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通过社会的角度探索对计算机水平能力专业人士的需要,按照计算机技术科目的特征,深层次地探讨计算机技术层次化教育的六个层面:实践教育、实际能力教育、专业培训、毕业教育、知识教育以及科目规划教育。六级层面难度大不相同,以不一样的出发点完全提升同学们的知识基底和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编写模式和思路采取面向任务、面向目标,先提出问题,然后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所需要知识的项目驱动式指导思想。突出实践与实用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掌握最新技术,适应社会需求。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强化了项目实训的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介绍,又注重基本操作、基本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与专业结合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各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既要掌握各专业领域的知识,又要具备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专业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与专业结合制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实施以专业应用为目的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本文分析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面向专业的问题,从改革的目标、改革的具体内容出发,提出了实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知识与技术的不断创新,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已经普及,它改变了教育方式,在教育中的运用和体现也越来越多元化,使教育模式变得更加高科技,内容涵盖丰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还解决了很多教育上多年难以攻克的难关,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以下我们就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意义以及它的具体应用方式进行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计算机技术与教育相结合能提高中小学教学的质量。信息化教育是国民教育必须要做的,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小学应该对计算机技术实现普及,使得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更是非常常见,我们逐渐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众所周知,要更好的实现信息化,就要普及计算机技术,在这个人民生活水平逐渐升高、人民需求日益增多的当今时代,要求人们要全面掌握计算机技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传播,逐步完善其在教育工作中的各项应用。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际工作情况,针对计算机技术在当今社会的普遍应用的现状,提出了计算机技术对教育工作的产生影响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化开展的基础。而在教育领域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2.0,我们也需要充分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支撑。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既为教育教学提供方便,创新教学策略,同时也使教育教学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得到提升,进而使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得到质的提高。本文结合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索运用计算机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提升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多媒体教学普及不是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被实践所证明。多媒体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以及个别化教学等形式也应运而生。这样,就需要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包括网站)作支持。 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最近就开发了一套专门面向教育行业的网上多媒体软件创作工具“方  相似文献   

9.
目前,计算机技术在我国高等院校各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多采用计算机技术作为辅助教学,主要目的是提升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尤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运用计算机技术有助于培养出知识与技能双优的专业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针对专业教学进行分析和改良,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更好地改善本科院校艺术专业教育模式。该文通过对应用型本科视觉传达专业教学采取计算机技术作为辅助,探讨"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建立的意义,针对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学评价模式,打造教育新名片,培养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由于计算机技术具有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快、知识包含广等特点,因此在设置计算机课程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因社会要求而变,怎样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教育系统的焦点问题。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大部分已经不适应教学了,因此本人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务之急。本文是笔者对课程设置的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1.
如何形式化表述世界知识并提供给计算机使用,是制约自然语言理解处理实现突破的核心问题之一。该文立足于HNC理论的整体框架,对世界知识按领域进行分类,为每一领域赋予领域句类表示式,为句群处理提供知识支持。同时,以国家治理与管理领域为例,阐述领域句类表示式的设计步骤以及如何使用。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二十一世纪最热门技术之一,也是支持未来全球信息基础结构的主要技术之一,为了加快我国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掌握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人才。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是从事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技术的研究人员应该掌握的知识,也是各高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掌握。而该课又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在抓好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如何抓好实验课?本人从所在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角度出发,根据从教多年及讲授该课经验,提出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课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三种做法。  相似文献   

13.
本体最早源于对哲学的思辨,如今被计算机领域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在对本体技术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概念树的本体生成技术。该技术面向企业级应用,能够快速、简洁、有效地生成所研究领域的本体,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较强的可扩展性。依据该技术设计实现的Ontology—Computer衣体在知识检索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相似文献   

14.
周萍 《微计算机信息》2006,2(8):240-241
快速准确地测量扬声器单元的低频特性参数是生产高质量的扬声器重要的环节,传统的扫频法其测量速度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线上快速测量的要求;而基于时域的系统辨识方法在快速测量方面前进了一大步。本文综合应用电子电路、信号处理及声学基础知识,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依据,并通过MATLAB和EWB对时域分析出来的结构系数进行仿真,得出了扬声器单元一系列的响应特性及阻抗曲线图,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扬声器系统的时域分析和参数辨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体论与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结合产生了所谓的“领域本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首先介绍了计算机本体理论的基本概念, 接着给出石油勘探开发知识管理系统的框架设计, 然后提出基于多层次业务流程的石油勘探和开发领域知识本体库的构建方法, 把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所涉及方面分为多级业务活动层次, 并以采油工程方案为例列出了对应的知识本体库构建方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多核技术引起了包括编译在内的计算机技术的巨大变化。教育首先要解决如何设置多核课程中编译原理知识点的问题。本文以武汉大学"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课程为例,根据多核和编译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教学经验,对多核课程中的编译原理知识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计算机操作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工作生活中的一种应用工具,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计算机基础教学要面向应用、注意实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不能照搬计算机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要在充分利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带领学生进入计算机应用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基于领域本体网络模型的知识获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知识获取一直是人工智能的瓶颈,如何有效地从文本中提取知识是知识工程所关注的问题。该文提出并构建了领域本体网络模型,将其用于中医领域文本的知识获取,分析了领域本体的数据结构、本体概念的实例化以及语义场的结构与组织方法。基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提出了获取文本知识的框架,实现了原型系统,并用于中医医案知识的获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正在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与以往使用独立的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相比,网络教学利用计算机可以访问遍及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信息资源,并可通过网络实现教师和学生进行更广泛的交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符合新时代教育形式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中医知识获取是计算机自动实现知识管理、知识重组的前提。中医领域存在大量非结构化知识,难以被深入获取。该文提出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获取方法,对选取的单一医案中蕴含的知识进行形式化表示,构造中医领域的语义网络,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抽取中医领域的概念语义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实现中医领域的知识获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