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由两种以上聚合物组成的共混物,它通过永久的缠结连接形成网络结构,在两种不同的聚合物链之间形成一些随机的共价键。与单一组分聚合物相比,很多情况下IPN结构能提高物理性能。IPN结构可以使电子材料、膜材料、导电聚合物和其他用途的聚合物获  相似文献   

2.
<正> 互穿网络(IPN)是指一种材料的类型,而不是指一种分子拓扑结构,这种材料含有两种高聚物各自形成独立的网络而又相互贯穿,IPN 技术是高分子拓扑学理论应用研究的成果。根据高分子拓扑学(化学拓扑学)的理论,可以弯曲的长链线性聚合物分子,在空间能够形成各种各样的几何结构,两种以上  相似文献   

3.
蓖麻油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同步法合成了蓖麻油聚氯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O-PU/PMMA)互穿网络聚合物(IPN),用付里叶红外跟踪了 IPN 的生成过程。对不同组成比 IPN的形态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 IPN 属相容性较差体系,成网不同步和聚合物热力学上的不相容是产生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加入网间接枝剂及改变 PU 网络的3OH/2OH 比值都可以有效地改善该 IPN 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互穿网络聚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穿网络聚合物(InterpenetratingPolymer Networks,简称IPN)是用化学方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合物互穿成交织网络状的一类新型复相聚合物材料,常记为IPN X/Y A/B,其中A、B代表不同聚合物,X、Y分别为 A、B的重量分数。合成IPN是高聚物合成方法的新领域,也是一种高聚物共混的新方法,它为制造特殊性能聚合物材料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共混法制备了聚氨酯(PU)/环氧树脂(EP)互穿网络聚合物(IPN),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和动态机械分析(DMA)对IPN形成过程中的固化反应动力学及产物IPN的相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PU)/m(EP)=10∶6的IPN体系的反应级数为0.95,表观活化能为169.23 kJ/mol;PU/EP IPN只有1个玻璃化转变温度,相容性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聚氨酯—聚丙烯酸醋互穿聚合物网络(Pu/PA IPN)的某些力学性能,拉伸强度,模量和冲击强度及其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有:丙烯酸酯聚合的引发剂用量,聚氨酯用多元醇的分子量、NCO/OH比值、Mc,pU与PA的比例等。由于两种聚合物互穿并形成永久性的缠结,从而提高了IPN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6.1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的基本概念 6.1.1 类型 IPN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贯穿的交联网络的聚合物,这种交联可以是化学交联,也可以是物理交联。 按结构分类,有全IPN、均IPN、半IPN、接枝型IPN及物理交联IPN。全IPN为含两种不同化学交联网络的聚合物。均IPN为含两种相同化学交联网络的聚合物。半IPN为一种网络与另一种线形  相似文献   

8.
综合利用铌镁锆钛酸铅(PMN)压电陶瓷、互穿聚合物网络(IPN)两种材料各自的优点,设计制备了以丙烯酸酯IPN体系为基体的0—3型聚合物基压电阻尼复合材料,采用动态力学分析仪研究其阻尼性能,经万能击穿装置极化后,其阻尼性能更加优越。  相似文献   

9.
刘凉冰  刘树 《聚氨酯工业》1992,(1):12-15,38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指由两种或多种各自交联(或其中一种交联)且相互穿透、缠结的高分子共混物。理想的IPN呈现不同网络在分子水平的互穿,而实际的IPN则呈现相分离结构,互穿网络主要发生在相界面上。网络之间的互穿给材料带来某些性  相似文献   

10.
PU/EP/PPGDA三元IPN弹性体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红外光谱 (IR)、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X光电子能谱 (XPS)研究了以聚氨酯 (PU)为第一网络的三元IPN聚氨酯 /环氧树酯 /聚丙二醇二丙烯酸酯 (IPNPU/EP/PPGDA)弹性体的互穿特性和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各元素在三元IPN表面和内部分布不一致 ,表明三种聚合物在IPN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这种差异与IPN组成、组成聚合物间的相容性以及形态结构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第五章IPN结构材料制取性能优异的工程结构材料是IPN理论得到成功应用的又一大领域.也是IPN科学技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1热塑性IPNsIPN体系一般由热固性聚合物组成,它们在反应中形成化学交联导致网络间的互锁缠结。某些热塑性聚合物也能形成IPN结构,这些热塑性聚合物的网络间存在着物理交联,因而也能导致网络间的互领缠结。当温度升高时,物理交联力减弱乃至消失.材料可以像热塑性材料一样流动。半结晶聚合物的结晶区、嵌段共聚物的玻璃态区和离聚体的离子基团都可以形成物理交联“-。大多数结晶热塑性树脂,如尼龙6、…  相似文献   

