢后,仍具有抑菌活性,然而经蛋白酶处理后其抑菌活性明显下降。结果表明,两种菌发酵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经一系列定向培养嗜酸乳杆菌抑菌直径达到(23.53±0.06)mm,与未经定向培养的抑菌直径(11.63±0.15)mm相比抑菌活性提高了102%;经定向培养的干酪乳杆菌抑菌直径达到(21.27±0.25)mm,与未经定向培养的抑菌直径(12.50±0.10)mm相比抑菌活性提高了70.2%。  相似文献   

16.
西藏牦牛粪和乳源中益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钙透明圈法从西藏地区牦牛粪和乳源中分离、筛选益生菌,通过形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生长特性、产酸能力、耐胆盐、酸、人工胃液能力及抑制大肠杆菌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筛选出25株乳酸菌,经鉴定7株为益生菌,分别为1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2株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和4株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um)。其中植物乳杆菌B2具有良好的生长优势、产酸能力(发酵终pH值在4左右)、耐酸(pH值为4)、耐胆盐(0.6%)、耐人工胃液能力(存活率为57.4%),且抑制大肠杆菌效果较好(抑菌圈直径为22.0 mm)。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以13株食品常见乳酸菌为研究对象,考察酸和盐胁迫对其活性的影响,探究这13株乳酸菌的最适酸、盐生长条件及耐酸、耐盐能力。结果表明,适当的低盐浓度(1%、2%)对部分乳酸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植物乳杆菌和副干酪乳杆菌的最适盐浓度为1%,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最适盐浓度为2%;盐浓度进一步增大,13株乳酸菌的生长受到抑制;盐浓度为10%时,除戊糖片球菌、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嗜热链球菌和乳酸片球菌外,其余9株菌的生长抑制率都>95%。当pH值为5~7时,13株乳酸菌都生长良好,pH=6时,7株乳酸菌活性均最高;随着酸胁迫的增强,13株乳酸菌生长受抑制程度增大;pH为1~3时,13株乳酸菌的生长抑制率都>90%,高盐及高酸对9株杆菌的抑制作用强于4株球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