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改善齿轮箱齿轮齿面接触应力分布,提高齿面接触疲劳强度,以某变速箱一级齿轮副为研究对象,介绍了齿轮齿廓及齿向修形原理,在此基础上采用Kisssoft仿真软件对减速箱一级齿轮进行了齿廓及齿向修形仿真分析。通过齿廓修形,得到了修形前后齿轮传动误差及接触应力的变化情况,通过计算多组不同齿向修形参数,得到了不同修形量对齿轮齿向载荷分布系数Khβ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适当的齿廓修形可使齿面接触平滑;适当齿向鼓形修形,能有效改善齿向载荷分布,优化接触斑点分布,降低齿面接触应力。  相似文献   

2.
采用齿向两端梯形修薄和鼓形修形的方式,对某运输机减速器输出端直齿圆柱齿轮齿面进行修形。对修形前后齿轮的接触应力分布、瞬时接触温度和润滑油的油膜比厚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了两端梯形修薄和鼓形修形对齿面接触的影响规律,实现了运输机减速器齿轮接触设计优化。结果表明:适当的齿面修形可以减小齿向载荷分布系数,降低齿面接触应力,并能使齿轮瞬时接触温度降低,润滑油的油膜比厚增大,提高齿轮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3.
王宝 《煤炭技术》2018,(1):260-262
针对采煤机关键零件销轨轮的齿面接触特性和运行平稳性问题,首先利用赫兹接触应力公式计算了轮齿表面的最大接触应力,然后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渐开线齿轮齿面的Mises等效应力和Cpress接触应力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平面齿轮的齿宽两端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严重影响销轨轮的使用寿命。在此基础上,对鼓形齿销轨轮的相关接触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摆线油马达接触应力的理论计算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接触应力是摆线油马达(下面简称马达)重要的验算项目。在设计中,若马达参数选择得不合理,就有可能使其接触应力超过许用接触应力,从而使其使用压力降低,或者在使用中发生摆线轮与针柱咬粘。一、接触应力σ的理论计算为了探讨方便,假设如下:(1)装配间隙为零,无泄漏。(2)运动零件间,无摩擦损耗。(3)各零件无受力变形。马达针柱的齿廓为圆弧,摆线轮齿廓是短幅外摆线。针柱与摆线轮的接触,可以认为是二个瞬时圆柱体接触,因此接触应力可根据赫兹接触应力公式计算。赫兹接触应力公式为由外摆线形成的原理可知:(1)所有针柱都与摆线轮的齿廓相接触。(2)在摆线轮运动过程中,所有针柱与摆线轮齿廓啮合的公法线  相似文献   

5.
以某运输机减速器输出端齿轮副为研究对象,根据齿轮参数利用 KISSsoft 软件得到其三维模型,采用齿向修形的方式对齿轮齿面进行优化设计,通过调整和比较最优的齿轮修形参数,并对修形前后齿轮的传递误差、接触应力分布、齿向载荷分布系数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了不同修形参数对齿面接触的影响规律,实现了运输机减速器齿轮啮合的优化设计,减少了减速器齿轮副达到合理啮合斑点的修配时间。分析结果表明:适当的齿面参数修形,可以改善载荷沿齿面接触线的不均匀分布,降低齿面接触应力,减小由于制造装配误差造成的齿轮啮合误差,使齿轮运转更加平稳,提高齿轮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渐开线变位斜齿轮齿向接触应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席庆祥  李建华 《煤矿机械》2011,(11):232-234
以某大功率行星减速器的一对斜齿轮为例,采用Pro/E和ANSYSY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标准斜齿轮、变位斜齿轮的齿面接触应力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样的负载条件下,变位斜齿轮齿面接触应力较小、且接触应力沿齿向分布较为均匀。因此,变位斜齿轮对改善齿间接触应力效果良好,同时也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法在齿轮接触分析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有限元弹性接触分析理论,利用MASTA有限元软件对某车床齿轮进行了齿面加载接触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齿轮最大接触应力出现在接触齿轮的齿面中部,齿轮在啮合过程中的接触应力呈现先增大再保持平稳波动后减小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相互啮合齿轮的齿面接触区域为椭圆形,且受压面的接触应力比受拉面的接触应力要大。  相似文献   

8.
1.矿井通风所需的风量在设计中按下述公式计算:Q=Q′·K 立方公尺/秒 (1)式中的K为风量储备系数,主要是根据矿井工作条件,考虑到必须补充的各种漏风量,产量及瓦斯的不均衡以及备用工作面通风所需的一定风量等;Q′是按下列熟知的公式计算出来的风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圆柱正弦活齿传动机构零部件之间的接触特性,在弹性小变形和变形协调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理论状态接触力计算模型,根据啮合副几何关系求出接触点处主曲率公式,依据弹性接触理论推导出圆柱正弦活齿传动接触尺寸和接触应力计算公式。通过实例分析,获得了圆柱正弦活齿传动机构的接触面积、接触应力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壳体正弦滚道波峰和波谷位置,各啮合副最大接触应力值为零;在壳体正弦滚道拐点位置,各啮合副接触应力值最大;活齿架的最大接触应力比主动轴和壳体大,因此,活齿架更加容易发生疲劳损坏。  相似文献   