12.
耿奎士 《橡胶工业》2002,49(8):471-473
介绍了互穿网络聚合物———IPN(InterpenetratingPolymerNetwork)材料的特殊性能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地位 ,回顾了IPN材料和多相高分子体系的形成过程 ,探讨了IPN材料作为特种橡胶制品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3.
用同步法合成了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PCPU/EPIPN)。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两组分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化学结合。动态力学性能分析表明:由于两网络间的互穿、缠结以及接枝反应的发生,使体系中 PCPU 和 EP 的相容性得到改善。用溶胀法测定了 IPN 体系的交联密度,结果发现形成 IPN 后体系的交联密度相应比纯组分有所提高。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在 m(PCPU)/m(EP)=25/75处 IPN 体系的力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4.
IPN/PMN压电阻尼材料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铌镁锆钛酸铅(PMN)压电陶瓷、互穿聚合物网络(IPN)两种材料各自的优点,设计制备了以丙烯酸酯IPN体系为基体的聚合物基压电阻尼复合材料。研究发现:PMN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其阻尼性能,对复合体系的热稳定性也有贡献。经万能击穿装置极化后,研究压电常数与PMN含量的关系,用动态力学分析仪研究发现其阻尼性能更加优越。  相似文献   

15.
利用蓖麻油(CO)、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丙烯酸-2-羟-3-氯丙酯(HCAA)等为原料,采用分步法制备出了蓖麻油聚氨酯-羟基丙烯酸酯互穿网络聚合物(CO-PU/HCAA IPN),利用红外光谱进行了结构表征并测定了CO-PU/HCAA IPN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蓖麻油聚氨酯预聚体CO-PU能够与HCAA形成IPN;随着固化时间的延长,CO-PU/HCAA IPN的拉伸强度逐渐增大,8 d后达到最大值;随着CO-PU预聚体与HCAA双键摩尔比的增加,CO-PU/HCAA IPN的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 6∶1时达到最大值;增加CO-PU预聚体中摩尔比nNCO/nOH,CO-PU/HCAA IPN的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摩尔比2.5时达到最大值;BPO和DBTDL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5%和0.2%时,CO-PU/HCAA IPN的拉伸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具有不同结构与形态的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的乙醇平衡吸收量,以探索这类IPN用作功能材料的可能性。结果表明,IPN中2个网络间的相容性和互穿程度对乙醇的平衡吸收量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硬质泡沫机械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同步法合成了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PU/EP IPN)硬质泡沫,对机械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纯聚氨酯硬质泡沫相比,PU/EP IPN硬质泡沫的压缩强度和弯曲强度明显提高,在PU/EP IPN硬质泡沫中,随环氧树脂含量增加,PU/EP IPN硬质泡沫压缩强度和弯曲强度随之增大,当E-39D质量分数增加到24.2%时,PU/EP IPN硬质泡沫压缩强度和弯曲强度出现最大值;PU/EP IPN硬质泡沫机械强度随材料密度的增大而增加;随着环氧树脂中环氧值的增加,PU/EP IPN硬质泡沫的压缩强度、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用同步法合成了聚醚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U/PMMA)互穿聚合物网络(IPN)。讨论了不同交联缠结程度对IPN形态及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影响IPN两网络相容性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因素。增加网络的交联密度可有效地改善IPN网络间的相容性,同时,调节两网络生成速度基本同步,控制在热力学相分离发生前使两网络最大程度地互穿缠结,也能减小相分离的程度,改善IPN网络间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9.
<正>互穿网络聚合物(IPN)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交联网状高分子互相贯穿,缠结形成的聚合物共混物,是高分子合金家族中新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在塑料增韧、橡胶补强以及用作制取吸振材料等方面都显示出它独特的功能,IPN从1960年Miller提出这一概念以来,通过Spering和Frisch等人的深入研究,某些成果已从试验室逐步进入工业化阶段。IPN的出现,不仅为热塑性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互穿网络聚合物(IPN)的发展概况。分别叙述了IPN的种类、制备方法、IPN的特性及其应用,并展望了IPN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