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影响深井采场凿岩硐室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 并将影响因素分为4类。运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评判法建立了硐室稳定性的评价模型, 该模型包含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共考虑了18个影响因子。此外, 还建立了相关因子的隶属函数。以铜陵冬瓜山深井开采为实例, 对采矿方法试验采场凿岩硐室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 其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条形矿柱对于大跨度VCR法采场凿岩硐室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爆破动力荷载作用对矿柱稳定性的影响,基于沙溪铜矿爆破振动测试,运用FLAC3D动力计算对沙溪铜矿VCR采场上部硐室在条形矿柱宽度为5 m的情况下进行动力学模拟,爆破振动作用下凿岩硐室条形矿柱和顶板的位移、应力和塑性区结果表明,大规模爆破振动下5 m条形矿柱的凿岩硐室稳定性较好,为确保长时间安全作业,建议加强凿岩硐室条形矿柱两端和硐室顶板的支护工作。  相似文献   

3.
田孟  李广涛  张希  陈涛  杨天雨  罗方伟 《矿冶》2022,(2):8-15,39
以大红山铜矿深部高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场顶部切顶凿岩硐室稳定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矿柱面积载荷理论初步确定了硐室、条柱的合理结构尺寸,并利用FLAC3D对设计的结构参数进行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切顶凿岩硐室宽度3.5 m条件下,条柱的宽度应设计为4.5m;同时切割槽、切顶联道的布置方式对凿岩硐室稳定性影响较大,建议将切割...  相似文献   

4.
硐室取石充填法与削壁充填法围岩稳定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飞  梁惕平 《采矿技术》2010,10(2):11-12,23
根据万年银金矿硐室取石充填采矿法的特点及工程地质条件,利用ansys软件对采场进行数值模拟,建立其采场模型,分析其采场围岩稳定性,并与削壁充填采矿法相比较。结果表明,硐室取石充填采矿法顶板暴露面相较削壁充填采矿法更小,其围岩更稳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大红山铜矿深部高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场顶部切顶凿岩硐室稳定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矿柱面积载荷理论初步确定了硐室、条柱的合理结构尺寸,并利用FLAC3D对设计的结构参数进行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切顶凿岩硐室宽度3.5m条件下,条柱的宽度应设计为4.5m;同时切割槽、切顶联道的布置方式对凿岩硐室稳定性影响较大,建议将切割槽布置在矿房长度方向的端部,将切顶联道布置在矿房宽度方向的端部。按研究成果设计的大红山铜矿深部采场切顶凿岩硐室在服务矿房回采过程中,可满足安全作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煤矿安全》2017,(2):237-240
根据煤矿职业卫生现场监测结果和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为了评判煤矿井下职业病危害现状,选取生产性粉尘、NO_2、SO_2、CO、噪声和温度作为评价因子,通过建立各危害因素的隶属度函数和权重集,用模糊综合评判对贵州省煤矿井下的采煤工作面、煤巷掘进工作面、喷浆支护点、机电硐室、掘进凿岩工作面进行了职业病危害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煤矿井下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生产性粉尘。职业危害评价结果由好到坏的顺序为:机电硐室、掘进凿岩工作面、煤巷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喷浆支护点。  相似文献   

7.
以紫金山深部铜矿采场为背景,运用多种理论对采场及凿岩硐室的主要结构参数进行计算。借助ANSYS软件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理论计算所得参数的合理性,模拟结果表明,采用"隔三采一"的回采方式,同时凿岩硐室采取直接布置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凿岩及回采过程的安全开展。  相似文献   

8.
安徽某铜矿采用大直径垂直深孔阶段矿房法开采,首采采场开采深度为800 m,跨度达到30 m,爆破振动对周边岩体及采场结构产生了极大扰动,加之大爆破过程引发岩体能量的释放和转移,极有可能形成采场主要结构失稳,威胁回采安全。为研究大跨度凿岩硐室在动静组合作用下的稳定性,依据矿山实际情况,利用FLAC3D 5.0数值模拟软件对该矿首采矿段201大跨度凿岩硐室在动静荷载组合作用下的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开采过程中,最大主应力以及塑性区主要集中于条柱上,顶板在失去条柱支撑后位移增加较大,条柱支撑作用明显;开采结束后,条柱全部回采,顶板位移达到最大值,间柱成为主要支撑结构,整个开采过程中凿岩硐室较为稳定,分析结果与监测结果相吻合。建议后续开采之前适当增加凿岩硐室条柱宽度并实施锚网联合支护以提高抗压能力;通过优化爆破参数降低爆破振动对顶板的影响,并对凿岩硐室中间区域的顶板施加长锚索支护;对模拟分析和监测中容易出现破坏的区域进行布点监测,为后续开采中地压灾害防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在铜坑矿91号矿体大直径深孔采矿法试验过程,对采场凿岩硐室夺的应力状态和岩移进行了监测,文中介绍了监测结果,用弹性和弹塑性理论研究了硐室围岩的应力状态,分析了硐室的稳定性和支护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安徽某铜矿采用大直径垂直深孔阶段矿房法开采,首采采场开采深度为800 m,跨度达到30 m,爆破振动对周边岩体及采场结构产生了极大扰动,加之大爆破过程引发岩体能量的释放和转移,极有可能形成采场主要结构失稳,威胁回采安全。为研究大跨度凿岩硐室在动静组合作用下的稳定性,依据矿山实际情况,利用FLAC3D 5.0数值模拟软件对该矿首采矿段201大跨度凿岩硐室在动静荷载组合作用下的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开采过程中,最大主应力以及塑性区主要集中于条柱上,顶板在失去条柱支撑后位移增加较大,条柱支撑作用明显;开采结束后,条柱全部回采,顶板位移达到最大值,间柱成为主要支撑结构,整个开采过程中凿岩硐室较为稳定,分析结果与监测结果相吻合。建议后续开采之前适当增加凿岩硐室条柱宽度并实施锚网联合支护以提高抗压能力;通过优化爆破参数降低爆破振动对顶板的影响,并对凿岩硐室中间区域的顶板施加长锚索支护;对模拟分析和监测中容易出现破坏的区域进行布点监测,为后续开采中地压灾害防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