10.
《煤炭技术》2017,(5):308-310
以双压力角非对称细高齿齿轮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了齿轮参数设计的模型方法,采用ANSYS对齿轮啮合的综合应力和接触应力进行仿真。结果显示,双压力角非对称细高齿主动轮的综合应力峰值出现在中间齿的根部,从动轮应力峰值为主动轮的1.7倍;双压力角非对称细高齿轮的接触应力最大值出现在曲率半径最小的位置,当齿轮重合度小于2.4时,局部应力峰值急剧增加,接触应力的峰值出现在齿面中部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引言据文献资料介绍,进入七十年代后,在中速和低速重载齿轮中,国外很多工厂和科研设计单位在发展硬齿面技术以提高齿轮的承载能力的同时,很重视研究推广称之为“Skiving”的超硬加工工艺,采用具有足够抗弯强度和很高硬度的硬质合金刀具对淬硬后的轮齿进行现加工。目前发表的齿轮强度公式.对硬齿面齿轮,其许用接触应力的计算,是以齿轮接触表面蚀度作为基准的,并往往以轮齿表面硬度的倍数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硬面齿轮的齿面硬度和芯部硬度有很大落差,当齿面承受的循环接触应力超过接触疲劳极限时,容易产生齿面点蚀和剥落,这与有效硬化层深度及层深接触应力的分布有关,而设计者往往不验算层深接触强度。根据具体设计工作实践,介绍了防止接触层深强度不足引起齿轮剥落损伤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ANSYS中分别建立NGW型行星轮系太阳轮、行星轮、齿圈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实现三者的准确装配。对啮合过程进行瞬时啮合仿真分析,精确获取啮合过程中各齿轮齿面接触应力和齿根弯曲应力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提取了各齿轮齿面接触应力和齿根弯曲应力最大值及对应的啮合位置,为对掘进机减速器NGW型行星轮系的寿命分析及结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用各种热处理方法使齿轮的齿面表层硬化,从而试图提高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达到提高齿轮付传递的承载能力,已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提高齿轮承载能力的工艺措施。我们把这种齿轮称为“硬齿面”齿轮,以区别于齿面不作特殊硬化处理的普通调质或正火齿轮的“软齿面”齿轮。目前发表的齿轮强度计算,其许用接触应力的计算依据是以表面硬度作为基准,表面硬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随着矿井年产量和工作面日产日进的提高,采掘机械整机功率越来越大。功率的增大及其相对体积的减小,使其传动装置的工作载荷亦大为增加,齿面接触应力往往相当高,齿面强度已成为齿轮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齿面强度包括抗点蚀和抗胶合强度,而润滑对齿面切向摩擦力和齿面发热影响极大,采掘机械已不乏由于润滑  相似文献   

16.
借助分形函数模拟齿面粗糙度,基于弹流理论建立了齿轮传动混合润滑模型,采用多重网格法进行了5组数值计算,从理论上探讨了润滑剂黏度对重载齿轮传动齿面接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齿轮润滑而言,合理选择润滑剂黏度十分重要。随着黏度的增大,齿轮润滑状态逐渐从边界润滑历经混合润滑过渡到全膜润滑;与此同时,由齿面粗糙度引起的压力波动减小、幅值降低且油膜厚度同时增大,所有这些均有助于提高齿轮传动齿面接触寿命。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工作中,对一些近年来引进的国外的齿辊式破碎机及新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以往的设计计算公式作了一些修正。一、功率计算传统经验公式(公式) N=0.1iQ (千瓦)式中:i——破碎比; Q——生产率,吨/小时。根据赫基(Hukki)1961年所作的能量输入与粒度的关系图分析,齿辊破碎机属于常规破矿范围,宜用基克(Kick)的破碎理  相似文献   

18.
马雁翔  轧刚  杜伟  李秀春 《煤矿机电》2010,(4):73-74,77
针对采煤机摆线齿廓的销轨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齿面受接触应力较大、齿根弯曲应力较大的问题,提出销轨轮采用摆线—渐开线复合齿廓。经ANSYS软件对销轨轮进行实体建模并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新齿廓可提高销轨轮强度,延长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9.
张秀华  李光喜  王婉 《煤矿机械》2012,33(2):104-105
通过建立一对齿轮接触模型,利用Ansys软件进行轮齿接触应力有限元仿真计算,与赫兹接触理论计算值相比较。说明有限元仿真法在计算齿面接触应力上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为准确分析齿轮接触应力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影响圆弧齿轮接触应力的各项误差作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摄动理论与三维弹性力学接触问题的边界元法相结合,对4种主要影响圆弧齿轮齿面承载能力的误差进行了研究,得出它们对接触压力峰值的影响规律,进而解决了圆弧齿轮强度计算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系数——接触迹内载荷分布系数K_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